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很多人都有因為求學離開家鄉的經歷,有的還會在外或短或長地工作過。少年時代生活于家鄉,對家鄉并未有特別的感受,一旦離開,與家鄉拉開了距離,對家鄉的那份感情就如同夏日雷雨前水池中的泡泡一樣,抑制不住地冒了出來。
在外的游子,猶如牽線的風箏,不僅關注著家鄉點點滴滴的變化,而且一旦積累了經驗和資本,有了機會,就想投身家鄉建設,讓家鄉變成自己的“詩和遠方”。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蔥郁的稻田,金黃的麥浪,美麗的荷塘,每逢看到春種秋收的農忙景象,我都不由得心生向往,這濃濃的鄉村煙火氣刻進了我的骨子里。我從南京曉莊師范學院畢業后,本來可以留在南京當老師,但還是選擇回到家鄉揚州寶應縣,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揚州寶應縣柳堡鎮人民政府副鎮長郭煒劍這樣說。
回鄉工作后,他出去招商,被人稱作當地的“父母官”。郭煒劍笑著說:“是的,我替外出工作或生活的年輕人守護他們的父母、守護他們的家鄉,我就是這樣的‘父母官。”
“我每天拿著手機在村里拍來拍去,村里人都說,這有什么好拍的。可是,我就是覺得家鄉美,就想拿著手機去記錄。”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石堰村團支部書記朱丹萍說,“家鄉這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想錯過它每一個變化的瞬間。造一座橋,修一條路。春來了,花開了;夏來了,漲水了;秋來了,收葡萄了;冬來了,下雪了……我想把它的一年四季都收進眼里、心里,這就是我和我的家鄉的連接方式。人家說,詩和遠方,不及眼里有光。在我的眼中,家鄉就是我的‘詩和遠方。”
“以前家鄉的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現在我的家鄉好像一座大花園,它不僅是我們生活的家園,還成為城市人的心靈棲息地。以前,我為我是農村人感到自卑,現在我為我是農村人感到驕傲。常聽城里人表示對鄉村生活的羨慕,我心里充滿了自豪,因為這份羨慕中也有我的一份付出和努力。”南京市江寧區政府谷里街道辦事處香草谷旅游公司總經理李富園說。
“這些參與家鄉建設的青年年輕有為、視野開闊、信心十足,很多在村鎮中都屬于‘明星級人物。他們的身影活躍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對沖了‘空心化與老齡化的鄉村之痛。”南京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姜姝博士說,“他們重新聯結人際關系、再造鄉村生活圈以及重建村鎮生活的功能。同時,他們普遍具有以人生成功為背景的積極而樂觀的‘三觀,具有以城市生活為基礎的現代文化意識,這些重要的元素對于鄉村建設及鄉村秩序的再造意義重大。”
他們重塑了家鄉,讓家鄉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