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芬蘭議會周一通過一項法律,允許有關部門在“有嚴重理由懷疑使用電信網絡設備會危及國家安全或國防安全”時,禁止使用該設備。該規定僅適用于具有網絡流量的網絡通道的關鍵部分,可以追溯適用,這意味著涉及在新規定生效之前已在使用的網絡設備。法律規定,如果任何設備被責令搬遷,政府將支付賠償。芬蘭與其鄰國瑞典不同,沒有根據原產國禁止任何設備供應商,也沒有點名提及中國的華為或中興。芬蘭是主要設備供應商之一的諾基亞的總部所在地。

繼10月份瑞典電信監管機構出人意料地決定禁止參與5G頻譜拍賣的運營商使用中國公司的設備后,該國的5G頻譜拍賣因法院案件陷入僵局。2020年1月,歐盟(EC)面向其27個成員國發布了一份建議“工具箱”,稱它們可以“限制或排除”華為等所謂的高風險5G供應商進入其電信網絡的核心部分。
“遺憾的是,國際網絡安全辯論只集中在中國廠商身上,而我們知道,所有廠商的設備都可能存在漏洞,”華為的一名發言人說,“然而,芬蘭法律采取了更為現實的方法,將重點放在設備而非供應商上。”雖然諾基亞和愛立信是芬蘭的主要設備供應商,但運營商Elisa和DNA Oyj也部分使用了華為提供的設備,開始在該國推出5G網絡。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9日
(來源:cnBeta)
FireEye于2020年12月13日晚透露,黑客正在使用Orion(SolarWinds出品的一款廣泛使用的網絡監控管理軟件)更新來感染目標。在控制了Orion的更新機制之后,攻擊者就可以用木馬化的Orion更新來滲透目標網絡,橫向移動并竊取數據,FireEye研究人員將這個后門稱為Sunburst(日爆)。微軟在博客中指出,利用Orion更新機制在目標網絡上立足之后,攻擊者正在竊取簽名證書,這些證書允許他們冒充目標網絡中的任何現有用戶和賬戶,包括高特權賬戶。奇安信CERT安全專家rem4x@A-TEAM通過分析發現,被污染的SolarWinds軟件帶有該公司簽名,這表明SolarWinds公司內部很可能已經被黑客完全控制。SolarWinds則聲明:黑客利用SolarWinds在2020年3月至6月間發布的的網絡管理產品Orion更新,植入惡意代碼。多達1.8萬的Orion客戶也正面臨著這次供應鏈攻擊帶來的巨大威脅。這意味著,在長達9個月時間里,黑客可以持續監視這些企業和機構,窺探內部電子郵件流量。
據包括《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多家美國媒體報道,此次黑客攻擊的領導者是俄羅斯黑客組織APT29(舒適熊),該組織隸屬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和外國情報服務(SVR),奧巴馬執政期間,該俄羅斯組織入侵了國務院和白宮電子郵件服務器。
此次SolarWinds供應鏈攻擊滲透了包括五角大樓、美國財政部、白宮、國家核安全局在內的幾乎所有關鍵部門,包括電力、石油、制造業等十多個關鍵基礎設施中招,思科、微軟、英特爾、VMware、英偉達等科技巨頭以及超過9成的財富500強企業“躺槍”,被CISA定義為“美國關鍵基礎設施迄今面臨的最嚴峻的網絡安全危機”。SolarWinds供應鏈攻擊無論從規模、影響力和潛在威脅性來看,都堪稱過去十年最重大的網絡安全事件。

參與調查的一位網絡安全專家半開玩笑地說:“見證和經歷了SolarWinds供應鏈攻擊后,說實話,希拉里郵件門事件中,希拉里的選擇(使用私人郵件服務器而不是白宮的)有可能更加安全。”目前公開的部分調查結果來看,SolarWinds供應鏈攻擊對全球各國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御體系來說都是一個極富沖擊性的事件——大量傳統網絡安全工具、措施和策略失效,奧巴馬以來“重攻輕守,以攻代守“的美國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遭受嚴重打擊。而SolarWinds公司作為一家垂直領域的領導型科技企業,糟糕的網絡安全意識和實踐也在此次事件中被曝光,其軟件更新服務器的登錄密碼居然是solarwinds123。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5日
(來源:安全牛)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2月19日,特朗普總統在Twitter上回應了針對美國政府部門、機構和私營公司的大規模網絡攻擊(即上文所述的SolarWinds公司的供應鏈攻擊),稱“假新聞媒體(Fake News Media)”夸大了這一網絡攻擊的程度。此前,特朗普一直對此次攻擊保持沉默。美國網絡安全專家、網絡官員和政策制定者一致認為,此次黑客攻擊是俄羅斯網絡運營商Cozy Bear的一個部門所為,據信該部門得到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情報部門的支持。這可能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黑客攻擊事件,它已經促使兩黨議員呼吁做出堅決回應。然而特朗普拒絕承認其自己的情報和國家安全專家的這一說法。“假新聞媒體的網絡攻擊遠比實際情況嚴重。我得到了全面通報,一切都在良好的控制之下。”
美國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表示,此次黑客襲擊對聯邦政府、州、地方、部落和領土政府以及關鍵基礎設施實體和其他私營部門組織都構成了嚴重風險。當選總統拜登則表示,此次黑客襲擊令人高度關注,另外他還承諾要讓那些應對此次襲擊負責的人付出“巨大代價”。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也對此發表了意見,他認為就相當于對美國及其政府和包括安全公司在內的其他關鍵機構發起了網絡攻擊。黑客攻擊的對象了包括了美國防部、國務院、國土安全部、財政部、商務部、能源部、國家核安全局、美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多家跨國公司。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1日
(來源:cnBeta)

近期,美國政府對無人機法案實施了一次相當大規模的修改,并且可能對個人用戶的隱私造成巨大影響。新法案規定,美國領空中的幾乎每一架無人機及其操控者,都必須廣播自身的位置,以應對與領空安全、國家安全和執法等相關的問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無人機企業Wing,已經對新規表達了相當不滿意的態度。
