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 王維艷 張艷萍 陶瑩



摘 要:文章基于成都市高中生感知視角,通過問卷調查法,結合結構方程模型,構建了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結構關系模型。研究表明:地理觀察與測量能力、地理調查與考察能力、地理制作與繪制能力、地理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是構成地理實踐力的4個基本要素;學生、教師與家庭因素共同影響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三者均表現為中等程度的直接正向影響;而教師和家庭因素又以學生為中介,對地理實踐力產生中等程度的間接正向影響;綜合而言,教師因素是地理實踐力的最強影響因素,進而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地理實踐力培養對策。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影響因素;結構方程模型;高中生
2017年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地理實踐力是人們在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1]。目前關于地理實踐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實踐力的維度[2],培養策略、活動設計和評價方式等方面;對于地理實踐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則是分別就學生因素[3]、教師因素[4]和家庭因素[5]等單因素的影響分析,而少見對學生、教師和家庭三因素的綜合研究及成果。
鑒于此,文章在借鑒左秀萍的地理實踐力的學生因素基礎上,再納入了教師和家庭因素,并結合成都市4所學校高中生的感知問卷,構建了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結構方程模型,以期探明學生、教師和家庭三因素對地理實踐力的影響程度及其作用路徑,有助于地理實踐力研究內容的拓展與完善。
一、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及其影響因素的界定
1.地理實踐力
地理課程標準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是指導我國中學地理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指導性文件,在地理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對于地理實踐力的界定[1]已為大多數學者認可,但就其內容結構而言,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劃分。例如,陳實將地理實踐力劃分為地理觀察與測量能力、地理調查與考察能力、地理實驗能力、地理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地理信息技術運用能力[6]。翟緒芹、盧曉旭通過因子分析將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劃分為3個一級維度,即地理觀察與觀測能力、地理圖表能力、地理操作能力,其中地理操作能力又包括地理考察能力、地理實驗能力、地理信息技術能力[2]。可見,大部分學者認為地理實踐力主要包括地理觀察與測量能力、地理調查與考察能力、地理實驗能力、地理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其核心在于“實踐”。
據此,文章將地理實踐力用地理觀察與測量能力、地理調查與考察能力、地理實驗能力、地理制作與繪制能力、地理工具使用能力、地理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6個觀測變量進行表征(表1)。
2.影響地理實踐力的因素
左秀萍結合結構方程模型,主要從學生因素方面入手,認為地理實踐動機、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地理實踐活動是影響地理實踐力的三個重要因素[3]。程鋒等則從教師因素著眼,將教師地理實踐指導素養解析為地理實踐指導經歷、地理實踐指導能力、地理實踐指導傾向性和偏好,以及地理實踐指導觀念意識[4]。李怡從家庭因素著手,分析了家庭因素中的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學歷情況和職業類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家庭結構對地理實踐力的影響[5]。
由此可見,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和家庭因素共同構成了影響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內外因素。
(1)學生因素。左秀萍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地理實踐動機對地理實踐力有間接影響,地理實踐活動對地理實踐力有直接影響,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地理實踐力有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3]。李京燕指出行動和習慣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方向之一,要在行動中培養學生的行動習慣[7]。徐國民認為地理實踐目標價值化是地理實踐力培養亟須關注的四個重點之一,其中,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是地理實踐目標價值化的重要表現[8]。因此,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地理實踐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影響地理實踐力的重要因素。
根據以上研究,影響地理實踐力的學生因素包括地理實踐動機、地理實踐活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4個觀測變量( 表1)。
(2)教師因素。徐國民認為地理實踐目標價值化是地理實踐力培養亟須關注的四個重點之一[8]。彭清思等對中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提出優化建議[9]。教師因素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實施影響著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發展。教師的言行舉止、教學表現作為一種隱性的教學資源,也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師生關系貫穿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其關系的和諧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基于此,文章將影響地理實踐力的教師因素細化為教學目標、教學表現、教學方法、師生關系和教學評價5個觀測變量(表1)。
(3)家庭因素。相關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境況會使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產生顯著性差異,而家庭環境還包括如教育方式、親子關系、家庭氛圍等[5]。張建崇認為地理實踐力培養現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地理學科地位導致家長和學校領導對地理實踐活動認識不充分,缺乏支持力[10]。家長的支持是地理實踐活動開展的潛在動力,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參與地理實踐活動的態度和行為。劉云云等人指出家庭旅行是地理實踐力培養的新途徑,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溝通能力、思維能力和不放棄的品質[11]。
綜上所述,文章認為影響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家庭因素包括教育觀念、支持程度、家庭旅游和家庭生活行為4個觀測變量(表1)。
二、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結構關系模型及驗證
1.模型建構
鑒于地理實踐力根植于學生自身的能力素質,因此,本文假設學生因素對地理實踐力有直接的正向影響;教師因素對地理實踐力具有直接和間接的正向影響,后者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的中介影響而發揮作用,并表現為直接的正向影響;家庭因素對地理實踐力也具有直接和間接的正向影響,其間接影響也是表現為對學生的直接正向影響。
基于上述假設,構建地理實踐力結構關系模型(圖1、表1)。
2.模型驗證
樣本的收集通過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主要調查對象為成都市4所學校的233名學生。共計發放問卷233份,最終有效樣本214份,其中高一年級學生194名,高二年級學生20名。
(1)樣本基本信息。經過問卷整理,得到學生的基本信息(表2)。
