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鎮拉高村有個自然屯名曰坡祥,地處拉高村八個自然屯的中心地帶,屯前屯后平疇舒展,風清稻香,屯邊碧溪環流,魚躍鴨舞,是吉祥之地,故名坡祥。
坡祥現有78戶351人(至2020年底),其中瑤族18戶66人。1950年以前,坡祥全是壯族村民。坡祥人世代和諧共處,互助合作,鄰里親如一家,互敬互愛。
1950年,黨和國家安排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邊遠山區部分群眾搬遷,政府工作人員下到坡祥,動員群眾接納計劃遷入10戶左右瑤族村民。在動員會上群眾頓感疑惑,很不理解:坡祥田地不多,居住環境也窄小,全屯就擠在一個小山包上,一下子增加這么多戶人家,住哪里吃什么?其他村寨條件比我們優越,為什么不安排過去?
經過反復動員,個別談心,村民們理解并同意了政府的安排。從1950年秋到1952年冬先后有7戶瑤族村民遷入坡祥。他們來自不同的深山弄場,有鳳山縣金牙瑤族鄉更沙村的,有巴馬瑤族自治縣所略鄉尚勤村、百久村的,西山鄉勤蘭村的等。
遷入之初,首先要解決的是住房問題,遷入戶經與坡祥屯群眾協商落實住房地址后,隨即加緊備料建房。坡祥群眾不僅安排籌建住房人員的吃住,還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投工投勞,義務幫助遷入戶建房。上山砍木,割茅草,加工支架,豎柱搭梁,大家同心協力,趕時趕工,很快就解決了住房問題,使遷入戶全家老小舒心入住。逢年過節,壯瑤共度,喜慶祥和,節味濃郁。兩個民族,一個新來乍到,一個祖居久遠,彼此卻相敬如賓,親如一家,其樂融融。縣鄉干部經常下到瑤族群眾中間,與他們談生產、話生活、敘家常,給他們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愛和溫暖,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安心生產生活,讓遷入戶倍受感動和鼓舞。村民們在茶余飯后串門聊天,壯瑤村民交心交底、消除隔閡、和諧共處。
在集體生產勞動中,壯瑤村民相互尊重,沒有互相歧視,沒有互相扯皮,始終堅持同等勞力同工同酬。選舉生產隊長時,也是壯瑤各一人。壯族任隊長,瑤族就任副隊長;瑤族任隊長,壯族就任副隊長。兩個隊長之間更是同心同德、互敬互勉,有事同商量、共承擔,為群眾帶好頭、樹榜樣。
在日常生活中,兩個民族都以理相待、愛幼尊老。誰家有困難熱心相助相扶,紅白喜事互相幫忙料理,對于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反應快速,一招即到。羅南家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木架茅草房曾兩次遭遇火災,家中物品毀于一旦。火災之后,鄉親們都伸手相助,慷慨解囊,捐物送米,幫工建房,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生活,令羅南倍感幸福與溫暖。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生產體制由生產隊集體勞動變為各戶自主勞作。兩個民族更加團結,互援互助。不論春耕夏種或夏收秋割,各戶都自覺互相幫助,沒有哪一戶因勞動力問題而耽誤農時。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不分彼此,三五結組,同在一個工地做工以便互相幫忙,彼此照應。脫貧攻堅開始時,坡祥全屯尚有14戶貧困戶,其中瑤族5戶。在黨的扶貧政策的激勵下,坡祥人持續發力,不懈拼搏,攜手并進,懷著一股報答黨恩、脫貧致富的熱情和干勁,苦戰脫貧攻堅,增加收入,改善住房,碩果累累。2018年通過驗收,如期脫貧。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坡祥壯瑤民族之間已沒有語言障礙。壯瑤男女青年交朋結友、談情說愛,結為連理已習以為常。瑤族人韋德是坡祥第一個打破兩個民族通婚忌諱的帶頭人。他高中畢業回鄉后,認識了鄰屯一位壯族女青年,他倆一見鐘情,從相識到相愛,彼此心戀對方,說服了雙方父母后,喜結良緣,情定終身。現在他倆已雙雙年入稀齡,三代同堂,家庭生活幸福溫馨。
在政府惠民政策的扶助下,如今的坡祥欣欣向榮,屯容戶貌煥然一新,全屯樓房林立,巷道整潔干凈,老少通情達理,見面總有笑臉相迎,招呼入座,令人倍感祥和與親切。在屯里散步,遇人逢樓,已不知誰是瑤家,孰為壯戶。人們的語言盡是坡祥口音,笑臉如花燦爛,生活似蜜甜。
家和業興,人和歲壽。坡祥的民族融合給坡祥人帶來了幸福,帶來了快樂與溫馨,帶來了健康與長壽。長期在充滿和諧、喜悅氛圍里生活的坡祥人,長壽老人比例不斷升高。據2020年底統計,全屯總人口351人,竟有8位80歲以上老人,其中有2人是百歲壽星,占全屯總人口的0.57%。首批瑤家遷入坡祥安居的黃美紅(女),1918年4月生,一生勤勞樸素,善于待人,與鄰居和諧相處,生活節儉,開朗活潑,愛與鄰里姐妹閑聊敘舊,共話家常,樂享五代同堂的天倫之樂,是鄉親鄰里愛戴的壽星。祖居坡祥的壯族壽星黃卜才,1919年出生,現年已102歲,年老體尚健,可徒步趕距家2公里路程的甲篆圩,他每逢圩日必走,一路與趕圩的村民談笑風生,無拘無束,盡享兒孫滿堂的快樂人生??
坡祥,獨特的壯瑤兩個民族共居之屯,它以包容喚來了祥和,以祥和凝聚了人心,它是一朵盛放的民族團結之花。
一首首山歌不時在坡祥悠揚:
壯瑤同住一個坡,雙方情誼長似河;
壯家帥哥戀瑤妹,瑤妹心里愛壯哥。
壯瑤和諧住一莊,得黨照顧恩情長;
脫貧致富變了樣,家家幸福喜洋洋。
作者簡介:陸宗合,壯族,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人,廣西詩詞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壽鄉》《河池詩詞》《八桂詩詞》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