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


在人們的印象中,蠟燭是一種過時的日用品,隨著電燈的發明,它只能在博物館陳列。但80后的燭藝設計師王笙安并不這么看,因為除了照明之外,蠟燭獨有的儀式感、藝術感和那份浪漫,是燈具替代不了的。他通過巧妙的創意和色彩的藝術重新定義蠟燭,將藝術和設計融入蠟燭,也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辭去外企工作,只為開一家燭藝工作室
成為一位燭藝設計師,對王笙安來說充滿了偶然。他出生于上海,原本在一家經營通訊設備的500強外企就職,負責產品的供應鏈和資源整合,收入豐厚。
2015年的一天,他在日本東京出差,正好當地有一個設計周的活動。從小喜歡動手做一些小物件的王笙安一直對手工藝品很有興趣,決定抽空去看看。這一看讓他大開眼界,日本的文創市場非常發達,設計周有兩萬多個攤位,數天時間吸引了約20萬的游客。一位制作立體紙藝的男孩,出售的是自己寫的關于立體紙藝的書,并且附送制作材料。一位插畫師把自己原創的動漫人物做成了書簽、明信片,也頗受歡迎。
走到一個制作燭藝產品的小攤前,王笙安就挪不開腳步了。攤主用解構主義的手法,把蠟燭做成了空靈的建筑作品。沒想到普通的蠟燭還能變成一種藝術,王笙安忍不住和攤主攀談起來。他了解到,蠟燭是一種很自由的創作工具,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結合3D打印模具,做出任何自己想要的作品,關鍵是創意能不能打動人。這位攤主的作品采用100%的有機大豆蠟手工制成,每一件精良的作品擺在桌面上,像極了一件雕塑。
王笙安買了攤主的一件作品回去后,心底的手工夢一下子被喚醒了。回國后,他做了一些市場調研,發現蠟燭行業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蠟燭生產國,但我們生活中的蠟燭功能性是很局限的,比如生日蠟燭或者祭祀用的紅蠟燭,它們的附加值都非常低。而高端的香薰蠟燭附加值很高,一兩百克可能賣五六百元,并且基本被國外品牌壟斷。
韓劇里的女主角,總是在沐浴之時,撒滿花瓣,點上香薰蠟燭,搖晃著紅酒聽一首肖邦的《夜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香薰蠟燭已成為點綴生活氛圍不可或缺的元素,亦是調節生活情趣的一種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燭藝手作領域,并把其作為一種時尚體驗,或是表達愛的方式,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們。
了解到這些后,王笙安決定辭去令人羨慕的工作,開一家燭藝工作室,名字就叫“笙安創意香薰蠟燭”。英國作家王爾德曾經說過,浪漫的本質是不確定性。王笙安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去擁抱生命中的不確定性,這是最浪漫的事。
植入創意,給蠟燭全新的生命
推開王笙安工作室的大門,一股清香撲面而來。王笙安很享受這種工作氛圍,氣味之于人的記憶,其深刻程度甚至超過了聽覺,并能和視覺形成很好的融合,這也是他選擇香薰燭藝這一行的原因之一。
工作室的架子上擺滿了王笙安的作品,其中有兩款是他目前最為得意的。“流浪北極熊”由北極熊、浮冰和海洋3個意象組合,形成一個整體。當蠟芯點燃后,北極熊開始融化,然后是浮冰,最后是海洋,形成一幅美妙又略帶傷感的畫面。
原本個體蠟燭的燃燒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通過這種組合后,它的意義會重新出現,而且在它燃燒的過程中意義會不斷地加強。隨著氣候的變暖,北極圈冰層融化,北極熊面臨著無家可歸的問題,王笙安希望通過這樣的燃燒,讓人們更加重視環保。
