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岳
摘 要:紀錄片是通過非虛構的藝術手法,從現實生活中獲取素材,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與創作者對這一事物的認識和評價的紀實電視片。在電視紀錄片中,音樂元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恰當運用音樂元素,可以讓紀錄片的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基于此,分析如何恰當選擇電視紀錄片中的音樂元素,探討電視紀錄片本質的審美特征和音樂元素在電視紀錄片中的作用,能夠更加恰當合理地應用音樂元素為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服務。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音樂元素;應用原則
電視紀錄片是運用電子設備和手段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等題材內容進行系統完整的記錄與報道的專題類影片,從客觀的角度出發,對生活百態進行生動形象的反映。這類紀錄片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真實性強,具體表現為畫面的真實性和語言的真實性。電視紀錄片拍攝與播出的目的在于向觀眾傳遞知識、信息與價值觀,并與觀眾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而電視紀錄片中的音樂元素則是實現這種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電視紀錄片中音樂元素選擇的原則
(一)服務于電視紀錄片主題
在進行音樂元素選擇時,首先要保證所選音樂與電視紀錄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一致。因為電視紀錄片的畫面和聲音,都是為了凸顯其主題和向觀眾傳達其思想內涵。因此,如果電視紀錄片中的音樂元素無法對影片的中心思想進行很好的體現,那么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電視紀錄片的質量。對于電視紀錄片來說,所選擇的音樂元素需要有豐富畫面和升華主題的作用。
(二)與電視紀錄片節奏相符
在音樂藝術領域中經常會用到“節奏”一詞,后來其他藝術領域也開始使用該詞匯。電視紀錄片的節奏往往通過鏡頭的長短、鏡頭間的銜接方式和聲音色彩的變化來體現。對于電視紀錄片而言,音樂元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電視紀錄片中音樂元素的節奏只有與電視紀錄片的節奏保持一致,才能夠使電視紀錄片的視聽統一,增添電視紀錄片的美感。
(三)滿足電視紀錄片情感需要
電視紀錄片在選擇音樂元素時需要更加嚴謹,不同于其他影視作品中配樂的隨意性,電視紀錄片的音樂元素需要滿足其情感需要。只有讓音樂元素與電視紀錄片的情感表達相一致,才能讓電視紀錄片以自然、和諧的方式傳遞情感。比如,歡快的、以喜劇色彩為內核的電視紀錄片適合歡樂的音樂;而悲哀莊重的電視紀錄片則需要選擇悲傷哀婉的音樂。
二、電視紀錄片中音樂元素的應用
(一)根據電視紀錄片整體品味運用音樂元素
隨著電視紀錄片的不斷發展,創作者在為電視紀錄片選擇音樂元素時也越來越嚴謹。音樂元素在電視紀錄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電視紀錄片中合理地應用音樂元素能夠提升電視紀錄片的品位和質量。
比如,在紀錄片《最后的山神》中,選擇了一些用古老的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元素。這種特殊的音色為影片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感情色彩。該紀錄片利用傳統民族樂器渲染了深沉、寧靜的氣氛,使紀錄片的畫面感更強,讓鄂倫春族的文化通過傳統民族樂器傳遞給觀眾,使觀眾在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中產生情感共鳴。
(二)根據不同主題選擇音樂元素
電視紀錄片中運用的音樂元素大都具有特殊色彩,與一般的音樂風格有所區別。因此,這類音樂在進行情感表達時,需要電視紀錄片畫面的輔助。例如,紀錄片《臺北故宮》的主題曲《愛延續》表達了海峽兩岸薪火相傳、一脈傳承的主題。這首音樂只有通過與紀錄片中的解說詞和畫面進行結合,才能使觀眾感受到其魅力。根據電視紀錄片主題選擇合適的音樂元素,能夠提高電視紀錄片的質量,升華電視紀錄片的主題。
三、電視紀錄片中音樂元素的作用
(一)能夠進行情感釋放
電視紀錄片在進行情感的表達時,不僅可以通過創作者選擇的主觀音樂元素,還可以通過片中人物和環境創造的客觀音樂元素。相對于主觀性色彩較強烈的音樂元素而言,客觀音樂更加質樸和真實,能幫助電視紀錄片更好地完成情感的表露。例如,紀錄片《歌魂》選取以山西民謠為基礎的客觀音樂元素,詮釋了左權縣人民質樸的生活方式,更好地向觀眾傳遞了黃土高原人民厚重、樸實的情感。
(二)增添影片節奏感
