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是和人接觸最為密切的產品,本文以傳統食品更新設計為切入點,結合產品語義學,對傳統食品更新設計研究方法與設計方法進行剖析。研究方法為ZMET薩爾特曼隱喻誘引技術,設計方法主要歸納為食品的形態設計和包裝設計,并解讀相關案例。在文創產品越來越火爆的今天,展望傳統食品更新設計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產品語義;傳統食品;更新設計;ZMET
產品語義學源于符號學,語義即“語言的意思”,原意是探究文字及符號背后的精神內涵。后來,語義學逐漸發展成為產品設計中的一門重要理論——產品語義學。
產品語義學萌芽于包豪斯,理論框架形成于美國工業協會。傳統人機工學注重功能主義,產品必須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產品語義學以人機工學與美學為基礎,在滿足人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深化人心理與情感的需求,強調產品在心理、社會、環境、文化等不同背景中,作為一種特別“符號”代表的不同象征意義,呼吁充滿人文關懷的產品設計。
產品語義學研究的是產品形態、視覺元素、視覺符號等,統稱為產品符號的元素在社會生活中代表的含義,設計者表達的含義、使用者接收的含義、使用者使用時傳達的含義四者之間的關系。產品符號含義的變化在產品的開發與使用中形成了一個閉環,使用者對產品符號的認可,產品符號對使用者心理需求的滿足,將建立并創造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情感紐帶,并吸引與培養新的潛在用戶。
中國傳統食品講究采用古法流傳下來的食譜,其種類多樣,多為熟食。中國人飲食習慣是主食五谷,輔食蔬菜外加少量肉類,飲品主要為茶、酒、汁三類。
從古至今,傳統食品的原料、制作方式、食品形態、包裝、食用方式、食器等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發生變化。根據各個朝代制作技藝高低不同、審美風格不同、原料流傳不同、食用風俗不同,存在巨大差異。以月餅的變化史為例,月餅最開始只為了充饑。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芝麻、胡桃,為月餅增添了口味的變化。唐朝時,因發酵技術成熟,面點制作達到頂峰,此時月餅形態更加精致。明朝時,中秋吃月餅的習俗開始在民間流傳,餅師開始將與“嫦娥奔月”等民間傳說有關的圖案印在月餅上。到了清朝,月餅的制作手藝提高,品種類別增多,花紋圖案也變得繁復雍容,此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已經相差無幾。
在上下幾千年歷史的發展中,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演變,食品也在不斷改變。從食材、制作方式、食用方式(餐桌禮儀)、食器、包裝等五個方面都體現著一個民族的變遷與發展,蘊含著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ZMET薩爾特曼隱喻誘引技術是一種消費者研究方法,其價值在于可以掌握消費者行為背后的元素,便于圍繞驅動消費行為的元素設計產品與制定營銷策略,最終達到取得與構建消費者與產品不自覺形成的深度情感聯系。這種技術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符號學、人類學等多種科學理論,以非文字語言和文字語言結合,通過深度訪談的形式,來分析與探究受訪者對人、事、物等對象潛意識的看法、情緒、印象、價值、消費觀、經驗知覺。
ZMET薩爾特曼隱喻誘引技術操作步驟主要分四步:第一步是準備工作,包括招募受訪者并介紹研究主題,請受訪者收集關于主題有強烈情感的8-10張圖片;第二步是半結構化訪談,了解受訪者關于主題的潛意識想法;第三步是思想編碼,匯整受訪者的思想;第四步是共識地圖繪制,總結受訪者共同的心理需求。
在實際操作中,通過這種技術,得到人們對于傳統食品最直觀的感受以及潛意識中對傳統食品最難以割舍的形態語義、情感元素、視覺要點,幫助提取傳統食品更新設計中需要保留與加深的語義元素,規避人們審美疲勞的語義,融合現代食品設計的新語義,達到基于產品語義學對傳統食品進行更新設計的目標。
