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冉
摘 要:在現代鋼琴作品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素材,既有利于推動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也能給現代鋼琴作品提供創新思路。以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為例,探討少數民族音樂素材應用到現代鋼琴作品中的策略,闡述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的種類,分析鋼琴與少數民族音樂融合的三種模式,并通過實例探究如何在現代鋼琴創作中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可為少數民族音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鋼琴作品;廣西
隨著藝術的多元化發展,鋼琴曲逐漸出現與少數民族音樂融合發展的趨勢。文章以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為例,分析鋼琴曲與少數民族音樂融合發展的三種模式,并結合實例進行詳細探討,為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素材在現代鋼琴作品中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思路。
一、廣西少數民族的音樂素材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中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音樂素材,值得人們深入發掘。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部分廣西少數民族年輕人對當地的民族音樂不甚了解,這不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漢族、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另有滿族、蒙古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其他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族人民通過生活實踐,創造出了極其豐富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樂。廣西壯族單聲部民歌大多由兩個或四個樂句構成,常用徵調式、羽調式、宮調式、商調式,具有整齊嚴謹、朗朗上口的特點。而廣西毛南族民歌則運用自由的節奏、混合的拍子、跳動的旋律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如《環江秀環江美》。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為鋼琴曲的創作提供了靈感源泉,很多藝術家已經將少數民族民歌元素融入鋼琴曲創作,這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鋼琴與少數民族音樂融合的三種模式
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大體有“原生性”“再生性”“新生態”三種模式,創作者在不同模式下創作的鋼琴曲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受到了不同文化的沖擊。筆者通過研究融入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的鋼琴作品,發現這些作品蘊含著少數民族原生態的音樂特色。
(一)原生性
原生性就是將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特色融入鋼琴曲,使鋼琴曲具有傳統文化原生態的特點。樊祖蔭曾對部分民族音樂進行了改編,編寫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兒童鋼琴小曲:中國各民族民歌56首》,曲集中的《嘎臘胯》(侗族)、《不怕大老虎》(毛南族)、《植樹歌》(京族)、《柚子甜》(壯族)等,均取材于廣西少數民族的兒歌,且都遵循原生態的改編模式,保留了民族歌曲原本的特色。
對壯族歌曲《柚子甜》進行剖析,發現這首民謠童趣十足,呈現出一幅充滿童趣的孩童追逐畫面。這首歌曲分為兩段,第一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第二部分則通過和聲與上一部分的曲調相結合,從而實現風格統一,使整體結構更加完整,也使歌曲具有畫面感。
(二)再生性
創作者在創作鋼琴曲時,可以加入少數民族音樂素材,也可以先對少數民族的音樂素材進行適度改編,再融入鋼琴曲。這樣一來,人們在欣賞這些鋼琴曲時,既能感受到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魅力,也能感受到時代的氣息。如今,很多創作者都運用再生性模式創作鋼琴曲,《壯鄉組曲》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壯鄉組曲》是鋼琴家倪洪進的作品,該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廣西壯族民間音樂。《壯鄉組曲》包含《船從遠方來》《歌墟》《搖籃曲》《酒歌》四個部分,每個部分既能獨立成曲,又彼此統一,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作曲家將壯族民間歌曲與現代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展現了壯族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
《壯鄉組曲》中的《酒歌》取材于壯族民歌《酒歌唱起迎太陽》。因此,當地人常常在飲酒時演唱這首歌。倪洪進在創作《壯鄉組曲》時,應用了組曲的音樂形式,并以廣西民族音樂為基調,生動描繪了廣西壯族的風俗民情。《壯鄉組曲》中的第一首是《船從遠方來》,為三部曲結構,且音律主要集中于低聲部。演奏者在彈奏第一部分時,右手伴奏要輕柔,這樣與左手彈奏的主旋律形成鮮明對比,使整個歌曲剛強又不失柔和;第二部分則較為緩慢、柔和;第三部分與第一部分相呼應,具有熱烈、奔放的特點。