在一篇標題為《廣播識別無人機或對消費者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的文章中,Project Wing 團隊認為:“新 規或讓觀察者追蹤消費者的位置、動作和去向意圖,以及居住地、包裹交付時間和地點等隱私。社區不會接受給他們送貨的地面車輛或出租載具受到此種監視,這種情況放到空中也是同理。”Wing不是完全反對廣播送貨無人機的定位信息,只是不希望通過本地廣播的形式來發送,反而更希望通過互聯網來發送。
在2019年12月最初提出遠程ID規則的時候,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本是打算啟用基于互聯網的無人機追蹤的。可由于后來收到了來自評論員的意見,其中談到了基于互聯網的追蹤可能面臨一些問題,比如:首先需要為無人機配備蜂窩移動網絡的通訊模塊;需要為每架無人機交付數據流量的月租費用;全美缺乏完整、可靠的蜂窩移動網絡覆蓋;要向第三方代理繳納追蹤和存儲數據的成本;第三方管理不善導致的數據泄露風險;以及數據代理網絡和無人機可能遭受 DDoS 攻擊等可能。最終FAA還是選擇了放棄。
發布時間:2021年1月4日
(來源:cnBeta)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帶設備)始終是困擾企業安全主管的影子IT問題,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企業遠程辦公人數激增,BYOIT(Bring Your Own IT)成了新的問題。所謂BYOIT就是員工使用家庭設備(不僅限于手機和PC),還包括個人應用,例如文件共享和視頻會議,以及個人網絡和存儲設備,例如家庭NAS和WiFi路由器,甚至智能家居設備,例如智能音箱和攝像頭。
BYOIT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攻擊面和資產暴露面,同時也成為網絡犯罪分子和黑客的熱門目標。在2020年11月舉行的東京Pwn20wn 2020黑客大會上,消費級路由器和NAS成為參賽漏洞賞金獵人的主要收入來源,這也說明家庭WiFI路由器、NAS存儲設備和智能電視等智能家居相關設備存在大量漏洞并且容易得手。
雖然2020年下半年中國的疫情防控全球一枝獨秀,大多數企業已經復產復工,但是隨著2020年末多地疫情的反彈,以及季節、病毒流行性的不確定性,企業安全主管需要盡快對BYOIT安全風險(例如網盤、私人郵箱、視頻會議APP等)進行深入評估并制定相應數據安全預案。與BYOD不同,BYOIT的控制重點是數據而不是應用程序,如果硬件或者應用已經失控,企業需要對數據進行全程管控。
發布時間:2021年1月1日
(來源:安全牛)
根據Valuates的最新報告,2019年全球VPN市場價值254.1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755.9億美元,從2020年到2027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4.7%。推動VPN市場規模增長主要因素包括:數據安全問題增加、高級復雜網絡威脅增加以及企業內移動和無線設備使用量激增。
報告預計移動和無線設備的使用激增將推動VPN市場規模的增長。當移動設備執行越來越多的工作事務時,安全性成為主要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移動設備進入工作場所,移動VPN技術和其他移動安全產品被視為關鍵組件。
疫情期間全球性的遠程辦公大潮也是VPN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企業實 施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帶設備)策略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VPN市場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專用網絡工具可確保遠程員工安全地鏈接到公司網絡,從而使BYOD設備免受惡意網絡攻擊。
此外,高級復雜網絡威脅的增加也將推動VPN市場規模的增長。APT攻擊者可以輕松利用通過熱點或不安全網絡進行的通信。黑客正在積極尋找新的漏洞來利用,企業需要為這些零日攻擊做好準備。VPN的使用和移動端點組織策略的遵從性有助于遏制這些攻擊。
北美有望占據最大的VPN市場份額,其主導地位歸因于電信、BSFI(銀行和金融服務)等行業和垂直行業的需求快速增長。歐洲市場在VPN市場中也占有重要份額,并且預計將穩定增長。另一方面,隨著VPN解決方案和服務在中國、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中的采用率不斷提高,預計亞太地區將在預測期內實現最高復合年增長率。
發布時間:2021年1月6日
(來源:安全牛)
為進一步促進新型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深化大數據協同創新,2020年12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
該意見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以加快建設數據強國為目標,強化數據中心、數據資源的頂層統籌和要素流通,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該意見明確,將加強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頂層設計。到2025年,全國范圍內數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綠色集約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東西部數據中心實現結構性平衡,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運行電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高,使用率明顯提升。公共云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全社會算力獲取成本顯著降低。政府部門間、政企間數據壁壘進一步打破,數據資源流通活力明顯增強。大數據協同應用效果凸顯,全國范圍內形成一批行業數據大腦、城市數據大腦,全社會算力資源、數據資源向智力資源高效轉化的態勢基本形成,數據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3日
