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偉

姓名:李桂蓮
職務:貴州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原名譽院長、二級研究員。
專業特長:創造的蔬菜產業科技扶貧“321模式”在貴州大面積示范推廣,近三年產值過100億元,首創的“三季四收高效模式”被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應用示范。
“俞健,這幾天地里套種的春白菜怎么樣了?追肥了沒有?還有茄子長勢如何?”貴州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原名譽院長李桂蓮拿著手機撥通了熟悉的電話號碼,詢問她惦記的蔬菜情況。
電話那頭,羅甸縣龍坪鎮羅化村錯季果蔬基地負責人俞健回答得非常詳細:“茄子長得有拳頭大了,正準備給春白菜追肥,還要告訴您個好消息,早熟的南瓜我們已經開始收了,長得特別好。”
79歲的李桂蓮和蔬菜打了半輩子的交道。
1964年從原貴州農學院園藝系畢業后分配到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工作,一直致力于蔬菜科學研究。半個世紀以來李桂蓮一直致力于貴州蔬菜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為貴州找到一條反季節蔬菜發展之路。
1979年9月,李桂蓮帶著她選育的“希望一號”番茄種子,第一次來到紅水河畔的羅甸時,看到的是一個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老百姓飯都吃不飽,生產生活極為艱苦。但這里冬春熱量條件好,氣候資源得天獨厚,李桂蓮想要搞一個不尋常的“天然溫室”蔬菜工程,把致富希望帶給貧困群眾。
20世紀70年代末的羅甸縣,還延續著傳統農耕栽種方式,每年種一季水稻,基本不吃蔬菜也不種蔬菜。為改變農民不愿種菜的習慣,李桂蓮花了不少力氣,“我給農民做工作,種菜賺了是他們的,賠了我掏錢來補,這才爭取到4分地種番茄。”
那時的李桂蓮只是省農科院初級科研員,缺少經費,就用自己的工資貼補;沒有技術,全靠自己在田間地頭試驗。她天天守在試驗田,和農民一起栽種、澆水、施肥,最終試驗成功。她和團隊的努力,改變了羅甸的種植業結構,從過去一年種一季水稻,變為早菜、水稻一年種兩季。
羅甸早熟蔬菜種植面積由1981年的766畝增加到1988年的1.45萬畝,產量由48.6萬公斤增加到233.4萬公斤,產值由14萬元增加到898.3萬元,帶動羅甸縣60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李桂蓮因此得了一個響亮的名號——紅水河畔的“女財神”。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貴州人均耕地面積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這是李桂蓮在科研上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必須利用貴州山地立體氣候的特點,將土地閑置期充分利用。”為此,李桂蓮和團隊開創出一套適合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模式——蔬菜“321”(即蔬菜年畝產值達3萬元、2萬元、1萬元)高效種植技術的研究與示范,以貴州不同生態區19個縣作為試點,結合市場需求和全國蔬菜上市淡旺季規律,根據各地氣候特點,采用間套作、復種、輪作等方式,研究總結出適宜不同生態區的一年多季蔬菜高效種植技術模式100余套,使過去的一年種植一季或兩季蔬菜改變為一年兩季、三季甚至速生蔬菜一年8季,改革了傳統種植方式,調整種植結構,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大幅增加農民收入,實現了項目區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李桂蓮的手機里,存著全省眾多農技人員和普通群眾的電話,只要他們遇到問題,李桂蓮都會在電話里為他們講解。每到播種和豐收的時節,李桂蓮最惦記的就是地里的蔬菜。

“搞農業科學研究,必須在田里寫論文。”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盡管已經退休,但她仍然隨團隊一起奮斗在貴州蔬菜產業的最前線。威寧、羅甸、榕江、望謨、惠水……一頂草帽,一個水壺,她的腳印深深印在了一塊塊田間。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離不開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的發展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撐,作為一名農技人員,我還要繼續把我的專業知識教給更多農民群眾,他們豐收的笑容就是我的動力。”李桂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