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歡

姓名:戴永生
職務: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全國名中醫、貴州省名中醫。
專業特長:首次提出五行“一源而三岐”的發展史觀,并完善五行方法論,創新中醫五行辨證7類35個證候模式,首研臟腑五行病機,獨創中醫五行辨證并應用臨床,對五行系列的研究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擅長應用中醫五行辨證辨治肝膽脾胃腸病癥及內科疑難雜癥,在治療胃癌前病變、肝纖維化、復發性口瘡等疑難雜病的診治做出突出貢獻。
觀氣色、聽聲息、詢問癥狀、指摸脈象,在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一番操作下來,戴永生基本上能針對患者的情況準確開出藥方。
今年78歲的戴永生堅持每周三次坐診,患者焦慮著走進他的診室,再出來時臉上充滿希望。“我原來生病在戴老師這里看好了,今天是帶娃娃來。”來自遵義的黃先生告訴記者。
“幫助患者減輕痛苦、重獲健康是一名醫者的本職,能運用自己所學讓更多的人獲得健康,并認可中醫、相信中醫,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聊起中醫,戴永生的眼睛里閃著光亮。
戴永生的父親是一名中醫醫師,從小受父親的影響,他對中醫也格外感興趣,1961年,戴永生考入當時的貴陽醫學院,開始正式走上中醫道路。
在學校期間,戴永生勤奮刻苦,學到許多扎實的理論知識。本科畢業后,為積累更多臨床經驗,戴永生扎根基層醫院,一干就是十多年。
1980年,貴州省組建中醫研究班,戴永生又成功考入。在貴州省中醫研究班,戴永生得到著名中醫大家袁家璣教授親自教誨和前來講學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家指導。3年學習結束,戴永生留在母校工作,一邊為學生上課,一邊在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坐診。
知行合一,常學常新是戴永生的日常。“醫學這一行,必須是理論和實踐結合,我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同時用實踐印證理論。”戴永生告訴記者,“《黃帝內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李東恒的《脾胃論》等著名醫學著作我經常認真研學,再研究自己的新東西。”
隨著醫術不斷提高,找戴永生看病的患者越來越多。從醫過程中,戴永生始終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曾經有一位從吉林慕名而來的患者,被丙肝折磨多年,輾轉求醫均沒有好轉,病情一度惡化成肝硬化,患者痛苦不堪。經過戴永生的醫治,患者一年之后恢復健康。為戴永生送來錦旗時,“我以為自己好不了了。”這名患者握著戴永生的手不停哽咽,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一直以來,戴永生遵循“中醫要繼承,更要發展”的治學理念,他首次提出五行“一源而三岐”的發展史觀,并完善五行方法論,創新中醫五行辨證7類35個證候模式,首研臟腑五行病機,獨創中醫五行辨證并應用臨床,對五行系列的研究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他擅長應用中醫五行辨證辨治肝膽脾胃腸病癥及內科疑難雜癥,在治療胃癌前病變、肝纖維化、復發性口瘡等疑難雜病的診治做出突出貢獻。
2007年,戴永生達到退休年齡,但他接受醫院返聘繼續發揮余熱,站在醫療戰線治病救人。如今,在國家、貴州省相關部門以及醫院的支持下,戴永生出診在全國名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截至目前,他培養博士生4人、碩士研究生7人,帶教本科生182人、進修生20人,為入職青年教師及醫生進行崗前培訓18場。

“戴老師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非常認真負責,跟著他學習的時候,他在我們醫案上寫的批注密密麻麻,講得非常清楚,我們真正學到了很多醫療技術。”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病內科副主任醫師郭銀雪說。
中醫醫生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戴永生盡管年事已高,但一直堅持在路上。
從一個醫學生成長為如今的有名中醫,戴永生坦言,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社會的環境、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也非常重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對中醫越來越信任,貴州對中醫也越來越重視,只要想學習,總會有很多的機會。”戴永生說,“國家和政府對人才的支持和厚愛,讓我更加安心、更有信心和動力繼續治病救人和師承教育,只要我還能動,就要去實現‘中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