(2)驗證性因子分析。首先,運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結果顯示問卷總體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935,說明量表具有非常好的信度。在信度的基礎上對量表數據進行效度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為0.909,Bartlett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2 740.136,自由度為171,達到顯著水平,說明該樣本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其次,對假設模型的內在結構的適配度進行檢驗,四個潛變量的Cronbach's α信度在0.762~0.902之間,各維度的信度都較好;四個潛變量的組合信度在0.695~0.879之間,模型內部結構的一致性較好(CR>0.6);雖然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平均方差提取值(AVE)低于界值0.5,但其CR值大于0.6,且其他變量均在0.5之上,說明題項對變量的解釋良好(表3)。
(3)模型修正。在SPSS軟件分析基礎上,用AMOS24.0軟件構建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假設結構模型,指標顯示假設模型未達理想適配,有必要對假設模型進行修正。AMOS軟件修正指標的結果顯示,觀測變量的誤差項“學生因素”維度中A1、“教師因素”維度中B2和B4、“家庭因素”維度中C4、“地理實踐力”維度中D3和D5與多個殘差項有共生關系存在,但初始假設模型中假定不同結構的觀測變量誤差項間彼此獨立,沒有相關存在,因此考慮簡化模型,刪除A1、B2、B4、C4、D3、D5,修正后得到最終模型及其地理實踐力影響因素的路徑系數圖(圖2)。
與初始假設模型相比較,修正后的最終模型包含原來的4個潛變量,即為地理實踐力、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和家庭因素;而觀測變量由19個縮減為13個,分別為學生因素中的地理實踐活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3個維度;教師因素中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3個維度;家庭因素中的教育觀念、支持程度、家庭旅游3個維度;地理實踐力因素中的地理觀察與測量能力、地理調查與考察能力、地理制作與繪制能力、地理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4個維度(圖2)。
模型修正后的最終擬合結果顯示,除了AGFI值和RFI值接近0.9的理想適配指標,其余擬合結果均達理想適配指標范圍(表4)。因此,最終模型M2的擬合效果較好。
根據假設檢驗的要求,即T值的絕對值大于1.96,且P值小于0.05,兩個數值同時達標,表示假設支持[12]。因此,最終模型M2的檢驗結果表明,所有假設均得到驗證,檢驗結果均為支持(表5)。圖2和表5顯示了地理實踐力影響因素各變量標準化的影響路徑系數和檢驗結果。
三、基本結論
圖2和表5顯示,所有路徑系數均達顯著,且路徑系數的符號為正值,表明各潛變量、各維度之間存在正向影響。本文將標準化系數介于0~0.199定性為弱影響程度,0.2~0.499為中等影響程度,0.5~1為強影響程度;相應地分別賦予其影響因素為弱、中、強影響因素。
1. 地理實踐力要素
地理觀察與測量能力、地理調查與考察能力、地理制作與繪制能力、地理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是構成地理實踐力的4個基本要素。
2.影響地理實踐力的因素
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家庭因素共同影響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但影響的程度和路徑有所不同。其中,學生因素、教師因素和家庭因素對地理實踐力有直接的正向影響,且均為中等影響程度;教師因素和家庭因素對地理實踐力有間接的正向影響,且均為中等影響程度,而教師因素對學生因素三個觀測變量的間接影響效果均為強影響程度(路徑系數分別為0.509、0.529、0.542);如果將直接與間接影響效果疊加,那么教師因素是地理實踐力的強影響因素,其綜合影響程度達0.637。
四、提升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對策
1.學生是地理實踐力提升的主體
作為地理實踐力培養主體的學生,在地理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行為和態度對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多樣化地理實踐活動的參與是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學生應該調動自身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到地理實踐活動中。其次,所有知識、技能的掌握,必須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應通過思維導圖、制作表格等多種記憶形式,結合復習策略和復習方法的運用,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學習新知的增長點,構建起新舊知識的聯系,獲得關于知識新的理解。最后,學生應在教師引導下有意識養成如隨手查看地圖、主動探究、記錄等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
2.教師是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關鍵外因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尤其是戶外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教師因素對學生因素的影響效果最大,教師是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引導者,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
首先,教師要將教育理念內化,真正意識到地理實踐活動開展的重要性。在認真研讀課標、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立地理實踐力的可行性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外顯行為進行評價和表述。其次,要求教師運用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和方法,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通過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地理探究思維、地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采取多樣化、多元化的實踐教學評價形式進行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地理學習方法的獲得、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強調評價的主體多元化,除了教師和家長評價,也注重同學互評、學生自評等評價形式。
3.家庭是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助力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不僅僅是依靠學生和教師,家庭也在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首先,父母應形成民主和諧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家庭氛圍,尊重學生,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想法。其次,作為家長,應主動通過家委會等形式及時與教師溝通,了解學生的情況,積極配合和支持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最后,家庭旅游具有能夠放松心情,最大程度保障學生的安全,時間安排比較自由靈活的優勢,具有課堂教學無法取代的作用和效果。
*通訊作者:王維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翟緒芹,盧曉旭,陳貴根,等.地理實踐力的維度解構和模型檢驗[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3):16-19.
[3] 左秀萍.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地理實踐力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4] 程鋒,蔣鳳丹.基于地理實踐力的教師專業素養現狀調查與省思現狀調查與省思[J].地理教學,2017(17):17-21+16.
[5] 李怡. 家庭環境對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影響分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6] 陳實. 我國中學生現代地理實踐素養培養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7] 李京燕.論地理實踐力素養培養途徑(連載一)[J].地理教育,2017(04):4-6.
[8] 徐國民.地理實踐力培養亟須關注的四個重點[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07):29-31.
[9] 彭清思,程霞,范泰洋.課堂教學中地理實踐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優化建議[J].地理教學,2019(02):34-36.
[10] 張建崇.地理核心素養呼喚地理實踐活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08):67-68.
[11] 劉云云,毛端謙,趙艷.家庭旅行助力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08):62-64.
[12] 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