摘要:文章結合地質科技論文的編輯實踐,總結出地質科技論文寫作過程中標題、原始資料、語言文字、地質插圖四方面存在的常見問題,探究提高地質科技論文寫作水平的途徑,即野外地質科研人員應通過日常積累、勤學苦練、投稿前多讀多改等途徑不斷提高地質科技論文寫作水平。
關鍵詞:地質科技論文;常見問題;改進途徑
中圖分類號:H15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1-0225-03
地質科技論文是通過書面的形式總結野外地質現象和科學規律、闡述地質科學問題等研究成果的研究性論文[1]。地質科研人員可通過發表地質科技論文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推廣和宣傳項目及研究成果。此外,地質科研人員獲得專業技術職稱的重要依據之一是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2]。因此,撰寫高質量的地質科技論文是從事地質工作的科研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近年來,地質科研人員撰寫和發表的地質科技論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均有明顯提升。然而,筆者在處理來稿時發現,一些稿件尤其是基層地質隊的野外一線人員的來稿,必須重新整合、修改結構甚至基本資料后才能使用,這說明部分野外一線科研人員對地質科技論文的撰寫缺乏相關經驗,對地質科技論文的質量要求了解不夠。文章結合地質科技論文的編輯實踐,對地質科技論文在標題、原始資料、語言文字、地質插圖四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廣大作者、業界同人共同探討,旨在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一、地質科技論文特點
與其他學科的科技論文一樣,地質科技論文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3]、創新性或獨創性[4]、理論性或學術性[5]、規范性和可讀性[6]、邏輯性和有效性[7]等特點。科學性和準確性是地質科技論文的主要特征,這源于地質科技論文是以真實記錄和總結地質工作實踐過程、表述和論證并傳播地質科學為主要職能。理論性或學術性是地質科技論文的本質,必須以較專業的地質學理論和野外實踐知識揭示地質事物的現狀和發展規律。此外,地質科技論文還必須在重復工作的研究區和二次資料的開發中有所創新,因此,創新性也是地質科技論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地質科技論文寫作常見問題
(一)論文標題
俗話說,“看報看題,看書看皮”。標題是對一篇論文重要觀點的基本概括,是讀者窺視整篇論文的窗口和檢索論文的標識[8]。好的標題不僅能對論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還決定著論文的研究范圍和論述結構。但筆者在編輯實踐中發現,部分地質科技論文的標題存在不新穎、過長、定調太高、籠統、口語化等常見問題,不但無益于讀者記憶和檢索,而且無法給閱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論文標題不新穎、千篇一律。一些地質科技論文的作者習慣使用“淺析”“初探”“試論”等謙虛詞語,或“地質意義”“地質特征”“研究探討”等常用詞語。如果過多使用這些詞語,不僅容易掩蓋標題表達的亮點,而且容易給讀者造成千篇一律的感覺。例如,一篇題名為《××礦田××斷裂淺析》的稿件,論述了××礦田××斷裂具有新構造活動蹤跡的新觀點,但事實上針對該斷裂的論述性文章已有許多,此時再用“淺析”已不具有吸引力,因此建議將標題改為《××礦田××斷裂新解》。
2.論文標題過長。有些作者想要盡可能地在標題中體現論文全面的內容或觀點,導致標題過長,這樣既看不出標題的表達特征,又分不清表述范圍。例如,《××盆地××地區××凸起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不同類型的油氣藏成藏因素研究》,該題目著實冗長累贅,建議改為《××盆地××凸起石炭系-白堊系油氣藏成藏因素研究》。此外,面對無法簡化的題目,可采取添加副標題的做法對主題進行引申、解釋。例如,《郯廬斷裂帶南段的構造演化與鄰區成礦作用:從年代學資料得到的啟示》,從標題可知此文是從年代學角度論述郯廬斷裂帶南段兩側金、鐵礦集區(帶)的成礦作用,冒號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3.標題定調太高,與文章內容不符。有些論文的標題定調太高,如《我國地質工作進展及趨勢》,標題很寬泛,但從論文內容看,幾乎沒有進行深入研究,論文空洞,缺乏自己的見解或有些見解缺少理論支撐,因此這類稿件很難被采用。還有一些來稿的標題與文章內容不符,例如某稿件中只是用一些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數據和圖片來判別巖石的形成環境,而論文標題卻是《××地區構造演化特征》,顯然題不對文。
