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霞
(江蘇省測繪工程院, 江蘇 南京 210013)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1]。生活空間體現在城市公共資源與居民需求的匹配程度[2],主要提供人類居住、消費、休閑和娛樂等場所[3],是人類生存品質的表現[4-5],是城鎮建設適宜性的評價標準。
2019年7月自然資源部對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的建設及現狀評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評估是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和有效實施監督的重要前提,市縣要以指標體系為核心,切實摸清現狀,在底線管控、空間結構和效率、品質宜居等方面找準問題、提出對策、形成評估報告[6-8]。本文以宜興市國土空間開發現狀為研究對象,分析宜興市的公共服務設施現狀、醫療服務設施現狀和義務教育現狀[9-10],評價城鎮建設水平,為宜興市科學布局國土空間開發提供指導意見,協助落實空間規劃決策。
江蘇省宜興市位于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地處江蘇省西南端、滬寧杭三角中心,東面太湖水面與蘇州太湖水面相連,東南臨浙江長興,西南接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與武進相傍。滆湖鑲嵌宜興和武進之間,三氿(西氿、團氿、東氿)相伴市區東西兩側。全市總面積1 996.6 km2(其中太湖水面242.29 km2),城市化率61.82%。地勢南高北低,西南部為低山丘陵,全市最高峰為黃塔頂,海拔611.5 m;東部為太湖瀆區,適宜種植各種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別為平原區和低洼圩區,是宜興糧油主要產地。
本研究所用的數據為2017年和2018年宜興全市域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數據,包括本底數據集和變化信息數據集,當所需圖層在變化信息數據集中有更新數據時,采用變化信息數據集中的數據作為研究數據,否則使用本底數據集。數據的屬性代碼及相關級別、分類信息參考標準《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內容與指標》(CH/T 9029-2019)和《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數據技術規定》(GQJC 01-2017),分析結果有不確定區域參照2018年影像數據核對。此外,通過《無錫統計年鑒》獲取所需的2017年和2018年常住人口統計數據。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交通設施和其他重要基礎設施。交通設施資源現狀包括港口、火車站、客運汽車站、隧道、鐵路、國道、省道、縣道、城市道路、鄉村道路等要素資料,統計港口、火車站、客運汽車站、港口等點狀數據的個數,鐵路、公路、城市道路、鄉村道路等線狀數據的長度及等級公路占比等。其他重要基礎設施包括停車場、廣場、體育場、公園和名勝古跡、加油(氣)站、充電站等,統計這些公共場所的個數、面積以及每萬人占有率。
從BUCP層(城鎮綜合功能單元點層)中提取出等級醫院數據,計算城鄉居民聚集區在規定時間內到達醫院的區域面積,從而評價醫療機構的服務范圍。按照標準的規定,從LCRA層(地表覆蓋分類數據面層)中提取的城鄉居民建設用地數據包括房屋建筑區、綠化林地、硬化地表、固化池、堆放物、建筑工地等類別[11-12],2017年總面積為256.10 km2,2018年總面積為268.42 km2,然后按設定的距離計算醫院的緩沖區,最后統計緩沖區內居民建設用地的面積。
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 4754-2019)的規定,從BUCP層中提取出小學和中學數據,評價義務教育學校的服務范圍。計算方法與醫院可達性的計算方法相同。
公共服務設施資源的統計結果如下。各類道路長度統計見圖1。其中橫坐標表示道路類別,縱坐標表示道路長度,單位 km。城市道路長度統計見圖2。其中橫坐標表示道路類型,縱坐標表示道路長度,單位km。

圖1 各類道路長度

圖2 城市道路長度
等級公路里程構成結果見表1,統計各等級公路的長度。基礎設施個數統計結果見表2,統計各類基礎設施點的個數。基礎設施面積統計結果見表3,統計基礎設施面的面積及每萬人占有率。

