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兩天時間里,習近平先后來到南通、杭州等地,深入長江和運河岸線、水利樞紐、文物保護單位等,就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等進行調研。
南通位于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瑯、北上海,古稱通州。南通是全國為數不多既有大江、又有大海的城市,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于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是江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自南通的文友在文章里寫道:“家鄉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臨黃海,南倚長江,因漲沙沖積成洲,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了,建城也有千余年。”他把南通形容成“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的“北上海”,惹得我心生羨慕,下決心要去這個山清水秀、物阜民豐的“崇川福地”看看。
狼山:靜心參禪的美好時光
狼山風景區在南通市南郊,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西臨長江,山水相依,通稱五山。狼山不高,海拔只有107米,和那些很高的丘陵山岳不能比,但在這幾座山中,已經算是最高的了。同行的朋友介紹說,狼山原在長江之中,唐代高僧鑒真第三次東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風,北宋時狼山才與陸地漲接。怪不得爬山時,每每回首,明亮溫和的陽光透過綠而深沉的蒼松翠柏,總能看見長江影影綽綽的樣子。
我好奇地問朋友:“山上是否真的有狼,才叫狼山?”他夸我聰明,笑著說:“相傳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傳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間州牧楊鈞覺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為瑯山,后又因山上的巖石多呈紫色,故后人又稱之為紫瑯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瑯”這個雅致的別稱。
爬到山頂后,朋友突然指著玲瓏的狼山讓我們朝東側遠視,只見狼首昂向北,狼尾垂落南,真是形神兼備。我不由感慨:“這哪里是山,分明是一匹狼。”山上文物古跡眾多,歷史的片段隨手撿拾。最經典的古跡要數廣教寺了。自宋至清,廣教寺陸續興建了不少廟宇殿塔,譬如狼山門,也稱“法乳堂”,原為廣教寺的大雄寶殿,又稱釋迦殿。堂內三面瓷磚壁畫是中國自東漢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畫像,為當代著名畫家范曾所作。
狼山居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登上狼山之巔,那高聳入云的支云塔在陽光照射下金光耀眼,塔體檐面的琉璃瓦、飛檐若隱若現。朋友介紹說:“現在塔不對外開放了,早幾年來,可以登上寶塔,有憑風太虛、如鳥臨空之感。”他夫人立馬糾正說:“廣教寺廟門前的大觀臺,視野不也蠻開闊嗎?”說罷便領著我們擠進觀景的人群中。果然,山水田野一下子就盡收眼底。
濠河:不可辜負的美景美食
我們的第二站來到了濠河。清晨,乳白色的霧籠罩著南通的河畔,樹葉輕輕擺動著落在濠河的岸邊,一片一片,像一頁頁零落的詩。我們沿著濠河兩岸走的時候,朋友為我一一介紹河畔建筑。這里有光孝塔、天寧寺、北極閣等名勝古跡,有張謇、沈壽、李方膺等名人故居,還有各種橋和名木古樹。清澈潔凈的濠河與亭、臺、樓、閣、塔、榭、坊等交相輝映,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千百年積累的歷史遺跡、園林藝術、鄉俗風情使得濠河更顯古樸凝重。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于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濠河環繞南通老城區,形如葫蘆,宛如珠鏈,如今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了。原來,濠河是古護城河,史載后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現在周長10公里,水面1080畝,水面最寬處215米,最窄處僅10米,是南通的母親河,是國內保留最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護城河,也是國內僅存的四條古護城河之一。
濠河風景區可分為東南濠河、西南濠河、北濠河三大景區。東南濠河河面開闊。朋友的介紹讓我想起清代詩人保大章有一首《夜泊文峰塔寺前作》,詩云:“三元橋畔是知津,小住魚床作比鄰。塔影倒懸明月里,扁舟一葉一詩人。”描寫的正是濠河東南端幽美寧靜的環境。
夜色下的濠河最入我心,一條古色古香的木船在河上游蕩,河岸兩旁的燈將河面裝飾得五顏六色。橋墩處鑲嵌的石壁上面刻著十多位曾在南通生活的名人頭像和事跡,給這條河流平添了不少歷史文化底蘊。
