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冬梅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它承載了新中國70多年發展的積累,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一個“典”字,標志著民事法律制度不斷走向成熟與完善,凸顯民事法律規范從量到質的變化。民法典的頒布和實施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前提。
1.有助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政治建設中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完善的法治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民法是法律體系的重要支撐,民法典的頒布壘實了民事法律體系,也筑牢了法治的根基,對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穩固的法律制度保障。
民法典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進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是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理論探索都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需要進一步實踐和驗證。經過幾十年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很多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推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民法典編纂工作提供了牢固的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因此在體例結構、法治理念、法治原則、規范體系、制度設計等方面,民法典都呈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編纂后的民法典更充分、更平等地保護了社會公眾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水平達到了新高度,是對法治精神更全面與更深刻的領會,將更好地發揮法治對國家發展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2.有助于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民事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性法律。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民事法律制度在其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民法典代表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程度。民法體系與市場經濟二者互為表里,互相成就。民法的完備程度、成熟程度是檢驗市場經濟最直接的指標。完備的民法體系意味著完善的市場主體資格認定、科學的交易規則確定、全面的風險防范機制,由此推動市場經濟更健康、更快速的發展。而市場經濟的發展又不斷檢驗著民事法律制度,為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備提供最直接、最豐富的實踐滋養。民法典編纂成功正是基于我國幾十年市場經濟發展成效,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佳體現。
“民商合一”體例有利于維護交易安全、維護市場秩序。在體例設計上,民法典秉持了我國傳統民事法律“民商合一”的傳統,商事主體權利保障、商事活動安全便捷、商事行為規范有序以及各種資源配置與流通,均在民法典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現和落實,這種體例的設計不僅有利于市場秩序管理,也為所有社會經濟主體營造了更為平等和公平的競爭環境,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穩固的法治與民意基礎。
3.有助于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權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們黨執政的初心和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逐步發展和完善,公民民事權利的范圍越來越廣泛,權利保護力度也逐步提高。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和國民財富的不斷積累,同時伴隨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希望對權利的保護更加充分、更加有效。民法典不僅增加了權利范圍,也擴展了權利人范圍,不僅關注未出生的胎兒,也強調了死者權利;不僅有強烈的時代感,也有濃郁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歷史傳承。它的實施不僅最大限度地實現民事權益保護,還把法律跨越時空、跨越國界的普惠性價值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相契合,一定會極大增進社會公眾的幸福感和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4.有助于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民法典以其科學性、邏輯性、時代性以及深切的人文關懷,匯集了民事權利保障、法律義務強化、社會秩序穩定等多重價值,具備善法的所有要件,堪稱良法典范,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的法律依據。
民法典是國家治理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民事法律制度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與國家其他領域法律規范一起,共同支撐著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民法典在最大程度上擴展了權利空間,加強了對私權利保護的力度,也涉及了對公權力的要求,代表了所有社會主體的意愿,最大程度凝聚了人民的共識,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正常高效運行的法律保證和民意保證。
民法典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國家機關履行職責、行使職權必須清楚自身行為和活動的范圍和界限。各級黨和國家機關開展工作要遵循民法典規定,不能侵犯人民群眾享有的合法民事權利。民法典對所有社會主體應該享有的權利作了最全面、最集中的規定,同時也對人與人之間行為自由明晰了界限,更為公權力的行使者劃定了行權履職的邊界。認真對待權利,不僅是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對依法立法、依法決策和依法辦案的要求。
1.增強公眾民事權利自我保護意識。中國民法的精神凝聚了新時代中國人對于民族、文化、傳統的基本共識,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保證民法典充分實現其固有的價值,要依靠每一個人的努力,來自每個社會主體的權利認知和自我保障意識的覺醒,由此不斷推進政府治理能力提高,這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真正建成的最基礎的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要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將其作為“十四五”時期普法工作的重點來抓,引導群眾認識到民法典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法典,也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循的規范,養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培養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和能力。

2.提升領導干部的民事權利尊重意識。領導干部是國家治理和社會服務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推進者,其法律素質的高低、法治理念的強弱,直接決定著其依法治理、依法決策和依法辦事的水平。正因如此,各級領導干部要作學習、遵守、維護民法典的表率,提高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和水平。把民法典的實施效果作為衡量各級黨政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各級黨和國家機關要帶頭宣傳、推進、保障民法典實施,加強檢查和監督,確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執行。
3.加強公正文明執法的規范化水平。法律的權威在于執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政府要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重要抓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不得違背法律法規隨意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增加其義務的決定。民法典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領導干部要切實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用民法典來保護公民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促進民事關系和諧有序。在實施民法典的工作中,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強化民法典在維護群眾權益、調處利益關系中的權威地位,強化民法典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和諧穩定、發展市場經濟中的保障作用,真正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來實施民法典,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激發人民群眾新時代干事創業的動力。要通過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進一步規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費、行政檢查、行政裁決等活動。當然,尊重群眾權利,并不意味著權利不可限制,而是對私權利的限制本身要有限度。這種限度應體現于執法權力的法定性、執法目的和執法形式以及執法程序的正當性。同時,必須賦予社會公眾對執法糾紛的可訴性,權利人對權利的限制不服的,允許其通過訴訟等途徑得到救濟。
4.提高司法機關辦案效率與公平,提升司法公信力。作為“人民權利的保障書”,民法典規定的是所有社會成員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調整的是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由此產生的糾紛也是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以及同各行業發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而各級司法機關享有的審判權與執行權,是解決民事商事糾紛、保障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最權威、最主要的機制。司法公平公正不僅直接影響到社會公眾的法律體驗以及對法律的尊重程度,也是衡量現代社會政治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更是對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各級司法機關應當依據民法典的具體規范、制度及其表達的價值理念,公正司法,通過審判實踐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的魅力。因此,提高民事案件審判水平和效率,將直接推動社會公眾依靠法律維權的積極性和增強對法律的認同度,這也是廣泛贏得法治共識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最直接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