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麗娜 于 玲 本刊全媒體記者 李長江 王 衢
如今的青岡,令人刮目相看。近幾年,這個曾經有名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大膽實踐,開拓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蹚出了一條依托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被譽為“快速崛起的縣域發展新星”。
2020年年初,青岡縣正式脫貧摘帽。如今,青岡縣地區生產總值已從全省縣級排名的后列躍升至前排,成為轉型升級發展中的一匹“黑馬”。目前已建立起玉米、漢麻、畜禽和葵花南瓜4個百億產業園,搭起了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2020年上半年,規上工業產值增長18.0%,稅金增長11.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0%,進出口總額增長23.4%。
研究青岡的創新發展實踐,或可為我省縣域如何優化營商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為加快推進青岡工業大麻產業“一縣一業”的發展,打造中國工業大麻產業新高地,推動青岡縣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專門在青岡縣召開推進大會 荊冀/攝
青岡,過去雖窮,但底蘊深厚,聲名遠揚:中國猛犸象故鄉、中國漢麻谷、中國玉米之鄉、中國萬壽菊之鄉,是戰斗英雄馬玉祥故里,是中國首位鐵餅世界冠軍李艷鳳故鄉。
如今,讓青岡光彩的是他們的奮斗成果。這成果,是青岡縣領導班子和全縣人民共同努力奮斗的結晶。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9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戶13809戶33167人全部脫貧,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2016~2019年連續四年在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位居A檔次。生活條件全面改善,增收渠道持續拓寬,2020年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3065元。教育、醫療、金融、就業、低保等各項扶貧政策落地見效,貧困群眾精準受益。
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糧食總產實現“十七連豐”,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48%,森林覆被率達到15.4%,先后被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國農機平安示范縣、全國鮮食玉米新品種示范基地、冷涼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中高端鮮食玉米生產示范基地。
工業經濟日益強化。結合農牧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重點打造了玉米、漢麻、葵花南瓜、畜禽4個百億產業園,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引擎。2019年玉米產業園產值實現113億元,成為全省首個百億級玉米精深加工產業園,被評為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全國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被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確定為全國唯一的“一縣一業”工業大麻產業工作站。

正在黑龍江金達麻業生產車間工作的女工 王建威/攝
城鄉面貌明顯改善。堅持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開發同步,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實現全面升級,棚戶區基本清零,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99%,人均綠地面積達到41平方米,是國家級生態縣標準的2倍以上。農村環境明顯改善,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7634戶,被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為黑龍江省唯一一個2019年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積極主動、成效明顯的縣。
民生福祉全面提升。集中財力辦好惠民實事,年均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80%以上。教育事業提檔升級,新建和改造中小學、幼兒園校舍80所。醫療水平逐步提高,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社會保障健全完善。
黨建工作持續加強。精心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持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刻骨銘心進頭腦,黨員干部政治定力和黨性修養進一步增強。
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7月21日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
青岡縣委、縣政府清醒地意識到,市場經濟就是候鳥經濟,哪里的營商環境好,資金就往哪流、項目就在哪建、產業就在哪興。地方的營商環境,客觀反映著地方的黨風、政風、民風,必須下好營商環境“先手棋”,對標先進地區和國際標準,用改革的辦法優化營商環境。
服務市場主體,青岡人毫不含糊,展現“硬核實力”。他們認為,營商環境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關系青岡未來發展的大事。他們堅持問題導向,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精準施策、精準發力,不斷提升服務的精準度和滿意度。
優化服務,讓服務最好、最快,打通“最后一公里”,實現服務“零距離”。首先是努力讓服務最好、最快,實現資源共享。人民辦事中心設置服務窗口135個,將所有涉批、涉證、涉費的部門全部集中整合,實現“最多跑一次”158項。這一做法被央視《新聞聯播》專題報道。按職能優化,打造“一窗式集成服務”模式,使中間審批環節系統內流轉,讓管事的人與辦事的人不見面,實現“走一個窗口,辦成所有事”。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建立“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我幫辦”工作機制。
既“親”又“清”,無事不擾,有事必應?!皣鷫鹊氖缕髽I說了算,圍墻外的事我們幫著辦。”青岡縣堅持把“親”“清”二字轉化成一種制度關系、一種權利約束,以“親”來密切政商關系,用“清”來規范政商關系,努力做到交而有“法”、交而有“方”、交而有“界”、交而有“度”。青岡縣還探索“大企業組團配套服務”,為30戶重點企業分別配備了1名處級領導、2名駐企秘書,及時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用貼心的服務提高企業的“滿意指數”。
講好企業的故事,讓企業家有榮譽有地位有尊嚴。企業發展需要技術創新環境、文化環境等軟環境的配合。龍鳳玉米、長林、嘉豐塑業等企業,已經在青岡運營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這些企業家心無旁騖地經營企業,把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青岡,把青岡當成了第二故鄉。青岡通過媒體,廣泛宣傳企業家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專注品質、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履行責任、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這些辦法讓企業家們既能“安居”又能“樂業”,有“家”的感覺,引領著社會正能量。
創新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更是企業成長的沃土。青岡縣根據實際情況,傾力研究加大信貸投放、降低準入門檻、創新金融產品等問題,力爭讓企業享受到利率最低、費用最少、期限最長的信貸服務,最大限度地集聚金融要素,撬動金融資本。
為市場主體減壓降負。針對不同企業開出不同“藥方”,“一企一策”解決問題,讓企業輕裝上陣、聚力發展。比如在降低用地成本上,明確“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在工業用地、倉儲用地上對工礦廠房、倉儲用房進行重建、改建、擴建和利用地下空間,提高容積率、建筑密度的,不再征收土地價款差額”。
大開放才有大突破,大開放才有大發展。
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是戰略機遇。應搶抓機遇,招商引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青岡人形成了共識。
招商引資,是捷徑、是妙棋,但,青岡——無區位優勢,無礦產資源,甚至是連鐵路都沒有的內陸貧困縣,靠什么與人家競爭?
他們靠的就是不屈不撓的執著和毅力!
招商引資,列入“一把手”工程,要求必須拿出“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上下結合、條塊配合,舉全縣之力打造招商引資新發展格局。
縣委書記“十七顧金達”一事,傳為佳話。
2016年,青岡縣確定了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主要抓手的經濟產業發展方向,同時圍繞這一主要方向進行精準招商。
浙江金達集團起步于絲綢,轉型于亞麻。當時金達集團只是有個在東北投資的想法而已,但具體到哪個地方還沒有做市場考察。聽到信兒的青岡人捷足先登,介紹自己的優勢,也說短板和不足,以真心換“人心”。
招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兒!于是青岡縣委書記掛帥帶隊“十七顧茅廬”到浙江金達集團。
為了看到真實的營商環境,金達集團在與青岡洽談的同時,悄悄派了三組人員到青岡縣考察調研。他們坐公交車,看青岡的社會治安和秩序;他們深入企業,了解實際生產要素;他們深入機關事業單位,看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