要想更好地展現電視紀錄片中畫面的節奏感,就需要選擇合適的音樂元素。音樂的節奏性常常被運用于不同類型的電視紀錄片,而電視紀錄片的節奏是指反復出現的聲音和畫面。這種節奏感不僅能夠帶動觀眾的情緒,還能夠加強電視紀錄片故事的連貫性,有利于觀眾對電視紀錄片的欣賞和解讀。比如,音樂是紀錄片《龍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瑤族山歌配以整齊的梯田的畫面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次,不僅使紀錄片富有節奏感,而且將該紀錄片的框架結構更加清晰地向觀眾進行展示。同時,也要注意只有音樂元素與畫面密切配合,才能使紀錄片產生強烈的節奏感。對音樂的使用既要適時也要適當,比如,在紀錄片《神鹿啊,我們的神鹿》中雖然使用音樂元素的頻率高達七次,但每次使用的音樂元素的風格各不相同,與之相配的畫面也有所差異,因此,帶給觀眾更多的是感情的抒發。
(三)營造氣氛,渲染情緒
電視紀錄片可以通過音樂元素對感情基調進行傳遞與釋放,也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音樂為影片營造不同的氛圍。例如,紀錄片《幼童》在呈現留洋幼童處于中世紀教堂的畫面時,所選取的音樂元素是鋼琴和長笛伴奏,向觀眾傳遞了學子深切的思鄉情感。紀錄片中偶爾會穿插一些鋼管伴奏,體現了學子迫切想要回國效力的心情。該紀錄片對音樂元素的使用恰到好處,這些音樂元素統一了影片的感情色彩,達到了振奮人心的效果。同時這些音樂元素也將當時的時代背景體現得淋漓盡致。
(四)使畫面銜接更流暢
音樂元素通常能夠將電視紀錄片中不同層次的畫面進行銜接,使畫面產生一種整體感。利用音樂元素對不同層次的畫面進行銜接時,往往能夠使觀眾在心理上產生一種連貫性。在電視紀錄片中,對音樂元素能夠組接影片不同類型和層次畫面的功能的應用已經十分常見。
(五)引導觀眾思考
電視紀錄片創作的目的不僅僅是對生活中的細節進行簡單再現,它有更深層次的創作目的,讓觀眾能夠在影片之外進行獨立思考并產生獨特的見解。觀眾進行主觀思考的結果是在理解影片中多樣化的視聽元素表達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經歷而得到的。因此,創作者要選擇能夠表達影片中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動的音樂元素,將抽象的音樂因素與直觀的畫面相結合,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的視聽體驗。例如,紀錄片《企鵝臥底日記》中的音樂元素能夠讓觀眾體會到企鵝生活的歡樂與艱辛,以及時而落寞的悲傷。音樂元素的感染力能夠為觀眾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感受空間,恰當的音樂元素往往能夠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六)揭示與深化主題
觀眾通過畫面和語言對電視紀錄片的結構框架有了基本認識后,可以通過音樂元素來把握電視紀錄片想要傳遞的感情。音樂元素是對影片的補充,往往出現在畫面表現力不足或臺詞留白的地方,是對情感的升華。當影片的畫面表現力充足并且臺詞也恰到好處時,音樂元素的作用就是用來傳遞強烈的情感,使電視紀錄片的表達效果更加藝術化。這一點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體現得較為明顯,該紀錄片在呈現農民收獲的場景時通常選用慷慨激昂的音樂,既是對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精神的一種贊揚,也是勞動人民幸福心情的一種體現。該紀錄片對音樂元素的選擇十分成功,不僅與畫面節奏保持高度一致,還對紀錄片的主題進行了升華,并能夠引發觀眾共鳴。
綜上所述,音樂元素在電視紀錄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與畫面之間的關系也在不斷變化。從本質意義上來說,電視紀錄片向觀眾展示的是一種真實性,是需要與觀眾產生共鳴的,所以,讓觀眾體會到電視紀錄片想要傳遞的內涵是電視紀錄片的首要任務。而電視紀錄片中音樂元素的應用則是為了錦上添花,起到渲染情感、增添影片節奏感、使畫面銜接更流暢、引導觀眾思考、揭示與深化主題等作用。隨著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與變革,音樂元素在電視紀錄片中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電視紀錄片中的音樂元素只有置于合適的位置,配合并融入紀錄片整體的表達,才能最大限度地感染觀眾。
參考文獻:
[1]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M].楊躍,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
[2]王寧寧.淺析電視紀錄片中音樂素材的選配[J].大眾文藝,2010(3):120.
[3]邢悅.論紀錄片中音樂的運用: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智富時代,2015(10):319.
[4]郝建,鄧雙林.主旋律電影創作與闡釋的“主流化”趨向[J].文藝研究,2010(6):26-32.
[5]黃英俠.主旋律影片的突破[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1):12-14.
作者單位: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