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靜
重農抑商政策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經濟政策,又叫“重本棄末”“強本弱末”,重農是目的,抑商是手段,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這一政策的實質是抑商人而存商業,退私商而進官商,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持自然經濟結構,使小農經濟不致全面崩潰,維護封建生產關系的一種政策。
一、理清重農抑商發展時間線
1. 商鞅變法,規定重農抑商
商鞅變法之前,商業在社會經濟和財政稅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統治者一般對商業給予一定的重視和鼓勵。《尚書· 洪范》寫道:“一曰食,二曰貨。”商業貿易“貨”在八種政務中排名第二,僅次于農業生產“食”。在《周禮·天官》中,商業位居第六,與農業、百工相提并論。但后來由于商業的不穩定性及商人的流動性等特點與戰國時期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的傾向發生矛盾,因此出現了重農抑商思想。
商鞅變法明確規定了重農抑商的原則,《史記· 商君列傳》寫道:“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拓展·
從《呂氏春秋·上農》中看重農抑商政策實施的目的
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呂氏春秋·上農》
直接目的: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經濟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
思想目的:安定人心,端正民心民智;
政治目的:保障國家安全,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君主地位。
2. 秦漢鞏固
秦朝:推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
漢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商人社會地位較低。
漢武帝:通過實施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制度、告緡,強化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強化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鹽鐵官營:從漢武帝起,煮鹽、冶鐵、鑄錢、煉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歸官辦,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同時打擊富商大賈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均輸、平準制度:均輸法是漢武帝時期推行,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和運輸貨物的經濟政策。平準法是國家平衡物價的政策,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貴時拋售,賤時收購,平抑物價,增加中央收入。
算緡、告緡:算緡是西漢前期征收的一種財產稅,主要針對商人;告緡是算緡的延伸,即鼓勵告發算緡不實,凡揭發屬實,即沒收被告者全部財產,并罰戍邊一年,告發者獎給所沒收財產的一半。
3. 隋唐宋元有所松動
因為這一時期商業發展活躍,所以統治者為了適應客觀情況的需要,對商業和商人實行“賤而不抑”的政策。中唐以來,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實行官商分利政策,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官商分利:鹽鐵官營效率低下,經營方式呆板,使官僚機構更加臃腫,于是官商分利應運而生。凡在官營中感到棘手的經營環節,一律承包給商賈,官商分利。這樣,國家的專賣利潤雖由全部變成部分,開支卻大為減少,而且商人參與經營,效率提高,總利潤增加,政府的實際收入反而成倍增長。唐宋以來,官商分利運用日益廣泛,出現了鹽引、茶引等各種禁榷商品轉賣憑證。很多商人與官府合作,發家致富,地位尊崇,尤其是鹽商。
4. 明清時期的重農抑商以及重農抑商政策的逐漸消亡
明清以后,政府又固守重農抑商政策,限制經營、強制攤派、低價征購、苛稅盤剝等,如清朝雍正帝曾說過“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這些導致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嚴重摧殘,中國最終落后于西方。
明代,由于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了重視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強調經世致用的思想。黃宗羲駁斥輕視工商業的傳統思想,指出工商業和農業一樣,提出“工商皆本”,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早期維新派提出了與西方進行“商戰”的策略;同一時期的洋務運動,引進西方的機器生產,以求富為目的興辦了一批民用企業。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允許民間辦廠,鼓勵發展資本主義,清末新政獎勵實業,重農抑商政策也就名存實亡了。
二、如何正確評價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1. 前期以積極作用為主:
(1)經濟上:有利于穩定農業人口,推動農業發展,從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
(2)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控制農民,進而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封建國家的政治穩定。
2. 后期以消極作用為主:
(1)地主官僚不斷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地主官僚集團因瘋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敗;
(2)長期重農抑商使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三、復習建議
其一,突破思維定式,古代重農抑商政策是靈活執行的,應堅持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分析,“把問題放到特定的時空下理解”。
其二,用辯證的、歷史的思維看待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政策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前期以積極作用為主,后期以消極作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