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微微
摘 要:從藝術表達的角度看,音樂和舞蹈都是傳情達意、塑造形象和營造氛圍的藝術。縱觀古今中外,絕大部分的舞蹈表演都伴隨著音樂。音樂對舞蹈具有引導、映襯作用。音樂為舞蹈提供情感內核,同時節奏、旋律、和聲作為音樂的三大要素,與舞蹈的韻律、動作、情感表達有著密切聯系。基于此,舞蹈教學中應重視音樂元素,探討將音樂元素融入民間舞蹈教學中的途徑,分析融合音樂元素對民間舞蹈教學效果的影響。
關鍵詞:音樂元素;民間舞教學;舞蹈教學
脫離了音樂的烘托,舞蹈表演的效果會大打折扣。通過音樂配合,舞蹈表演能夠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更完美地營造出意境和氛圍。可以說,音樂是舞蹈的基礎,舞蹈是音樂的藝術延伸。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與舞蹈結合,可以使聽覺與視覺感官產生碰撞,最大化地給觀眾帶來美好的藝術體驗。因此,不應孤立地、割裂地看待音樂和舞蹈,二者應該是一種融合共生的關系。音樂既是舞蹈的基礎,又是舞蹈的靈魂。在舞蹈教學,尤其是民間舞蹈的教學中,音樂元素絕不應被忽視。
一、音樂元素在民間舞蹈教學中的作用
(一)音樂為舞蹈提供情感內核
從音樂與民間舞蹈的起源來看,舞蹈是以音樂為依托而產生的,音樂所蘊含的情感,往往就是舞蹈需要表達出來的情感。音樂與舞蹈藝術發展至今,音樂為舞蹈提供情感內核,音樂決定舞蹈的情緒表達,這種關系依然沒有變。試想一下,同一套肢體動作,如果配上不同的音樂,其表演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輕靈歡快的音樂,能塑造活潑俏皮的舞蹈形象;急促、有力量感的音樂,能帶給觀眾瀟灑、豪邁的感覺;緩慢哀戚的音樂,能使舞蹈滲透哀傷的情感。
(二)音樂節奏支撐舞蹈動作
音樂和舞蹈這兩種藝術的融匯點在于對節奏的需求,這也是舞蹈需要音樂來支撐、引領的原因。節奏是音樂和舞蹈的最基本要素,既是搭建音樂大廈的支架,更是支撐舞蹈形象的重要載體。比如美國Hip-hop音樂,它沒有多聲部和音,沒有旋律。只有節奏,即可成為音樂;沒有了節奏,音樂只能是自然音聲,不能算是真正的音樂。同樣,肢體動作之所以能稱為“舞蹈”,是因為這些動作具有鮮明的節奏感,一個個動作在特定節奏的引導下銜接在一起。在多人集體舞蹈作品中,節奏還有另一個作用——幫助舞蹈演員們動作保持一致。比如舞蹈作品《千手觀音》,二十多名舞者都有聽力障礙,她們是通過舞臺震動的節奏來彼此協調。這從側面說明了節奏對集體舞的支撐作用。
(三)音樂旋律影響舞蹈情感表達
旋律是音程有組織的序列。借旋律的高低起伏,音樂能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比如,當旋律的上下跳進比較多時,音樂就顯得激越、緊張、靈動;當旋律的波動起伏比較平緩時,音樂就顯得飄逸、柔和、舒緩。音樂旋律與舞蹈動作有機融合、匹配,可以鮮明地凸顯舞蹈的藝術風格,傳遞舞蹈作品的情感主題。比如由同名歌曲改編的蒙古舞《夢中的額吉》,歌曲開始處旋律波動小,輕柔而舒緩,飾演額吉與游子的演員通過肩、臂、腕部的動作,去表達夢中相見的場景,通過額吉扶腰、眺望等動作語言,表現母親牽掛游子、游子思鄉的情感。可見,音樂旋律對民族舞蹈形象的情感表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和聲幫助舞蹈完成意象塑造
和聲是不同聲部之間的搭配、協調,舞蹈意象是指注入創作者主觀情感的藝術形象。如果為舞蹈伴奏的音樂為多聲部音樂,那么舞蹈意象的塑造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和聲的幫助。如傣族舞蹈作品《鳳尾竹下》,音樂開頭是鼓聲、碰鈴聲,表演者配合音樂做出孔雀頭頸微顫的姿態,隨著巴烏的吹奏,表演者利用肢體的腰背、擺胯等動作去表現夜風中兩叢鳳尾竹的低訴衷腸。表演者配合幾種樂器的和聲展開動作,依次刻畫出孔雀、鳳尾竹、蔦蘿花等意象,惟妙惟肖。可見和聲對于塑造舞蹈意象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民間舞蹈教學中融合音樂元素的途徑
民間舞蹈與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然而,部分高校的舞蹈專業對于專門的音樂課程不夠重視。這顯然不利于培養優秀的、技能全面的舞蹈專業人才。在認識到音樂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之后,就需要在舞蹈教學中有意識地重視音樂元素,完善課程設置,確保音樂與舞蹈的有效連接。
(一)深入體驗音樂與民間舞蹈的關系
