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莉亞
1932年5月16日,巴彥縣北部的七馬架,一支200余人的抗日隊伍誓師成立,隊員們戴著紅袖標,滿懷豪情,意氣風發。這是東北第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抗日武裝,名為東北工農反日義勇軍(即巴彥反日游擊隊),它的創建者和總指揮是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雙料才子的傳奇抗日將領——張甲洲。
張甲洲,1907年出生于巴彥縣。他天資聰穎,1923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黑龍江省立第一中學。少年時的張甲洲滿懷愛國熱情,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曾經兩次被開除學籍,一度遭到逮捕。出獄后,張甲洲1927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更加積極地投身于愛國學生運動。193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再次被捕入獄。在獄中,張甲洲結識了共產黨員馮仲云,思想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獄后不久,張甲洲毅然從北京大學退學,193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在清華大學,張甲洲當選為校學生會教育科長,并以“震亞”等筆名發表很多文章,針砭時弊。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張甲洲領導北平20多所高校學生掀起了抗日愛國熱潮,但很快被當局鎮壓,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也遭到破壞。張甲洲離開北平,輾轉回到東北,向黨組織提出聯絡動員東北籍大學生回家鄉組織抗日武裝的建議,得到中共滿洲省委的贊許。不久之后,張甲洲與夏尚志、張清林、張文藻、于天放、鄭炳文等幾名在北平的東北籍大學生回到家鄉,在中共滿洲省委的支持下,在巴彥利用社會關系,聯絡民團、士紳、知識分子等各階層愛國民眾,籌建抗日武裝。為了躲避日偽的監視搜捕,張甲洲以結婚辦酒席的名義秘密召集人馬,于1932年5月16日,帶著前來參加“婚禮”的200余人,在七馬架舉行誓師大會,成立了東北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巴彥反日游擊隊,張甲洲被推舉為總指揮,王家善任副總指揮,孔慶堯任參謀長,下設兩個中隊。

巴彥反日游擊隊部分隊員合影

張甲洲同志雕像

趙尚志同志雕像(源自人民網)
巴彥反日游擊隊成立伊始就遭遇了重重困難,地方反動勢力對它十分仇視,污蔑它是“紅匪”,出動軍警及地主武裝對游擊隊進行“圍剿”,并挑撥離間,使游擊隊內部出現了分裂,副總指揮王家善、參謀長孔慶堯等人拉了一部分人離隊,致使部隊減員一半之多。為了壯大力量,張甲洲聯絡了當地的綠林武裝“綠林好”等共同抗日。中共滿洲省委非常重視這支抗日武裝,于6月末派軍委書記趙尚志等人前來協助張甲洲工作。趙尚志來到隊伍后,和張甲洲研究了面臨的嚴峻形勢,為了培養干部,提高部隊戰斗力,他提議“建立中心隊伍”,成立一支司令部直屬的“模范隊”。張甲洲接受了趙尚志的建議,對部隊進行了整頓,編為東北反日義勇軍江北騎兵獨立師,張甲洲任師長,趙尚志任參謀長。師部轄三個大隊和模范隊、少年連。第一大隊隊長張清林、第二大隊隊長夏尚志、第三大隊隊長呼青山。此外還成立了洋炮隊、教導隊和宣傳隊。為加強黨對部隊的領導,在部隊內成立了黨的干事會。
為打擊偽縣政權,振奮部隊士氣,改編后的部隊決定聯合原馬占山所部才鴻猷團(“才團”)和山林隊“綠林好”,共同攻打巴彥縣城。8月30日,在張甲洲和趙尚志的指揮下,游擊隊攻克巴彥縣城,大大鼓舞了士氣。部隊進城后對群眾和各商鋪秋毫無犯,受到縣城百姓的歡迎。中秋節前后,張甲洲、趙尚志率部襲擊呼海路上的康金井車站,取得了勝利,使呼海路沿線的敵人為之震驚。此后,游擊隊又到西集廠一帶活動,在這里收編了一些反日山林隊,隊伍擴大到700余人,并進行了組織建設,成立了士兵委員會和反日同盟會。
1932年10月,中共滿洲省委派巡視員來到這支人民抗日武裝,傳達貫徹“北方會議”精神,將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并成立軍事委員會,張甲洲為司令,趙尚志為第一政委。11月初,江北獨立師為解決部隊的御寒物資,聯絡“綠林好”攻打了東興設治局。戰斗中趙尚志左眼負傷,后去哈爾濱治療。由于貫徹“北方會議”的“左”傾錯誤路線,江北獨立師打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等旗號,嚴重脫離了當時的抗日斗爭實際環境,致使一些原本支持隊伍的地主大戶由此產生敵意,曾經聯合作戰的義勇軍也對此不滿。游擊隊行進途中,多次遭到地主大戶和其他武裝的攔截襲擊,當部隊回到巴彥縣境時,只剩下五六十人。春節前后,張甲洲、趙尚志決定部隊化整為零,分散隱蔽,聽令再集,獨立師全部離散。
巴彥游擊隊的挫折并沒有動搖張甲洲與趙尚志的抗日意志。張甲洲隨后化名打入富錦縣中學,從事地下抗日工作,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很多學生走上了抗日救國道路。趙尚志在被錯誤開除黨籍后沒有消沉,只身打入義勇軍孫朝陽部繼續進行抗日斗爭,后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的創建者和領導人。兩人都堅定不移地堅持著中國共產黨員的信仰,堅持著抗日救國的信念,不屈不撓,英勇戰斗,直到先后為國捐軀,壯烈犧牲。
巴彥反日游擊隊雖然因種種原因失利離散,但作為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它點燃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隊在黑龍江的火種,昭示了張甲洲、趙尚志等共產黨人的愛國熱忱與百折不撓的抗日決心。正是無數個“張甲洲”“趙尚志”,組成了東北抗日聯軍這支英雄部隊,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迎來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硝煙已遠,而抗日英烈永遠為后人所敬仰和銘記。
(除標注外,本文圖片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