根據上一章節使用ZMET薩爾特曼隱喻誘引技術提煉出的傳統食品更新設計的相關語義,本章節以傳統食品中的面點類為例,從食品的形態設計與包裝設計兩方面探究傳統食品更新設計方法,并解讀對應案例。
4.1 形態語義:精致合適
當代社會,食品的飽腹功能已經不再是主導地位,人們擁有更多選擇,食品的附屬功能諸如休閑、健康養生功能等開始占據重要地位,除此之外,食物的視覺效果也成為人們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合適意味著定位準確的食品功能,精致意味著協調的顏色搭配,豐富的形態細節,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要。例如日本和果子,和果子是一種日式點心,以精致多樣的造型而聞名世界。其小巧的體量,雅致的顏色,豐富的細節,甜膩的口味,作為飲茶的點心,滿足人們體味茶味的需求,因此廣受日本及世界歡迎。
4.2 形態語義:民族文化
傳統食品更新設計形態在精致的前提下,還需要兼顧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特色諸如文字、建筑、景觀、服飾、特色物品等具象文化意象,也有風俗習慣、人物活動等非具象文化意向。如何打造當地特產食品,運用當地文化元素是再適合不過了。
2020年火爆全網的敦煌莫高窟文創產品——定制雪糕便運用了這一方法。雪糕造型仿制了敦煌特有的景點外景,這款雪糕既符合大眾的精神需求,是旅游打卡的不二選擇,又能滿足大眾的生理需求,盛夏時節景區游玩后能夠解暑解渴。因此定價15元的這款雪糕,不僅日售上千支,還多次登上新聞熱搜,成為了敦煌網紅文創產品的又一個成功案例。
4.3 形態語義:情感
除了民族文化,食品還有一個情感屬性,能夠為人們帶來心理的共鳴,快樂、悲傷、思念等等。這一類設計往往選取容易觸發普遍大眾感情的意象,無論是具象的形象如家、星球,還是抽象的形象如心形、星形、多邊形等等,都可以傳遞各種情感。
具象的情感傳遞案例,例如由Nendo 打造的哈根達斯圣誕節蛋糕。Nendo以家人團聚的情感訴求為核心,將蛋糕做成一個個小村莊,營造了具象的西方圣誕節的村莊模樣,讓人產生家庭般的情感共鳴。
4.4 形態語義:新奇
食材的創新往往能為食品帶來新鮮的造型、獨特的口感、與眾不同的新奇感,因此,近年來傳統食品新口味道不斷推出,以迎合市場需求。比較常使用的新材料包括西方傳入的芝士、日本抹茶、咖啡、糯米冰皮、透明膠類等等。例如由星巴克推出的星冰粽系列,完全復刻傳統粽子的造型,只是用冰皮——糯米代替原來的顆粒狀糯米,使得粽子變成了一顆顆晶瑩剔透的小雪山,內部包裹著與傳統粽子完全不一樣的點心類餡料,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將飽腹的粽子變成午后的甜點,體量與造型都變得精致小巧了許多。星冰粽一經推出,便贏得市場巨大反響。
4.5 包裝語義:仿生
模仿人、動物、植物的造型做設計,突出食品的某些特點,給人帶來心理上的錯覺,展現食品的新鮮感、天然感,或者是表現詼諧與樂趣。
4.6 包裝語義:仿古
將傳統食品與傳統的元素結合,讓食品附帶文化內涵,營造一種古代食用食品的環境。例如星巴克月餅系列包裝設計,其系列2014年包裝著重模仿中國傳統抽屜形式,2016-2019系列則將“燈”作為設計重點,分別是紙雕燈外盒、星巴克紙燈、小雕花月餅盒。整體設計風格是模仿中國古代元素,從抽屜、紙雕、紙燈都可以看出濃濃的中國風味,是一組非常優秀的月餅包裝方案,能營造出吃月餅時燈光掩映的美好環境。
4.7 包裝語義:現代極簡
將食品的形態用幾何造型簡潔地表達,整體的包裝設計也偏向極簡幾何風格,能很好地表現產品系列性,清爽的風格能夠贏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例如百草味零食包裝系列,挖掘零食自身的特點,將零食的顏色、形態與包裝的顏色,圖案擺放順序相協調,不同的顏色用于區分不同的零食系列,整體顯得清爽,食材直接展現在包裝上的設計也能勾起消費者食欲。這一系列的零食包裝設計非常優秀地展現了百草味品牌的統一性。
本文的重點在于傳統食品更新設計的研究與方法論,總結了傳統食品更新設計的重要語義與食品更新設計方法。近年來,食品設計成為新興的設計門類,食品更新設計的研究方法與設計方法仍在探索中,中國的食品行業也在不斷發展中,吸取中國傳統食文化的優秀方法、學習國外食品行業發展的經驗并運用到中國傳統食品更新設計中,才能夠打造出有趣有文化底蘊的食品。
作者簡介:
喻欣(1996.08-),女,漢族,碩士,研究方向:食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