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
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的觀點,哪怕是經常談論的事物,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這些不思考的人的看法都是從哪里來的呢?來自人群的傳染,來自熏陶。
20世紀70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學者保羅·威利斯對一群中學生做了一項跟蹤研究。研究對象都是英國某個鎮上一所普通中學里的工人子弟,主要是男生。乍看之下,這些學生都是非常叛逆的青少年。他們白天不好好上課,晚上還在外面到處游蕩。他們無視校規,嘲笑那些聽話、愛學習的“書呆子”。
他們形成了一種屬于自己的文化。威利斯說,這種文化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對權威的反抗。這里所謂的反抗,只是針對學校。在正規的學校組織之外,學生們另有一個非正式的圈子。
在這個圈子里,他們從不反抗。這個圈子就是整天混在一起的一群人。如果你是一個中學男生,不希望自己下課之后只能一個人待著,你可能希望加入一群在操場上一起玩的人中。被這個圈子排斥是非常可怕的,作為圈子的成員,你必須遵守一些默認的規則。
圈子有活動,你得參加。外人看來,圈子里有時候會發生打架事件,好像很混亂;從圈內視角看,打架其實是很有秩序的。通常的規矩是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發動一場戰爭。圈子有自己的一套語言,每次聊天翻來覆去都是差不多的那些話。圈子里的成員平時不見得有多抱團,但是會抱團歧視圈外人。
這種圈內文化,把那些中學生塑造成了一樣的人。他們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如果你跟他們談論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如大學、現代科技等,他們會嗤之以鼻,認為這些根本不值得關注。
這哪里是叛逆呢?
其實,每個人都會渴望加入一個小圈子,然后服從圈內文化。
有次遇到一個人,我發現,凡談到對什么事情的看法,他都反復跟我說:“我們單位的人都是這么想的。”后來我意識到,他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們單位的人就是他的思想來源,他自己沒有思想。
自己本來沒有觀點,但是會全力以赴地捍衛自己所在圈子的觀點,這是有原因的。
英國兒童文學家、《納尼亞傳奇》的作者C.S.劉易斯早就有一個論斷,他認為,人最初的很多觀點來自小圈子——可能是你的家庭,可能是你少年時代總和你在一起玩的一伙人,也可能是你們單位的人。最初因為非常偶然的原因,這個圈子里的多數人對這個社會議題持這種看法,結果慢慢地,所有人就都持這種看法了。
你不但默默地放棄了獨立思考,而且因為害怕跟不上那幫人的觀點而感到不安。
這是智識上的退化。
你可能會問,不這樣又能怎樣呢?難道我們就不能交朋友嗎?當然不是,相對于“圈子”,你要加入的是另一種群體,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組合”。
圈子里人人都一樣,組合里人人都不一樣。
《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四人,就是一個組合。他們的性格特點、在隊伍中的角色、對事物的觀點和做事的方法,都各不相同。《哈利·波特》中的哈利、赫敏和羅恩三人組,《三國演義》里的劉備、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都不是把一個人乘以n,而是由不同的人構成一個有機組合,任何兩個人之間不能互相替換,每個人都是結構上的一環。
在組合里,你的隊友不會強求你改變。組合允許你保留自己的個性、觀點和做事風格,也只有這樣,每個人才能對組合有獨特的貢獻。每個人有自己的特點,但是所有人又有一個共同點。
你想不想擁有這樣的關系?你平時拼命想融入、生怕被排斥的那種關系,是圈子還是組合?
圈子最大的特點是它對“思考”的態度。圈子很難讓你獨立思考。圈子對你是如此重要,可是對圈子來說卻是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
組合和圈子的區別,正應了那兩句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小 小摘自“得到”App,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