在朋友的精心安排下,我們在濠河邊吃了一頓正宗的“濠河飯”。上主食的時候,店老板為我們每人備了一份“冷蒸”,說是當地的特色,是青麥粒炒熟后磨成粉、碾成條的小吃。在面條、炒飯、水餃當道的主食界,能吃上這種小吃,仿佛回到了童年。除此之外,號稱“天下第一鮮”的文蛤、龍蝦、鱸魚、河豚,還有形似松枝、酥而不脆的海蜇頭,肉質細嫩的河蟹,都成了我們舌尖的美味。
藍印花布:珍藏在心中的舊時月色
賞濠河夜景的時候,風有點涼,呼呼地往脖子里灌,我下意識地說了句:“要是在脖子上系塊藍印花布圍巾就不冷了。”朋友聽完忙說:“看藍印花布已在這次的行程中,明天帶你們去。”
次日,我們便來到坐落在濠河之濱的藍印花布藝術館,展館的空間不算很大,到處都是藍印花布的元素。從圍巾到旗袍,從折扇到工藝品,一條曲折的回廊上,晾著的全是藍印花布。許多成品和半成品堆在地上,窗外的陽光落在上面,形成不同的光影層次,布上那些花鳥蟲魚的構圖、線條栩栩如生。
朋友是個“藍迷”,他告訴我:“黃帝時期人們就用植物的汁液染色了。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目睹藍草色素染布由黃變綠、由綠變藍、由藍變青的轉化過程,大發‘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之感嘆。成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即出于此。”
一位藍印花布的傳人向我們介紹,藍印花布全憑手織和手染,連紙版圖案也得用手工鏤刻。從挑選坯布到刻版、上桐油、濕布、和漿、刮漿、晾干、染色、晾曬、刮白,近十道程序,道道都馬虎不得。在館里,我看到三大缸藍得發釉的染料并不倒掉,染色時,缸水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白坯布下缸浸20分鐘后取出,氧化30分鐘后再浸入,如此反復七八次,那些有灰漿的地方染不上就成了白花。原來,這就叫藍印花布,也俗稱“藥斑布”“澆花布”。
提起藍印花布的前世今生,這位傳承人一臉自豪。她說:“南通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在此融匯,形成了江海平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在千余年的歷史中,南通人創造并發展了豐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間工藝,藍印花布工藝尤甚。”
聽完這一番介紹,我早已按捺不住了,幾經挑選,買了一塊手工印染的藍印花布。我說用它做披肩,朋友卻打趣道:“幾千塊錢買來做披肩簡直是暴殄天物,不如裝框當成藝術品掛在家中欣賞,當然要時時保持墻壁的潔白干凈,否則又是對藍印花布的不敬了。”大家聽完,紛紛笑了起來。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我將它披上了肩膀,感受它帶來的古樸韻味。
近代第一城,江與海之歌
在南通旅游期間,到處可以見到或聽到100年前張謇規劃建設這座現代城市的事跡。談及近代史,人們往往會聯想到上海,而一江之隔的南通,因為有了如此集中的文化遺產,同樣是直觀感受百年中國的魅力之城。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
南通,三十華里濠河環城而繞。狀元實業家張謇,在這里開啟近代民族工業先河,成就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美名。
1895年春天,第一批春蠶剛剛上簇,從遙遠英倫運來的第一臺紡紗機在通揚河畔的唐家閘登陸。張謇以紳領商辦在這里創辦南通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近代紡織工業之城由此展開她的第一段旅程。
在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張謇“左手教育,右手慈善”向世人描述了他的理想世界框架,“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時,惟賴慈善”。
1907年,張謇按照“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以實業挹注教育,用大生紗廠的分紅籌辦起通州師范學校,1911年張謇將通海墾牧公司的450股作為校產捐贈給師范學校,保證辦學的可持續性。接下來的數年,張謇出資創辦了鐵路學校、農業學校、商業學校、銀行專修學校等370多所學校。
教育之外,張謇更是傾心于慈善,從1906年到1922年的16年間,張謇先后創辦了16家慈善機構。在他的主持下,近代南通先后建立起養老院、育嬰堂、殘廢院、盲啞學校、貧民工廠、良濟所、改良監獄、醫院等,在全國率先初步建立起幼有所撫、老有所養、貧有所濟、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發展工業生產、擴大墾殖事業、興辦教育的基礎上,張謇立下“建設一新世界雛形”之志,逐步推進南通近代城市建設。
到20世紀初,南通不僅有通明電器公司,全城通電燈,還建立了電話和電報現代通信網絡;不僅建設了四通八達的公路,還開辟了內河航運,連通上海;不僅綠化道路、植樹造林,還建造了東南西北中五公園和唐閘公園,美化城市環境。
沿著1895年的歷史脈絡,一個百年前的現實版“烏托邦”顯現,工廠、學校、醫院橫空出世,公園、博物館、戲劇社一應俱全,電燈、電話走進南通百姓生活。南通因而成為近代中國人最早自主建設和全面經營的城市典范,其起始之早、功能之全、理念之新、實踐意義之強,被學術界、理論界、史學界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