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 笑,盧永豐,左新斌
(1.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棗莊供電公司,山東 棗莊 277100;2.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青島供電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3.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用戶對供電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配網不停電作業作為提升供電可靠性的直接手段,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發展,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隨之增加,作業過程中遭遇諸如電擊、高溫中暑、體能透支、機械事故、突發疾病的風險逐年增高,突發狀況發生時,快速、安全地將高空受困人員釋放到地面開展緊急救治,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人員傷亡,意義重大。
目前針對國內帶電作業高空救援方面的研究較少,缺乏可行性的帶電作業高空救援方案。將傳統高空救援技術與配電帶電作業進行深度融合,針對國內帶電作業特點,提出多種場景解決方案,通過裝備與技術的綜合運用,實現現場突發狀況下救援人員的自身保護與高空受困人員的快速救援。
國內配電線路帶電作業主要作業方法為絕緣手套作業法和絕緣桿作業法,通常借助絕緣斗臂車、絕緣平臺、絕緣腳手架等絕緣承載平臺,發生事故后高空救援危險點主要來自高空墜落和帶電線路兩個方面。
配電線路帶電作業工作人員,多工作于10 kV電壓等級的配電網,線路桿塔主要為鋼筋混凝土桿塔和鋼管桿塔,桿塔高度多為10~15 m,作業過程中若發生突發狀況,人員會受困于空中,此時必須正確實施高空救援[1],如果方法不當,便會發生高空沖墜風險。
帶電作業在10 kV 運行線路上進行時,相線與地線之間安全距離僅為0.4 m[2],周圍往往存在較多的帶電設備和線路,若作業人員意外受困,救援過程中無法保證足夠的安全距離,便會對受困人員或施救人員造成觸電傷害。
帶電作業高空救援具有高空沖墜和線路觸電兩大風險點,因此在實施高空救援時既要考慮傳統高空救援技術也要兼顧線路帶電這一特殊條件。
安全。安全是一切救援技術應用的前提,只有救援過程中時刻關注危險源狀況,才能確保施救人員安全,避免受困人員的二次傷害。
精準。精準是救援實施的基本要求,只有準確判斷人員及現場狀況,合理使用救援方法與工具,才能最大限度減輕受困人員所受傷害并完成救援。
高效。高效是救援成功的根本保證,只有充分利用裝備特點,直接切入救援環境,簡化救援流程,才能實現快速施救。
目前國內配電網不停電作業分為4 類33 項作業項目,根據每一項作業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事故種類以及作業人員受困情況,將高空救援主要分為4 類:絕緣斗臂車作業,斗內人員失去意識;絕緣斗臂車作業,絕緣臂高空故障失靈;登桿作業,人員鄰近帶電體失去意識受困空中;登桿作業,人員桿身位置失去意識受困空中。
為確保現場救援安全、精準、高效開展,將傳統救援技術與救援裝備進行了優化融合,形成兩大救援系統。一是更高效的機械效益系統,系統主要用于人員受力轉移,通過設計繩索[3]、滑輪、保護器等裝備的一體化裝置,使現場使用更高效;二是更簡捷的疏散系統,系統主要用于高空受困人員自救或他人救援,通過定制繩索與扁帶長度,提前預留繩環,使現場繩索、鎖扣、保護器等裝備的連接更簡捷。上述兩個救援系統前者適用于短距離提升與下降,后者適用于長距離提升與下降。
綜合考慮傳統急救流程,并結合配電帶電作業實際,制定了完善的配電帶電作業高空救援流程。
狀況評估。主要包括判斷人員狀態,判斷現場環境和確定救援方案,切忌盲目施救,避免救援過程中二次事故發生。
救援系統搭建。根據確定的救援方案,迅速完成救援系統的搭建,在搭建救援系統時應確保施救人員與帶電線路安全的距離。
傷員受力轉移。將救援系統與傷員連接,并將傷員重力轉移至救援系統,此過程中應確保重力轉移不會發生沖墜。
傷員高空緩降。通過救援系統將傷員緩降至地面,此過程中應注意下降速度,并避開下降通道低壓線路等障礙物。
針對配電帶電作業4 種高空救援情況進行分析,研發了4 種相應的高空救援方案。
地面人員應檢查絕緣斗臂車下方操作平臺無異常并切換控制方式,控制絕緣斗緩慢離開帶電部位,降落至地面安全位置。
絕緣斗具備翻轉功能時,地面人員緩慢操控絕緣斗90°翻轉[4],直至絕緣斗平行于地面,地面人員協同配合,將受困人員移出絕緣斗至安全位置,如圖1 所示。
絕緣斗不具備翻轉功能時,地面人員操控絕緣斗降至地面盡量靠近桿身處,在桿體適當位置制作保護站,將救援提升套裝與保護站連接并與受困人員安全帶掛點連接,搭建救援機械效益系統。通過操控救援提升套裝,完成受困人員提升出斗與緩降地面,如圖2 所示。