(來源:國家發改委網站)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關于《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必要個人信息范圍》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明確了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信等38類常見類型App必要個人信息范圍。
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的廣泛應用,APP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App超范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普遍存在,用戶拒絕同意就無法安裝使用等問題。此文件的出臺對于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規范App個人信息收集行為,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日
(來源:中國網信網)
2020年12月28-29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總結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工作,分析形勢,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肖亞慶作工作報告。
會議指出,“十四五”時期,要突出抓好五個方面任務,一是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二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三是加快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四是培育壯大優質企業。五是構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及應用生態。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9日
(來源:工信部網站)
2020年12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召開5G頻率使用座談會,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田玉龍主持會議并向三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頒發5G中低頻段頻率使用許可證。
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次向上述三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頒發了5G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上述5G試驗頻率使用許可有效期屆滿后,此次工業和信息化部依申請向三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頒發了為期十年的5G頻率使用許可,同時許可部分現有4G頻率資源重耕后用于5G,此舉是推動5G網絡規模部署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根據國家對5G產業發展總體部署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強頻率統籌規劃,優化資源配置,重點抓好5G頻率資源保障工作,加快推進共建共享,要求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要進一步推進5G建設,打造高質量5G網絡,提高頻率資源使用效率和效益,深化5G在各行業中的應用,推動5G改變社會、服務經濟、造福人民。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3日
(來源:工信部網站)
近日,國家互聯網辦公室在其網站上發布了通過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的云平臺清單。根據該清單,繼2019年涉及20家企業的28個云平臺通過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后,2020年紫光云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服務的紫光天津政務云平臺、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服務的北京市級政務云(太極云)等13個平臺獲此殊榮,有效期至2023年。目前共有41個平臺入選通過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的云平臺清單,安全能力級別均被評定為“增強”。通過對云計算服務安全平臺的評估,可有效提高云計算服務的安全可控水平,降低采購使用云計算服務帶來的網絡安全風險。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5日
(來源:中國網信網)
2020年12月25日,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聯合發布《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國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2019)》。對我國制造業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分析。
《報告》顯示,我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為110.84,仍處于世界主要制造業國家的第三陣列,質量效益在長時間內仍是我國制造業的最大弱項。我國與制造強國質量效益差距主要體現在“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上,且該指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急速提升;此外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提升乏力的趨勢也值得高度關注。