如今,不少創作者都會對少數民族的音樂素材進行適度改編,這雖然改變了曲目的原貌,但是通過重組可以使曲子的結構更富有層次。
(三)新生態
少數民族音樂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并為作曲家提供了更多創作的可能性。下文從兩個方面分析如何在鋼琴作品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元素。
首先,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具有不同的特點,創作者要結合作品的風格,在創作過程中加入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從而使鋼琴作品更富有內涵,并能夠充分展現當地的民族特色。創作者要提煉民族音樂中具有特色的音樂元素,并進行適當的改編,使鋼琴曲在旋律、節奏等方面具有濃厚的民族特性。創作者通過對民族音樂素材進行二次加工,可以使作品具有獨特的旋律和框架,如李延林的鋼琴組曲《瑤山春好》。
其次,有些鋼琴作品雖然沒有展現過多的民族元素,但是人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如陳怡的鋼琴獨奏曲《多耶》。此類作品更關注作品整體的基調,讓人們能夠感受到蘊含在作品中的文化內涵。
通過對原生性、再生性、新生態這三種模式的分析,可以發現創作者無論運用哪一種模式,都能給聽眾帶來多層次、多角度的聽覺體驗。
三、少數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實例展示
(一)基于壯族民歌元素改編的《夢幻茶山》
《夢幻茶山》由陸建業和邱龐陽共同完成,該曲結合了浪漫派與印象派作曲手法。《夢幻茶山》的創作者在作曲的過程中加入了廣西壯族民歌元素,且十分注重作品的整體結構,將抽象性與具象性互相穿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創作者通過和聲、節奏和音調強與弱的對比,給聽眾帶來戲劇性的體驗,營造出充滿節奏感的生活氛圍。《夢幻茶山》有不同的聲部,每個部分表示一種場景,創作者利用不同的聲部營造出山谷連綿起伏的夢幻意境。此外,《夢幻茶山》的伴奏也能展現出創作者賦予作品的特定情感。不同層次的遞進或層次間的相互對比能夠把少數民族的音樂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們感受到少數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完美融合的獨特魅力。
(二)鋼琴組曲《中國水墨畫》
《中國水墨畫》是鋼琴家魏東明的作品,作品整體的基調較為舒緩。創作者在開頭用較低的和弦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隨著氣氛的烘托,作品節奏逐漸加快,給聽眾營造出一種起伏的動感。《中國水墨畫》通過融合少數民族歌曲素材和現代元素,讓人們充分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獲得聽覺上的和諧享受。
(三)回旋曲式《山歌與銅鼓樂》
《山歌與銅鼓樂》是作曲家陸培的代表作品。該作品以“山歌”和“銅鼓”為兩大主線,將十二音列現代作曲技法和廣西少數民族的民間曲調融為一體。通過描述各種音樂元素,陸培生動刻畫了廣西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廣西和對音樂的熱愛之情。
作曲者在創作過程中,既保留了傳統的曲式結構,又結合了西洋作曲的技法。通過比較《山歌與銅鼓樂》與其他回旋曲式作品,可以發現,該作品不僅有回旋曲式結構,還有復三部曲式成分,同時還具有變奏曲的特點,自帶幻想曲的氛圍,因此無法將其歸納為單一的回旋曲式結構。《山歌與銅鼓樂》是廣西少數民族音樂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的代表作,具有鮮活、生動的魅力。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音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并且在與現代鋼琴作品融合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創作模式,其中很多優秀的技巧值得鋼琴學習者借鑒。現代鋼琴作品與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相融合是音樂創作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是鋼琴創作改革的方向。新時代,我國鋼琴創作與少數民族音樂相結合的途徑還需要繼續探究,為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莫錦鴻.論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手段[J].絲路視野,2017(11):60-61.
[2]余立.桂聲琴韻:少數民族音樂素材融入現代鋼琴作品的中國及廣西氣韻[J].藝術評鑒,2016(13):17-19.
[3]江姍珊.廣西少數民族鋼琴作品中民間器樂音樂素材的體現[J].藝術評鑒,2018(24):28-30.
[4]趙意明.鋼琴藝術中的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J].歌海,2010(5):23-27.
[5]江唯.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素材在現代鋼琴作品中的傳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9(5):136-137.
[6]莫軍生.數字音樂在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J].大科技,2018(3):28-29.
作者單位:
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