4.標題太籠統,論述對象和范圍劃分不清。如《地質調查工作進展與展望》,“地質調查工作”的表達寬泛,該工作究竟是指全球性的還是僅限于國內的?就國內而言,是指全國性的還是地區性的?或是專業領域的?均沒有交代清楚。
5.口語化現象明顯。如《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問題討論》,該題目口語化明顯,應使用書面語,建議改為《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問題的探討》。再如《××盆地紅層的劃分與時代》,“紅層”是地質學界的習慣稱謂,是口頭語而不是學術用語,建議將“紅層”改為“中(新)生代××群(或組)地層”。
6.語言不規范。部分論文標題存在明顯語病,可用可不用的詞語、重復的詞語時常出現。如《××省干熱巖研究和××省××地區發展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前景分析》,該題目存在明顯語病,分不清謂語究竟是哪一個,且“××省”重復出現。根據文章主要內容和“××地區”廣為人知的特點,可將標題改為《××地區發展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前景》。
(二)原始資料
學術刊物是學術性、提高性讀物,是重要成果的科學記錄,不是刊登知識性、講座性、通俗性文章的園地。因此,地質科技論文沒有必要對一些常識進行過多介紹,沒有必要回顧研究歷史,更不用重復論述常用工具書或教科書上的知識。正文沒有緊扣主題、重點不突出等問題是來稿普遍存在的問題,甚至有些作者把人所周知、可有可無的材料全部填充到論文中。如某文主要論述某銅礦床磁鐵礦礦物化學及成因,但一些不必要的礦區歷史、礦區地質特征和區域構造占據了一大半篇幅,核心內容顯然偏離了磁鐵礦礦物化學和成因,即便資料再豐富,不刪改也是無法發表的。
此外,還有一些稿件直接裁取或拷貝地質調查報告,把報告中一些不必要的立項背景材料、歷史回顧、無代表性的數據、圖表等不加篩選地放到論文中。不可否認,地質調查報告中有充足的野外第一手資料,但地質調查報告與地質科技論文是有差別的。地質科技論文以探討研究結論或見解為目的,而地質調查報告以論述項目進展為目的;地質科技論文發表在相關科技期刊上,而地質調查報告是呈送項目主管機構的材料;地質科技論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文體,要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方式論述,而地質調查報告是以說明為主的文體,需要如實闡述地質項目進展狀況,通常不需要理論論證;地質調查報告涉及面較廣,應做到面面俱到,而地質科技論文只需報道新發現、新認識和新進展,圖表要有所取舍,內容材料要精心縮減。
(三)語言文字
地質科技論文的內容主要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因此作者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是衡量論文寫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9]。筆者在編輯實踐中發現,地質科技論文的語言文字表達時常出現一些普遍性錯誤。
1.論文時常出現詞語使用錯誤、搭配不當、成分殘缺、語句之間相互矛盾等問題。如“××山中段震旦系下部蓋帽白云巖發現,空間上具有延展性”,該句語句結構混亂,應改為“在××山中段震旦系下部發現了蓋帽白云巖,其在空間上具有延展性”。還有一些論文常將動詞功能減弱,如“對……進行了研究”,應改為“研究了……”。
2.論文出現錯字、別字。如將“覆蓋”寫成“復蓋”、“的、地、得”誤用、“石炭紀”的“炭”寫成“碳”、“晚白堊世”寫成“晚白堊紀”、“古(新)元古代”寫成“早(晚)元古代”。尤其是年代地層(界/系/統/階)與地質年代(代/紀/世/期)術語的誤用最為常見。如“侏羅系××組”,其中的“侏羅系”是年代地層單位,指時代屬于侏羅系的各類地層,而“侏羅紀”指××組的地質年代單位,運用時一定要注意文字的正確性。
3.論文語言文字出現啰唆、重復、口語化的問題。如“逐漸被學者們重視起來”應改為“逐漸被學者們重視”。再如“分布在××西段××組頂部的不整合面為一大的區域不整合面”,應改為“在××西段××組頂部有一個大的區域不整合面”。
4.標點符號的應用不盡人意。很多論文的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句號以及書名號、單/雙引號等使用不當,有時不該斷句的時候斷開了,該斷句的時候卻不斷。如“與成礦有關的巖石是:英堿正長巖”,該句中的冒號顯然是多余的。
(四)地質插圖