“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技術與裝備、家用電器五個優先發展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發電裝備、建材等大部分優先發展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先進行列;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航空發動機、農業裝備四個優先發展方向與世界強國仍有較大的差距。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表示,制造業要長足發展,要落實各類資金研發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財政資金對制造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持續提高用于制造業企業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投入。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8日
(來源:科技日報)

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各國數據
5日,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京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圍繞電子信息領域年度科技發展情況,闡述國內外重要突破及標志性成果,為我國科技人員準確把握發展趨勢提供參考。
此次發布的“十四大趨勢”涵蓋了計算機系統與軟件、網絡與通信、集成電路等傳統領域。在計算機系統與軟件方面,量子計算、類腦計算等新概念計算模式等趨勢受到關注;6G、天地一體化網絡等,將給網絡與通信領域帶來改變;內生安全、智能預測、主動防御等正在網絡安全領域加速落地;三維晶體管結構技術發展和晶元級集成技術等,也將持續推動集成電路領域創新。“十四大趨勢”還分析了測試計量與儀器、區塊鏈、電磁場與電磁環境效應等新技術應用方向。
據介紹,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由中國工程院、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于2015年聯合成立。2018年以來完成包括13個領域的《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研究》綜合報告等在內的系列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年1月6日
(來源: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27日,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入選的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抗擊新冠彰顯中國科技力量;中國史前人群遷徙與族源之謎揭開;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北斗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五中全會《建議》專章部署科技創新;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后終獲證;嫦娥五號月球挖土1731克;華龍一號并網發電成功;“奮斗者”號載人深潛10909米;“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

入選的2020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全球加速新冠疫苗研發;目前最強逆轉艾滋病病毒潛伏方法發現;科學家發現宇宙物質起源之謎首個佐證;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馬斯克發布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室溫超導在超高壓下首次實現;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起源首次確定;“阿爾法折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基因魔剪”首次治愈兩種遺傳性血液病;中國嫦娥五號“攬月”而歸。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7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0年1-11月,我國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簡稱互聯網企業)完成業務收入11466億元,同比增長12.7%,增速較1—10月回落0.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行業利潤增速小幅回升,前11月,全行業實現營業利潤1193億元,同比增長9.9%,增速較1—10月回升1.1個百分點。
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分析認為: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在線辦公、遠程醫療、線上教育等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成長,迸發出行業發展新活力;另一方面,工業生產穩步恢復,也有效帶動相關互聯網平臺服務收入穩步增長,收入與成本增速差有所擴大使得全行業利潤穩中回升。“去年前11月主要指標向好,為行業下階段穩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展望2021年,隨著互聯網普及率的進一步提升、各類互聯網平臺的蓬勃興起,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有望保持回升態勢。“未來新基建的持續推進、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以及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將為我國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發布時間:2021年1月5日
