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悅月

姓名:張萬萍
職務:貴州大學教授。
社會榮譽:一直從事蔬菜學教學和蔬菜栽培技育種相關科研工作。現任貴州省蔬菜專班副班長、貴州大學蔬菜團隊隊長、貴州省優勢蔬菜單品蘿卜小分隊隊長、貴州省果蔬協會副秘書長、中國農學會理事、中國熱帶植物學會理事、貴州省科技特派員威寧團團長。獲“2020年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她是三尺講臺上誨人不倦的園丁,也是菜園里揮動鋤頭的園丁。她可以教授高校學子蔬菜種植理論知識,也可以下沉基層教授農戶如何更好種植蔬菜。
始于蔬菜,忠于蔬菜,大家親切地稱她為“蔬菜女神”。
“你的志愿填個蔬菜專業嘛,你看我們隔壁農科院有個叫李桂蓮的老師,在羅甸教農民種蔬菜,成為了羅甸的女財神。”因為同學母親的一句話,“城市女孩”張萬萍高考志愿填報了蔬菜專業,成為了貴州大學蔬菜專業的最后一屆學生。
回憶往昔,張萬萍直言,由于生在城市,當年對于土地的概念很模糊,對于蔬菜這個專業也一無所知。“今天十里河灘的位置,原先全是菜地,每一次往返學校,我都能看到那些農民們忙碌的身影。我們在學校里跟著老師學習理論知識,也會去田間地頭實踐,看農民們是怎么種菜的。當年蔬菜專業的23個同學從揮鋤頭學起,以菜園為家。”張萬萍說,在從大十字到花溪的路上第一次看到了田野,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清新空氣與泥土芬芳。
讀書期間,張萬萍和同學們每周都要到地里搞實踐,大家從種子處理、消毒、浸種、催芽、育苗、定植、管理、采收全過程,學習專業知識,時間久了,牛糞、馬糞、雞糞什么的,聞起來居然有糞香味。如果定植的秧苗被霜打了,同學們會守著哭上一場;豐收的時候,大家窩在菜園,洗上新鮮蔬菜,搞頓火鍋吃。
自此,張萬萍的生命便和蔬菜有了聯結。
“作為蔬菜專業的科班生,除了追求高產,最重要的是還要追求優質,特別是質量安全,而我們,則是食品安全底線的守護者。”
農殘超標是張萬萍最在乎的事情。作為農業科技專家,張萬萍每年要向許多企業提供技術援助,但是為先進的技術買單也成了她的條件,篩選優良抗病蟲害的新品種、合理輪作、培肥土地、不使用違禁農藥和除草劑、倡導生物農藥和高效低風險的農藥、物理防控等先進適用技術,保證蔬菜的安全生產。
“這是我們一定要守住的底線!”張萬萍站在講臺上對學生反復強調這句話的時候,像一個戰士。但她更多時候是個輕言細語的老師。盡管因為下沉威寧而引發社會關注,張萬萍對自己的角色定義始終是一名普通的高校老師。
在貴州大學,老師們要做到“頂天立地”,一方面要實施重要的科技項目,發表高水平的學術文章,另一方面要立足地方發展解決實際問題。在張萬萍看來,高校老師對社會服務的貢獻可大可小,但“教書育人”是第一責任。換句話來說,就蔬菜這個專業,產業太大、舞臺太大,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前赴后繼、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所以高校老師首要的責任是用教學培養專業隊伍,用師德師風影響更多的學生。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里面我認為傳道是第一位的,蔬菜這個專業要講情懷,因為你今天是科班學生,畢業后就是產業專家,是要去捍衛產業健康和守護老百姓生命安全的。”這也許是張萬萍的道業吧,在2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又反反復復地講給自己的學生聽。不過,就連她也沒有想到的是,當年班上最調皮的學生,如今真的成為了活躍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戰士。
臺上講百遍不如地里干一遍!傳統耕作模式在貧困地區已經根深蒂固,張萬萍認為,想要改變貧困地區落后的耕作模式,就必須下到地里去。
威寧雙龍鎮高山村、涼山村、高坡村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是張萬萍團隊技術扶貧的示范基地之一,建好了就可以讓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上百萬元。

她堅持帶著農戶到田間地頭,常常和農戶一起蹲在土里看著蔬菜苗的生長。從整地、覆膜、定植、澆定根水……她扛著鋤頭,手把手地對農戶進行教學。
為了讓農戶聽懂,她還把復雜的農技知識轉化為生活用語。
從田間地頭的清潔田園,標準地膜的應用,到尾菜資源化處理,病蟲害的綠色防控等環節,她領銜貴州大學蔬菜產業服務團隊,各負其責,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做好技術培訓和技術支撐,為農戶持續穩定脫貧、助力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成為貴州省服務脫貧攻堅的一支重要技術隊伍。
在張萬萍的帶領下,貴大蔬菜產業服務團隊在各貧困縣提供和培訓蔬菜綠色、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為當地老百姓打開了一扇致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