青岡縣的龍江賽美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在生產作業 王建威/攝
2016年,浙江金達集團終于決定在青岡縣投資設廠,并構建一條國內重要的麻紡產業鏈條,青岡縣迅速形成了麻紡產業集群。至2020年,金達集團已引進康源、泊海、普洛普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15戶,開發建設短麻加工、CBD提取、工業托盤加工、供應鏈管理配售中心等項目14個,麻紡加工能力達到6萬錠,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0%左右,年可生產亞麻紗和漢麻紗7500噸、坯布70萬延長米,漢麻紗產量占全國份額的80%以上。
如今,“工業大麻全身都是寶”已成青岡人的共識。為加快推動工業大麻產業形成規模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他們著力打造工業大麻產業發展最優承載平臺,目前已實現全產業鏈開發、規模化擴張和集群式發展。
為擺脫企業原料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青岡縣著力打造工業大麻產業原料生產“第一車間”,種植面積已經覆蓋全縣15個鄉鎮。2020年種植工業大麻面積7萬畝,從種到收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操作。
被優良的營商環境以及農業基礎所吸引,國內畜禽食品加工巨頭四川鐵騎力士集團攜資進入青岡縣。這個企業不僅并購了當地的長林食品,還把哈爾濱的百年老字號道臺府食品納入旗下。以108個小時的精湛工藝打造的精品紅腸,成為全國紅腸的一線品牌。今年重點推進鐵騎力士集團食品總部基地、50萬噸飼料加工、200萬頭生豬屠宰擴建、海底撈配套等項目。
青岡縣注重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先規劃后招商,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活動,走出了一條大中小企業配合、上下游聯動的發展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發展。
青岡縣瞄準企業關切、社會關注、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從提升法治服務水平、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加強隊伍自身建設等方面著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耕細作法治“服務區”,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青岡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精準號脈”查找問題,“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以“群眾辦事是不是方便了、企業投資是不是便利了、政務服務是不是改進了”作為檢驗標準,注重從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改進工作方式,優化辦事流程,強化制度供給。
貫徹條例,下“硬功夫”。圍繞《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貫徹執行情況適時開展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督促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保護好企業家的財產權、自主經營權等各項權利。如果發現故意刁難企業的違紀違法行為,追責到底,絕不姑息。
制度機制,密集出臺。青岡縣成立了優化發展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和企業投訴服務中心,制定了《招商引資項目服務保障實施意見》《營商環境監督員管理制度實施意見》等制度機制,從全縣社會各界聘請營商環境監督員50名,在重點企業設置營商環境監督測評點30個。
“清賴行動”,專項整治。制定了《青岡縣“清賴行動”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聚焦政府不守信踐諾、新官不理舊賬等失責失信行為,違法制定政策等損害營商環境突出問題,開展重點整治。

玉米深加工生產車間 吳銘/攝

金達麻業生產紗線車間 吳銘/攝
依法行政,作風過硬。青岡要求黨員干部增強法治意識,執法規范化,隊伍專業化,嚴格執行行政執法人員執證上崗制度,打造了一支政治過硬、專業過硬、作風過硬的行政執法隊伍。
司法公正,正義公平。青岡司法機關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嚴把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努力把每一個案件都辦成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的鐵案,真正讓群眾和市場主體感受到公平正義。
企業群眾“評卷打分”。青岡堅持“為誰服務就讓誰評議”的原則,把評判權交給企業、交給群眾,深入到企業和群眾,發放調查測評問卷,聽取
企業和群眾的意見建議。
積跬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海。青岡的做法實打實、硬碰硬,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讓企業和群眾天天看到變化,年年看到成效。
這就是如今的青岡。他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拿出“一天當三天用”的干勁,不斷改進工作作風,發展建設著新時代的青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