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領導人近日接連對俄羅斯和中國生產的疫苗釋放友好信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星期二表示,如果中國和俄羅斯的疫苗能夠提供所有需要的數據,歐盟可能會批準使用它們。德國總理默克爾、衛生部長施潘以及法國政府官員也表達了類似的開放態度。
這些歐洲官員新的表態是在歐洲從英美大醫藥公司無法按照合同及時獲供疫苗、西方內部出現齟齬紛爭的背景下發出的。俄中疫苗都因此面臨了機會。
雖然歐洲有點“現用佛現燒香”,但中國人還是要看到,這是個很積極的動向。中國疫苗有了進入歐洲市場的可能性,如果成為現實,對提高中國疫苗的形象,甚至提升中國醫藥的整體形象都有好處。中歐如能圍繞疫苗合作起來,也非常有利于推動疫苗事務及抗疫的去政治化,促進公共衛生回歸防疫科學本身。
不過事情急不得,中國的疫苗研發機構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好事情,一方面不斷完善疫苗,一方面在數據的完整性上向最高標準看齊。進入歐洲市場還需用實力開路,不求勉強登船,抗疫注定是持久戰,只要中國廠家做足了功夫,該屬于它們的機會,最終跑不了。
目前全球疫苗產能告急,中國龐大的人口需要接種,大量發展中國家亟待中國疫苗的到來,不讓這些期待落空,是中國相關藥企首先要履行好的責任。
如果國產疫苗供應能夠支持中國人今年的接種需求,并能在國際上形成不低于美英疫苗的輸出量,這已是很大的成功。那意味著中國疫苗的確促進了全球的公平,幫助了廣大發展中國家。
在這個基礎上,沖歐洲市場當然是很好的事情。各國對使用疫苗的標準不同,歐盟的標準在西方具有典型性,能夠通過這種標準,相當于中國藥企邁過通往更廣闊世界的一道大門。
這一切表明,正在全面展開的疫苗大戰是對中國藥企和我們社會統籌能力的綜合考驗。這注定是倉促的應對,我們需要爆發式增強自己的能力,兼顧多重目標,哪個方向都不能掉以輕心。
歐洲的新態度似乎在突破對俄中政治偏見以及技術優越感所造成的幕障和距離感,盡管有些不得已而為之。這說明,西方現在大行其道的意識形態掛帥往長遠看很難撐得住,會有無數機緣成為它的裂縫。中國只要做到勵精圖治,并且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的合作主張就會不斷迎來可能的登陸點。
目前談論的只是俄中疫苗進入歐洲的可能性,但這種談論已經在輿論中帶來了一絲暖意。不管這事成與不成,它告訴人們這個世界的內在關系有著多重邏輯,那些極力把對抗宣揚成主導邏輯的力量過于偏執,而人類至少應當了解、嘗試其他更多的邏輯。▲
環球時報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