表1 等級公路里程構成統計 單位:km

表2 基礎設施個數統計 單位:個

表3 基礎設施面積及占比統計
分析統計結果,從圖1、圖2和表1可以看出,宜興市地處新長鐵路和寧杭高速鐵路的交會處,擁有港口、公路、鐵路三大基礎交通樞紐,城市道路在主城區和各縣中心區域集中分布,其他道路較均勻地分布于宜興全市域。2017年和2018年兩年間的道路里程變化較少,反映出近兩年新建道路少,原路網布局較合理。從表2可知,從2017年到2018年,全市隧道新增1條;橋梁和碼頭在湖泊和河流沿岸分布;高速公路出入口30個,分布于滬宜高速和長深高速沿線;加油(氣)站、充電站新增1個,在市內均勻分布;2個港口,分布在太湖周邊;3座火車站分布在新長鐵路沿線,在寧杭高速鐵路上有1座宜興高鐵站;客運汽車站減少2座,但均勻分布在各區縣中心區域,為生活出行提供便利。
宜興市的旅游休閑場所有明顯增加,名勝古跡由2017年的7座增加到2018年的14座。從表3可知,從2017年到2018年,露天體育場的每萬人占有率都是最高的,廣場的每萬人占有率最低,但整體水平略微下降。表明隨著人口的增長,在后續規劃建設中需要考慮優化休閑、健身等場所的建設。
2018年的醫療資源的統計結果如表4、表5、表6。一級醫院可達性見表4,顯示其服務面積及占城鄉居民建設用地比例。二級醫院可達性見表5,顯示其服務面積及占城鄉居民建設用地比例。三級醫院可達性見表6,顯示其服務面積及占城鄉居民建設用地比例。

表4 一級醫院可達性

表5 二級醫院可達性

表6 三級醫院可達性
醫療機構的空間覆蓋度反映了醫療機構的服務范圍,從表4可以看出,2018年一級醫院在3 km服務半徑內覆蓋的城鄉居民建設用地比例僅為8.17%,且從2017年到2018年兩年間,服務覆蓋面都較窄。由表5可知,2018年,二級醫院在2 km、4 km和6 km服務半徑內覆蓋的城鄉居民建設用地面積及占比較2017年均有明顯增加,且在6 km服務半徑內可以100%覆蓋。分析表6可知,2018年,三級醫院在3 km服務半徑內覆蓋的城鄉居民建設用地占比為17.70%,在6 km服務半徑內達到45.64%的覆蓋率,在9 km服務半徑內就可達到75.88%的覆蓋率,但均比2017年有所降低。可以看出,病人可在步行30 min內到達醫院的區域較少,且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宜興市需要完善醫療資源的區域化布局,進一步健全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推進醫療衛生區域服務的均衡化。
義務教育資源的統計結果如圖3、圖4、表7、表8。小學服務面積見圖3,橫坐標表示小學的服務范圍,縱坐標表示服務面積,單位為 km2,面積占比見表7;中學服務面積見圖4,橫坐標表示中學的服務范圍,縱坐標表示服務面積,單位為 km2,面積占比見表8。

圖3 小學服務面積

圖4 中學服務面積

表7 小學服務面積占比

表8 中學服務面積占比
教育機構的空間覆蓋反映了教育機構的服務范圍。從圖3和圖4可知,小學和中學不同服務范圍的服務面積從2017年到2018年均有小幅的增加,而占城鄉居民建設用地比例卻有微小下降,但可達區域均在50%左右,其中中學3 km服務范圍除外。可以看出,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宜興市的教育資源配置較合理,校網布局和教育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適宜。
通過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從2017年到2018年,宜興全市城鎮建設整體水平較適宜,其中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發展較合理,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和醫療資源的建設有待進一步規劃和完善,以實現區域資源配置的均衡化。本文對宜興市城鎮建設的現狀進行研究,分析結果為城鎮開發空間布局規劃適宜區,挖掘城鎮建設的潛力,為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參考。但本研究只涉及地理國情數據,在公共服務設施資源方面的數據種類有限,醫療資源和義務教育資源方面也只針對經驗值進行研究,在之后的研究中要豐富數據種類,優化經驗模型,以進一步提高評價結果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