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軍民融合編輯部 王鋒
2020年11月6日,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召開規范線上經濟秩序行政指導會,要求互聯網平臺企業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強化自我約束管理,共同促進線上經濟健康規范發展。京東、美團、阿里巴巴、字節跳動、滴滴、快手、拼多多等27家主要互聯網平臺企業代表參會。
同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明確了很多平臺經濟領域的基礎性概念,以及相關市場的具體參考因素,規定了可以不明確界定相關市場的情形,奠定了法律視角下平臺經濟領域競爭評估的基本概念框架。在對相關市場的界定上,《指南》規定,在特定個案中,如果直接事實證據充分,只有依據市場支配地位才能實施的行為持續了相當長時間且損害效果明顯,準確界定相關市場條件不足或非常困難,可以不界定相關市場,直接認定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實施了壟斷行為。在對經營者集中的反壟斷審查上,《指南》將營業額和涉及協議控制(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架構的經營者集中納入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的范圍。對于“大數據殺熟”“搭售”“二選一”等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指南》做出了詳細規制,還明確了市場支配地位分析認定依據,并對“不公平價格行為”“低于成本銷售”“拒絕交易”“限定交易”“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以及“差別待遇”等行為的認定進行了場景化的細化。
當下,互聯網平臺幾乎囊括了支付交易、衣食住行、社交文娛等日常生活領域,各領域均有極具話語權與影響力的大型互聯網科技企業。隨著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中“贏家通吃”現象愈發明顯,不當的失序競爭行為日益增加,侵害消費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市場秩序,遏制行業創新。從全球范圍看,加強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監管已是大勢所趨。《指南》消除了過去互聯網平臺經濟領域監管的空白與灰色地帶,推進了平臺經濟反壟斷進程,可謂正當其時。此次《指南》的醞釀實施,較為明確地將監管的矛頭指向了采用VIE架構上市的多家互聯網巨頭,標志著互聯網平臺經濟強監管時代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