一個地區的野外地質特征,若用文字論述可能需要很長的篇幅,并且讀者未必能對研究區的地質特征有清晰、準確的認識。地質圖則能夠更形象、集中地體現某個研究區域的野外現象或地質特征,因此地質科技論文中通常會插入區域地質圖或構造地質圖,圖文并茂,讓讀者對研究區域的地質特征有清晰形象的認識。在眾多來稿中,筆者發現地質圖或其他地質插圖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1.圖面內容取舍不合理。一般來說,一張完整的地質圖能夠全面反映研究區域的全部地質內容。由于每篇論文要討論的問題和研究目的不同,地質圖的圖面內容取舍也不同。那么為了突出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應刪去與文章主旨無關的元素。然而,目前不少作者直接將地質圖縮小插入文中,沒有進行合理取舍,導致圖面內容模糊,達不到出版要求,并且由于圖文不一致難以突出想要表達的重點內容。
2.字體、字號不統一。比如,地質學中的巖體和巖脈通常用斜體希臘字母表示,常見的錯誤使用的是正體寫作。此外,巖體和巖脈還需注意地質代號的正確標注,如地層的標注為“時代+地層代號”,巖體為“巖性+時代”。
3.線條不易區分。一般來說,相對于其他插圖,地質圖表達的內容更廣泛,圖面涉及的關系更復雜,圖中的線條應易于區分。比如,地質圖中常見的斷層規模越大,其對區域的影響越大,然而在一些地質圖中,斷層通常不區分規模,要么采用較粗的線條,要么采用較細的線條,使讀者無法根據圖上線條的粗細判斷斷層的地質作用,且一些地質圖圖面各種線條混雜在一起,影響美觀。
4.喧賓奪主。地質圖上還時常出現一些不重要但必須標注的內容,雖然這些內容是必須的,但是也應做適當處理。比如河流,相對于地質圖表達的其他特征而言是略弱的,標注的顏色就應該淡化。
5.圖例與圖面內容不一致。圖例是地質插圖,是地質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解讀圖面內容的。因此,圖例要與主圖內容保持一致,既不能不全面,也不能太多、太雜。
三、提高撰寫地質科技論文水平的途徑
(一)日常積累
地質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培養多看、多想、多問的習慣,持續不斷地觀察野外地質現象,對野外地質現象進行文字描述。此外,地質工作者還需養成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的習慣,日常注意多思考某一地質現象中不同地質體之間的聯系,多聯想不同地質現象之間的關系,學會觸類旁通,把野外地質現象與室內研究、測試數據結合起來,尋找內在規律,針對不確定的問題應主動向有經驗的前輩請教。
(二)勤學苦練
撰寫地質科技論文,應突出科技論文的特色,應掌握學術論文的寫作特點。因此,地質工作者平日要多看一些相關研究領域內優秀同行的專業學術論文,學習寫作要領和語言特點。只有多學習、多思考、多練習,做有心人,勤學苦練、厚積善悟,才能熟能生巧、下筆有神。
(三)投稿前多讀多改
地質科技論文要求具有科學性和邏輯性,撰寫要求較高,尤其是論文標題、原始資料提煉等,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不斷斟酌和完善。初稿完成后,要通讀幾遍,仔細斟酌語言文字,避免出現任何病句和錯別字,確保語言文字的嚴謹性、通順性,確保專業術語全文一致;要敢于刪改,不斷提煉,可將修改稿發給其他作者通讀、修改,消滅錯誤;要虛心請教有經驗的專家,力求精益求精。
四、結語
總之,地質工作者在從事繁忙、艱苦的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同時,要將項目進展及取得的成果及時整理成文章并公開發表,向社會推廣、宣傳科研成果。同時,要努力提高自身地質科技論文寫作水平,通過借鑒專業地質科技論文,分析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各種改進舉措,讓撰寫的地質科技論文更嚴謹、簡練,邏輯性和可讀性更強。
參考文獻:
[1] 王傳泰.地質科技論文的撰寫與投稿[J].地質找礦論叢,2013,28(1):158-166.
[2] 于興河,鄭秀娟.地質科技論文的撰寫方法[J].中國地質教育,2005(2):19-23.
[3] 舒子亨,陳汝娟.科技論文的特征和寫作[J].內蒙古水利,1996(2):45-55.
[4] 鄧麗潔,王麗萍,閻寧.如何提高論文投稿的命中率[J].健康大視野,2007(7):58.
[5] 苗紹慧,黃中艷,王燦宇.科技論文的基本特性及其撰寫與創作要點[J].中外企業家,2013(7):145-147.
[6] 趙秀珍,印莉娟.科技論文的寫作與發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90-92.
[7] 蕭忠敏.關于科技論文的寫作[J].煉鋼,2005,21(1):58-61.
[8] 溫冠男.論文題目的撰寫[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4):55.
[9] 趙慶.地質科技論文中語言文字表達的幾個要求[J].地質找礦論叢,2013,28(3):493-498.
作者簡介 譚桂麗,碩士,編輯,工程師,研究方向:學術期刊出版、學術期刊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