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逸龍
《論語·子路》有言:“言必信,行必果?!痹谖覈鴶登甑臍v史長河中,許多歷史名人守信的故事廣為傳誦,如“季札懸劍”“商鞅徙木立信”“楊震不受四知之金”等。季札是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公元前547年受封于延陵,人稱“延陵季子”。他德才兼備,與孔子齊名,是先秦時代偉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中華文明史上講禮儀和誠信的代表人物。他“三讓王位”的寬闊胸襟受人推崇,“季札懸劍”的重信守諾千古流傳。

1 春秋時期,吳王壽夢有個兒子名季札。

2 季札封于延陵,故號“延陵季子”。

3 吳王派公子去西邊的晉國訪問,季子帶上了心愛的寶劍。夫人見了怕有什么閃失,就吩咐隨從一路上留意照看。

4 這天,季子一行人走到徐國一大山深處時,天黑了。季子見山腳下有一草堂,讓隨從去借宿。

5 開門出來一老者,自稱徐君。

6 說話間,徐君一直盯著季子的劍。

7 季子問:“先生一定懂劍,是否可以為我相劍?”徐君點頭接過劍相起來。

8 徐君看一眼就驚呼道:“良劍,良劍??!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韌也,黃白雜則堅且韌;公子劍為后者,故為良劍也?!?/p>
9 季子見徐君喜歡但不言,心里明白徐君想要他的劍。因為自己還要出使晉國,所以沒有把劍獻給他。

10 入住后,隨從勸公子道:“這是吳國的寶物,是不能當禮物送人的。”季子道:“寶劍難道不應該屬于最懂它的人嗎?”隨從見公子主意已定,也不好再說什么了。

11 季子到晉國后,拜見了國君和士大夫們。

12 士大夫中有幾位精于相劍的,相了季子的劍,也都鑒定為良劍,與徐君的結論完全一致。

13 數月后,季子回國途經徐國。

14 村里人說:“徐君已經死了。”

15 于是,季子解下寶劍,系在了徐君墓旁的樹上。

16 隨后,季札策馬揚鞭而去。

17 回到姑蘇后,夫人知道詳細情形后,一點也沒有怪罪隨從,反而為丈夫的言而有信感到欣喜。

18 朝中有人卻不解,說:“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

19 季子說:“非也,我當初在心里說過,自己從晉國回來就將那把劍送給徐先生的,難道他死了,我就可以食言了嗎?”

20 吳王對季子的回答很是賞識,取了一把更精良的劍賜給季子。坊間傳唱:“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閱讀拓展
季札,亦稱“公子札”。春秋時吳國貴族。吳王諸樊弟,多次推讓君位。封于延陵(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南),稱“延陵季子”。后又封州來(今安徽鳳臺),稱“延州來季子”。吳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出使魯國,在欣賞周代傳統的音樂詩歌時,加以分析,說明周朝和諸侯的盛衰大勢。繼游歷齊、鄭、衛、晉等國,與晏嬰、子產、叔向等人評論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