(來源:人民日報)

在12月17日召開的2020通信產業大會暨第十五屆通信技術年會上,工信部賽迪智庫正式發布了《5G發展2021展望白皮書》。白皮書預計,2021年四大電信運營商將持續加大5G網絡投資力度,預計將是2020年的1.5到2倍,2022年5G基站建設將會達到高潮。
工信部賽迪智庫無線電管理研究所主任孫美玉表示,2020年我國5G網絡基礎建設加快部署,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導致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面臨一定阻力,但整體建設進度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水平,2021年5G建設將保持適度超前的態勢,5G To C、To B、To G端融合應用市場前景巨大。
白皮書指出,巨大的投資對運營商5G建設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一方面,我國4G網絡仍在建設中,預計到2019年,運營商4G累計投資達到8000億元。另一方面,在ICT產業變革的大趨勢下,電信運營商主營業務管道化趨勢明顯,增收困難。對于運營商來說5G建設投入的資金缺口較大。
孫美玉表示,為了達到理想的響應速度,5G基站數量將至少是4G的2倍、5G基站成本也將超過4G基站的2倍,功耗則是4G基站的3倍,單從基站建設角度,5G投資大約是4G的1.5倍,全國總體投資規模將達到1.2萬億,投資周期超過8年。
與此同時,5G在垂直行業的融合應用創新需求多樣化。對此,孫美玉建議,應加強5G重點垂直行業應用政策協調,探索明晰的5G融合應用商業模式。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31日
(來源:人民網)
2020年下半年國內網絡安全融資呈現“量價齊漲”,雖然千萬級以上規模融資次數與上半年基本持平,但融資規模大幅增長,打破多項紀錄,其中最具標志性的事件包括7月份奇安信登陸科創板,募資57.19億元創下安全類企業A股融資新高;以威脅檢測為核心技術的安天科技8月份融資6億元,12月底獲得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2億元投資,B輪融資總額8億元,創下中國網絡安全行業融資規模新紀錄。
除了安天科技,2020年下半年,微步、派拉軟件、竹云科技和博智安全都完成了3億+規模的融資,規模都超過了2020年上半年最大規模融資(愛數信息2.5億)。
零信任/身份認證/訪問控制無疑是2020年下半年資本市場的最大熱點,而上半年的焦點工控安全、數據安全、威脅檢測、威脅情報等熱度依然不減。顯然,面對快速增長的針對性攻擊威脅和趨勢,“深度防御、更快檢測”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企業界和資本界的充分重視。
發布時間:2021年1月1日
(來源:安全牛)
截至1月3日6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163天,飛行里程突破4億公里,距離地球約1.3億公里,距離火星830萬公里。探測器姿態穩定,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后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獨立開展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的“繞、著、巡”,即火星環繞、火星著陸、火面巡視。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重約5噸,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著陸巡視器主要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目前,環繞器已完成第三次在軌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
發布時間:2021年1月3日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年12月27日23時44分,長征四號丙遙三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和搭載的一顆微納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至此,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十三五”期間發射任務順利收官。
本次發射的兩顆衛星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制,遙感三十三號衛星主要用于科學試驗研究、海洋和陸地資源普查等任務。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和微納技術試驗衛星成為中國2020年和“十三五”的收官之星。
此次任務是本年度長征四號乙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發任務,也是長四型號“十三五”收官之戰。“十三五”期間長四乙系列火箭共執行24次發射、成功將5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力支撐了國家重大空間工程的實施。上述任務分別在太原、酒泉、西昌三個基地實施發射,火箭采用7種不同總體構型,任務覆蓋太陽同步軌道、低傾角軌道、地月轉移軌道等多種類型,體現出長四型號極強的適應性。
本次發射是長征四號乙系列運載火箭第69次發射,是八院抓總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26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57次發射。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8日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