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劉洋 景劍雄


摘 要: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將其應用于現代數字文創設計能夠增加文創設計的內涵。基于詩歌文化進行數字文創設計探索,通過對比詩歌意象和數字文創產品意象探尋數字文創設計方法,將其應用在數字文創設計實踐中,為傳統文化在數字文創設計中的應用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詩歌文化;數字文創;設計實踐
注:本文系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課程思政示范課UI設計”(2020szsfkc0155)、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研究”(2020wyxm063)、2021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符號學視角下詩歌意象在文創設計中的轉化研究”(SK2021A0192)研究成果。
數字文創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融合的產物,其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核心,依托互聯網平臺,利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技術手段進行文化創意轉化。相較于傳統文創產品,數字文創產品具有兩大優勢:其一,可視化呈現可以更直觀地進行傳播;其二,數字化形式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受眾更為廣泛。
一、詩歌文化的傳承現狀
古典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文化意識、審美和情懷。詩歌文化過去主要以文本或口頭敘述的形式傳播,近年來出現了《中國詩詞大會》《向上吧!詩詞》等詩詞類綜藝節目。這些節目通過親民且充滿趣味的形式、生動具體化的表達,讓傳統不再顯得遙遠乏味,將傳統詩詞從文學學術研究層面帶回大眾的視野中。創新性的傳播方式為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沃土,也給詩歌文化的傳承開辟了新路徑。
二、基于詩歌文化的數字文創設計思路
(一)文化內容轉譯
詩歌的精髓在于意象的體現。每首詩歌中出現的景與物被統稱為意象符號,詩人借助這些意象符號來傳達無法被直接表達的志趣和思想。詩歌中的意象符號可分為表層意象、中層意象與深層意象。表層意象是指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物象,是詩人選擇的情感媒介,也是詩歌意象的初步形態。中層意象是詩歌意象形成中的重要部分,其將物與景進行了統一融合,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人將自身的感悟、心境和所處的境遇通過具體的物構建出來,形成物、景、情的融合。詩歌的深層意象是詩人最核心的主觀情感,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意識后完整的意象結構。與詩歌文學意象相似,文創設計中同樣也存在著表層、中層、深層三個審美結構[1]。
通過表1的對比可以看出,表層結構轉譯屬于圖像性符號轉譯,在設計中通過色彩、形態、質感等可視化形象進行呈現。中層結構屬于指示性符號轉譯,在數字文創中可以通過動態、交互進行呈現。深層結構屬于象征性符號轉譯,是設計中人文情懷和文化底蘊的呈現,使受眾被設計表達所感染,并從自身出發,獲得情感上的交流與共鳴。
(二)文化媒介轉載
自古以來,文化的傳播離不開媒介的發展,文以抒情,歌以詠志。從圖文時代到電視電影,如今的信息媒介載體更是繁雜豐富,而每一種新載體都必然對文化進行再創造,用新的媒介語言進行創新表達。數字文創可以靈活運用虛擬與現實中的各種媒介,將傳統文化以更幽默風趣、親切自然的方式深入大眾,帶領大眾傳承優秀文化,增強大眾文化自信[2]。例如,嘗試對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運用VR、AR和AI技術進行數字博物館App建設,讓歷史遺跡和文化以App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生活之中,突破地域和知識壁壘的限制。這些文化生產方式的革新,能夠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詩歌數字文創設計實踐
(一)詩歌數字角色形象設計
傳統的詩歌一般通過文本或者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但這兩種形式相對枯燥,不能充分滿足現代社會人們對學習形式的多樣化需求。數字文創中的角色設計結合游戲、動漫、動態視頻等方式,能夠讓人們更易接受詩歌文化的熏陶。
《望廬山瀑布》是經典的唐代詩歌,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根據詩歌的內容,筆者進行了文化轉譯。首先是表層意象,選擇“日”“香爐”“瀑布”等幾個能直接觀察到的具象事物進行展現,通過圖像性符號轉譯,提取“太陽”和“煙霧”的形象。整體角色顏色以紅色、棕色為主,煙霧的部分采用藍紫色進行呈現,同時將詩句和角色結合,彰顯出紅日照射下,廬山景觀的壯美。其次,在中層意象中,詩歌用“遙看”這一動作引出眼前“掛前川”的瀑布形象,并通過“飛”這一動詞描繪了瀑布的水勢之大,用物與景構建出詩人所處之地的壯闊。在角色設計中,指示性符號轉譯抓住動態的特征,將人物的頭部以動態形式微微上揚,體現出“望”,并且在畫面中運用大量的云、煙符號,在視覺上展現出廬山的煙霧繚繞,氣勢磅礴。同時通過衣角、頭發的動態,體現瀑布的水勢之大,構建磅礴的場景。最后,深層意象是指詩人的情感,不僅體現出詩人熱愛祖國山河,也體現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為詩人看到廬山瀑布之后的聯想。詩中“銀河”二字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詩人借豐富的想象力用銀河從天而降來表達山河之美和自己開闊的胸襟。在象征性符號轉譯中,筆者借人物雙臂張開這一動作,體現出他想要擁抱自然的澎湃之情。在動畫中,增添了水飛流而下的聲音,讓受眾從視覺、聽覺多方面感受人物激動的心情(圖1)。
(二)基于詩歌的App交互界面設計
詩歌App交互界面設計重點在于盡可能地縮減用戶與手機產品的距離,強化用戶的使用體驗[3]。本次設計實踐中融入了十首唐代詩歌、詩歌文創產品、詩詞朗誦、詩歌小動畫等內容,讓受眾在選擇自己喜愛的文創產品的同時,通過音頻的不斷輸入,達到背誦詩詞的目的。設計時采用靜態和動態兩種表現形式,優化交互方式,逐層遞進地讓受眾理解詩歌的文字信息。App中一級界面為詩歌的表層意象,提取詩歌中的表層符號,融入人物服飾、道具等設計中,讓受眾對詩歌留下初步印象。App中的二級界面為詩歌的中層意象,利用視頻、動畫等形式展現人物形象,在原本人物設計的基礎之上,融入背景插畫,營造詩歌意境。此外,利用AE軟件,增加下雨、下雪等特效;以人物衣角、發絲的飄動來展現詩歌中描繪的大風、水勢兇猛等景物;通過人物的動態,來表現其內心的情感的跌宕起伏。App中三級界面為詩歌的深層意象。在三級界面中,增加了“打怪”的交互小游戲。在游戲中,受眾選擇不同的人物形象后會擁有不同的法器,而法器的等級需要通過答題來提高。在這一步中,用戶的交互體驗得到提升,受眾從之前被動接收信息轉換為主動思考,這樣更能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
四、結語
中國的詩歌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而數字文創能夠在數字化背景下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媒介相融合。本文對數字文創中的角色設計和App交互界面設計實踐進行了探討,驗證了文化轉移設計理論,對經典詩歌文化進行了有效傳播,同時又為受眾帶來更符合當代要求的用戶體驗,對當下數字文創的設計方法、設計開發和視覺呈現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劍.由詩歌的意象手法看產品設計語義的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6):205-208,212.
[2]鄧世維,黃曦,劉宸宇,等.梅山剪紙數字文創產品設計[J].包裝工程,2020(10):337-341.
[3]相靜.基于用戶體驗的手機界面設計路徑研究[J].包裝工程,2021(10):347-349.
作者單位:
安徽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