圖1 絕緣斗翻轉救援

圖2 機械效益系統實施救援
此種情況可實施自救。受困人員使用現場工作繩,將救援套裝提吊至絕緣斗內,取出繩索、繩梯與鎖扣,掛入絕緣斗安全帶連接點,完成逃生通道架設;穿戴救援吊帶,通過下降保護器完成與逃生通道的連接;下降前再次安全檢查,確認連接無誤后,踩實繩梯,將重心轉移至救援繩索,雙腳蹬絕緣斗外壁直至身體處于下降狀態;右手為控制手,握住救援繩并置于右側腰際,左手為操作手,當控制手就位后,操作自動制停保護器緩慢勻速下降至地面,如圖3所示。

圖3 緩降系統實施自救
救援人員登桿到達作業位置,并注意應與帶電體保持0.7 m 的安全距離[5],通過傳遞繩完成救援裝備傳遞;使用絕緣操作桿,將絕緣扁帶繞過橫擔搭建保護站,扁帶有效絕緣長度應大于0.7 m;依次完成鎖扣和滑輪連接,將救援繩索穿過滑輪下放至地面,完成向下疏散救援系統架設。救援人員將雙向救援系統與受困人員安全帶背部掛點連接,將牽引繩與受困人員腰部掛點連接,若受困人員安全帶損壞,則應用救援三角吊帶連接固定受困人員;地面人員將救援繩掛入自動制停保護器中,收緊余繩,鎖定自動制停保護器,并降低重心平衡配重,將受困人員力量轉移至救援系統后,登桿人員解除受困人員背部及腰部掛點;地面人員兩腿分立站定,緩慢打開自動制停保護器釋放受困人員至地面,如地面人員與桿上人員體重相當,地面可雙人拽繩增加配重,如圖4 所示。

圖4 臨近帶電體桿上救援
主作業電工下降到受困人員上方,完成救援裝備傳遞;救援人員在受困人員上方桿身合適位置,通過制作保護站,依次完成保護站、救援提升套裝、保護器、繩索連接,即完成雙向救援系統架設;登桿人員將雙向救援系統與受困人員安全帶背部掛點連接,將牽引繩與受困人員腰部掛點連接,如受困人員安全帶損壞,則應用救援三角吊帶連接固定受困人員。登桿人員操控救援提升套裝,將受困人員力量轉移至救援系統上,解除受困人員背部及腰部掛點;受困人員釋放前,保護器需附加摩擦掛鎖以增加摩擦系數,隨后登桿人員右手為控制手,握住救援繩,左手為操作手,當控制手就位后,緩慢打開自動制停保護器釋放受困人員至地面,如圖5 所示。

圖5 遠離帶電體的電桿救援
通過對配電帶電作業危險點分析,確定了高空救援的基本原則,并按照配電帶電作業事故種類及人員受困情況進行了高空救援的分類。融合帶電作業和高空救援相關知識,針對4 種典型的高空救援場景,分析了4 套對應高空救援技術及救援流程,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實地應用驗證。通過試驗證明,高空救援技術能夠高效、安全、可靠地將受困人員成功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