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悅月

姓名:陳肖虎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教授,2019年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之一。畢業留校從業33年,迄今為止主持國家及省部重大科研攻關與示范項目5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410篇,申請國內外專利120余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7項等多種獎項。
“在元素周期表108種元素中,我在碘回收方面做出一點貢獻,我很驕傲并且也感到自豪。”剛剛獲得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陳肖虎對記者說。“謙遜且自信”是陳肖虎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一身筆挺的西裝,頭發梳得一絲不茍,脫去實驗室白大褂的陳肖虎少了些做科研的嚴肅,多了些人師的謙和。
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教授陳肖虎是貴州大學教授,貴州省核心專家,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今年也是65歲了,但是身體非常棒、精力也充分,希望多讓我們老年領軍型人才多發揮余熱、多做貢獻。”陳肖虎說。
“在我的科研觀念里,科研一定要講性價比。一定要去找到成本的曲線和回收率的曲線當中的兩個交匯點。”陳肖虎說,其實自己的思路很簡單,不為科研而科研,以產業化為目標,用最低的成本以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
秉持“性價比的理念”,早在2011年,陳肖虎和團隊就把高性能低汞觸媒研發這技術難點作為研究攻關重點,2013年1月,貴州銀星汞業公司低汞觸媒7000噸的生產線正式投產,為公司節省7000萬至一億的生產成本。
“我是我們貴州省自己培養的工程技術人才,理當為這片土地奉獻我的一切。”
陳肖虎認為,科研工作必須開展到企業,一定要下沉到基層,去到一線,實實在在地了解企業的需求,這樣才能把科研做實做透,帶著這種科研理念,陳肖虎把自己的實驗室建在了企業里。“我一年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是呆在企業,我的實驗室就在那里。”陳肖虎說。
十年磨一劍。在無數次的研究攻關之下,“磷礦半生碘回收新技術”這一劍正式踏上歷史舞臺,首創的磷礦伴生碘資源回收產業化新技術在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磷肥廠成功產業化運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磷礦中工業化回收碘的國家。從“碘缺乏”到“碘富足”,陳肖虎這一仗讓中國不再來受制外國。“不用怕,我們中國有!”陳肖虎自豪地說。

對于陳肖虎而言,最開心的事莫過于他的研究創新能給企業帶來能耗最小化,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陳肖虎的科研方向一直致力于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這樣螺旋式上升的攻關過程。
“磷石膏渣、赤泥渣和錳渣一直制約我省工業發展,下一步的科研計劃打算去攻克這三種物質。”陳肖虎說,目前,陳肖虎和團隊針對貴州工業布局,提出的“磷石膏渣、赤泥渣資源化利用新技術”創新工藝路線,采用酸性的磷石膏與堿性的赤泥渣為原料,“以渣治渣”回收氧化鋁。
“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陳肖虎說,回顧33年的科研生涯,他一直用保爾?柯察金的話激勵自己,并且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