舞蹈本身就源自人們內心世界的表達,相比起其他舞種,民間舞蹈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更加密切。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民間音樂和舞蹈,往往就是當地文化特色的濃縮體現。如維吾爾族的頂碗舞,表演者頭頂茶碗,用手上的頂針、小碟子敲擊出音樂,配合著腳下變換的步伐,表現維吾爾族載歌載舞、歡慶節日的熱烈場景。又如湘西土家族的擺手舞,每逢佳節,土家族人在樹下懸掛大鑼、大鼓,敲鑼打鼓甚至鳴銃放炮,大家隨著鑼鼓的節奏起舞,動作多是模仿“打粑粑”“趕野豬”“開弓射箭”等,風格自然是粗獷大方、剛勁有力的。民間舞蹈可以不用局限于對身體動作的研究,而是將這些包含著特定內容的動作與該地特色音樂結合,將內心情感與舞蹈動作融為一體。民間舞蹈創編過程中,對其相應的民間音樂更是必須知之甚詳,從民間音樂的風格、旋律節奏特征出發,匹配以獨具特色的肢體動作,體現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音樂可以說是舞蹈創作的提綱,圍繞著音樂的主題去構思動作,使動作語言更豐富。學生要想深入體驗音樂與民間舞蹈之間的關系,就要多聽各地民間音樂,多了解各地民俗文化。
(二)培養音樂鑒賞能力,夯實理論基礎
要想理解舞蹈伴奏音樂,在舞蹈表演中準確傳達出作品的風格,學生就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和鑒賞力。首先,最直接和高效的手段是設置基礎樂理課程,以確保學生系統地學習節奏、旋律、讀譜等基本常識。這可以提高學生對節奏的敏感度,對舞蹈表演有著提升作用。第二,在舞蹈專業課程中適當地開設一些有關音樂史、音樂賞析的選修課程。不同音樂流派、時代的音樂有著不同的審美風格,單從民間音樂來看,各民族、各地區的民間音樂風格屬性大相徑庭。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認識各地民樂民歌的風格特點,掌握不同的音樂風格,再輔以對名作曲家的藝術成就的了解,就能在舞蹈表演中對于音樂的應用做到心中有數,每接觸一個新的舞蹈作品都能迅速掌握其伴奏音樂與舞蹈動作結合的精妙所在。在此過程中,學生提高音樂鑒賞能力,進而增強對舞蹈意象、舞蹈情感表達的領悟力。第三,學生還應嘗試涉足音樂表演實踐,如簡單的識譜演唱和某種樂器演奏,將理論與技能結合。除了感受、理解音樂外,還可以用音樂去表達自身情感。
(三)綜合提高音樂素養
舞者樂感和節奏感對舞蹈表演非常重要,音樂素養更是時刻影響著舞蹈演員的表演特點,是提高舞蹈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舞蹈作品的創編階段,往往就是圍繞著音樂的情感特點和風格特點來設計舞蹈語言,如果舞蹈演員的音樂素養不高,即使肢體動作難度再大,其情感表達與音樂脫節,那也是不夠完美的。因此,提高音樂素養不僅僅是高校階段的學習任務,也是一個舞者需要終身學習的課題。舞者只有不斷提升音樂素養,在掌握一定音樂理論的基礎上逐步提升舞蹈表演力,才能為舞蹈藝術生涯注入生命力。
三、融合音樂元素對民間舞蹈教學效果的影響
民間舞蹈有相當多的作品取材于生活,舞蹈的編導事先設置一個獨特的情境、一種特殊的氛圍。利用肢體動作語言闡述生活的美,表現民族精神和內在情感,是舞蹈演員的根本任務。在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如能從不同民族音樂中感受文化的獨特內蘊和風格差異,領悟舞蹈伴奏音樂的獨特內涵,就能大大提升舞蹈表演的藝術效果。這也是將舞蹈與音樂相融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因此,舞蹈教師應準確地把握教學方向,安排好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將音樂元素有機融入日常教學當中,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力和運用能力,從而提升舞蹈表現力。
四、結語
如果沒有音樂,舞蹈就無法進行情緒表達。舞蹈之所以被稱為藝術,不僅僅是進行一些機械化的舞蹈動作展示,更重要的是將多種藝術形式進行巧妙結合,而音樂恰恰就是這些藝術形式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因此,重視音樂元素,加強音樂教育,是當前舞蹈教育中重要任務。總而言之,音樂與舞蹈不是獨立的兩門學科,音樂與舞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滲透。將音樂元素融入民間舞蹈教學之中,能幫助學生獲得舞蹈表現力與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邱菽.舞蹈張揚個性,音樂傳遞力量:淺析舞蹈藝術與音樂的融合發展[J].黃河之聲,2020(12):81.
[2]梅靜.高校舞蹈專業音樂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黃河之聲,2018(24):119.
[3]朱紅.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再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1):87-91.
[4]陳慧嬌,吳瓊.由中國民族民間舞看舞蹈與民歌民樂的同構關系[J].北方音樂,2019(19):242-243.
作者單位:
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