“回香”咖啡系列或許是最不像蠟燭的蠟燭,乍一看就是散裝的咖啡豆,代表著“碎片”,但是將它們放進一個容器,插上燈芯,就能在火苗中彌漫咖啡香醇。這款蠟燭是由咖啡渣和大豆蠟混合而成。
上海有許多咖啡館,咖啡愛好者數不勝數,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咖啡渣,它們一般作為濕垃圾被處理。王笙安就想,能不能用一種更環保的方式將它們再利用起來呢?于是就有了這款咖啡渣蠟燭。
“大豆蠟不像石蠟,它是可以再生的,與咖啡渣都屬于綠色原料,它們的結合是一種環保理念。”王笙安說,“比如跟朋友出去旅行,你帶著一袋咖啡豆造型的蠟燭,用多少就撒多少,既有儀式感,同時也很有趣。或許朋友之間又會多了一個話題,這個話題可能就跟環保有關。”
通過創意和藝術的方式重新定義蠟燭,賦予蠟燭新的生命力,并傳播一些積極的東西, 王笙安覺得這份工作既有趣,又有意義。“通過蠟燭的燃燒,傳播一些理念或浪漫,潤物細無聲地讓人們感受到。”蠟燭既點亮生活,也喚醒心靈。
王笙安的工作室成立四年以來,便以豐富的文化意涵和巧妙獨特的創意在業界獨樹一幟。王笙安堅信,藝術屬于每一個對它感興趣的人。他與不少企業達成了合作,這些企業進行社會責任培訓活動時,都會讓員工到工作室制作專屬于自己的蠟燭,同時也能感受環保理念。類似的跨界合作非常多,他已經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等知名文化企業、機構和組織提供過文創產品的設計和相關服務。
以手造物,把實體店開到景區
2019年,王笙安在周莊景區開了一家實體店。誰知不久就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游客量銳減。景區工作人員也很著急,王笙安曾和景區工作人員探討過,怎么能讓游客再次回到這里。
王笙安從自己工作室開設的手作坊中想到了一個靈感,在他的店里,游客可以自己制作創意蠟燭,自定價格把作品留在店里出售,并留下聯系方式。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以手造物,享受美好生活的儀式感,這是時間、機器無法取代的溫暖觸感,亦是心靈的深度感知與潛意識情感溝通。一點巧思,無盡浪漫,都是心在訴說故事;一點溫度,層層色彩,都是心在創作藝術。空氣中彌漫的氤氳香氣,都是你親手調配的味道;蠟燭上閃耀的層層色彩,都是你心底潛藏的情緒。王笙安相信,以這種方式能夠留住短暫停留的游客,在他們心底留下無盡的念想。
果然,疫情緩解后,游客量多了起來,來到王笙安店里制作蠟燭的回頭客也越來越多。
有個男孩在這里做了一支蠟燭,很簡單的深綠色,男孩覺得自己的作品可能賣不掉,當時王笙安給他送上了一份“心靈雞湯”——只要人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另外一個人欣賞你的。于是男孩高興地走了。沒想到過了不久,真的有一個女孩買下了這支蠟燭,并和男孩取得了聯系。這份奇妙的緣分讓王笙安頗為感慨,后來他得知男孩是一名色弱人士,他看到的顏色與別人不同,但就是有人會欣賞這樣的配色。于是王笙安把工作室的墻紙和椅子也換成了這種深綠色,以紀念這份奇妙際遇。
來店里做蠟燭的很多都是女孩,可有一次一名長得五大三粗的男士也來到店里做蠟燭,在蠟燭上刻畫著很精致的小雛菊。原來這名男士是一名會計,內心非常細膩,與外表有著強烈的反差。“每個人都可以設計出獨一無二的東西,散發出獨特的浪漫,”王笙安說,“這種浪漫就是蠟燭藝術最大的魅力吧。藝術的根基在于對萬事萬物的熱愛,讓我們用手作去發現憩息在內心深處細膩的情懷與理想。”
王笙安就在這燭光和香薰的世界里尋找、發現浪漫。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