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自2月1日緬甸軍方宣布接管國家政權并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后,緬甸政局的未來面臨巨大不確定性。這將給在緬眾多外資企業帶來嚴峻挑戰。
據日本經濟新聞3日報道,目前日企在緬甸的工廠已經相繼停工,何時重啟不得而知。3日,一家大型中資基礎設施建設企業駐緬甸分公司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公司正關注緬甸局勢,但目前沒有可以對外發布的信息。另一家大型中資通信企業駐緬甸分公司工作人員則表示,當前情形估計短期內會對公司業務造成影響。他們正在往“一個比較大的風險方面”做評估。
一位常駐緬甸并熟悉緬甸法律政策及外商投資事宜的資深律師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于中企來說,首先是政治風險,當前緬甸政局動蕩可定義為法律上的“不可抗力”因素,很可能會導致政府違約,且這種違約容易出現在一些重大、戰略性交通及能源項目上。該律師表示,緬甸目前在一些政府部長的任命方面還存在較大變數,將來新部長上任后,在政策執行上可能會存在一些不確定性,這也給在緬中資項目帶來影響。
如果出現上述風險,企業應該如何應對?該律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緬兩國之間已經簽訂《中緬投資保護協定》,如果當地政府以公共利益為由,對我國投資的項目或中資企業的財產進行非法征收,涉事企業可以根據《中緬投資保護協定》啟動保護。具體而言,涉事企業可以選擇與緬甸政府進行磋商,也可以在緬甸的法院提起訴訟,還可以將相關爭議提交到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簡稱ICSID)解決。該協定還特別提到,如果由于戰爭、暴亂或國家緊急狀態等因素,導致有關企業投資遭受損失,締約方可以要求緬甸政府恢復原狀,或進行賠償。
該律師對在緬中資企業提出四點建議:第一,不管局勢怎么變,法律延續性仍存在,中企一定要遵守目前緬甸的法律法規;第二,要特別關注合同風險的管控,尤其是預防合同履行中的違約責任;第三,目前在緬中方企業和人員在防范自身安全的同時,要避免被卷入到當地的政治活動;第四,如果發生投資爭議,建議優先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如果無法協商,則應選擇訴訟或仲裁的途徑,首選國際商事仲裁。▲
環球時報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