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愛華,紀 慧
大豐中醫院,江蘇224100
甘露醇是神經內科常用的高滲性脫水劑,具有降低顱內壓力、糾正及預防腦疝、緩解神經根水腫等作用,但甘露醇微粒較大、藥物濃度高、靜脈輸注時要求快速輸注,導致靜脈局部濃度較高,使得血管壁細胞呈脫水狀,進一步發展可對血管壁的細胞功能造成影響,使血管變硬,穿刺部位出現腫脹,嚴重者甚至出現索狀物,進而形成靜脈炎[1-3]。如何有效防治甘露醇靜脈用藥引發靜脈炎顯得尤為重要。物理療法及藥物治療等方式可在短時間內改善靜脈炎病人臨床癥狀,緩解疼痛,但藥物持久性較差,需長時間接受治療,影響病人依從性[4]。近年來,隨著中醫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將中醫療法應用于靜脈炎的防治中取得了較好效果。中醫認為引發靜脈炎的病因在于病人受到穿刺傷或在辛熱藥物刺激下損傷機體,引發局部發熱、腫脹、疼痛等,在治療中應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為主[5]?;诖耍狙芯坎捎猛}散加味外敷防治甘露醇引發的靜脈炎。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大豐中醫院針灸科病區和腦卒中病區收治的輸注甘露醇病人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靜脈炎分級、炎癥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參照《2016年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輸液治療實踐標準》[6],沒有癥狀為0級;輸液部位發紅且伴有或不伴有疼痛感為Ⅰ級;輸液部位疼痛感明顯且伴有水腫或紅腫為Ⅱ級;輸液部位疼痛明顯且伴有紅腫或水腫,可觸及條索狀靜脈為Ⅲ級;輸液部位疼痛感明顯并伴有紅腫或水腫,可觸及>2.5 cm的條索狀物為Ⅳ級。
納入標準:①參與本研究期間停用其他治療方法;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可耐受本次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疾病、證候與并發癥;②伴有嚴重肝、腎、心功能損傷;③孕婦、哺乳期、精神病者。退出標準:①嚴重不良反應者;②資料不完全,無法判定療效及用藥安全性者;③未按規定實施干預措施造成療效無法判定;④使用影響臨床療效者。
兩組病人外敷治療均每天1次,連續治療5 d。
1.4.1 對照組
采用硫酸鎂濕敷治療,病人在靜脈輸注甘露醇時,將紗布浸入15 mL 50%硫酸鎂溶液中,取出后直接敷于靜脈留置針貼膜上方,使用保鮮膜覆蓋,并用透氣膠布固定,需保證敷貼面積超過紅腫皮膚邊緣,嚴密觀察濕敷情況,及時追加硫酸鎂溶液,保持濕敷區潮濕狀,每2 h更換1次。
1.4.2 觀察組
采用通脈散加味外敷治療,三七50 g,蘇木、丹參、姜黃、桂枝、延胡索、茯苓、赤芍各200 g,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狀后加入140 mL黃酒攪拌成糊狀,密封保存24 h后均勻涂抹在7 cm×9 cm峰源牌醫用滅菌包裝無紡布上,于靜脈輸注甘露醇時外敷于留置針貼膜上方,并保留4~6 h。
1.5.1 臨床療效
于治療5 d后由醫師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局部皮膚顏色及彈性均恢復正常,紅腫及疼痛癥狀消失為治愈;局部血管呈條索狀,紅腫及疼痛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局部皮膚顏色、彈性、紅腫及疼痛癥狀均無好轉為無效??傆行?治愈率+顯效率。
1.5.2 治療情況
于治療期間觀察病人紅腫消退時間、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及舒適度評分。其中舒適度評分采用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對病人進行評估,其Cronbach′s α系數為0.96,重測效度為0.88。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28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總分越高,舒適度越高[7],于治療后5 d進行評估。
1.5.3 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于治療前及治療后5 d評估病人疼痛程度,臨床測試時病人面對無刻度的一面,將游標放置于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醫師根據病人標出的位置評出分數,滿分10分,總分越高,疼痛感越強[8]。
1.5.4 不良反應
于治療期間由責任護士觀察病人是否有惡心、嘔吐、瘙癢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觀察組總有效率(95.56%)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紅腫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治療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單位:分
兩組病人治療期間均無明顯不良反應。
目前,甘露醇作為一種強效高滲脫水劑,在靜脈輸注時對血管壁刺激性較強,給藥速度較快,經快速輸注后注射部位及沿血管走向部位易出現麻木、疼痛等癥狀。20%甘露醇在遇冷后易產生結晶,靜脈輸注時大量微粒在短時間內進入靜脈,易引發血栓;加之微粒間的碰撞導致局部供血不足,甚至堵塞[9]。靜脈穿刺過程中因對血管內膜行機械切割等操作,并在留置期間導管來回移動,均會對靜脈壁造成機械摩擦,且反復穿刺亦會損傷血管內壁。此外,甘露醇高濃度及高滲的藥理作用使病人在輸注期間體內血漿滲透壓呈一過性增高狀,組織內水分快速進入血管,導致血管內膜脫水,且內膜因完全暴露于刺激性溶液中而受損,又因給藥速度快等產生的沖擊力對血管內膜造成不同程度損傷,從而激惹靜脈壁發生炎癥反應,致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在白細胞浸潤下發生炎癥改變,靜脈血管變硬、收縮引發靜脈炎[10]。既往傳統濕熱敷治療靜脈炎雖取得較好的療效,但在濕熱敷過程中需不斷更換毛巾及熱水,且水溫不易控制,毛巾在展開后溫度下降較快,反復操作費時、費力,不僅增加護理人員工作量,同時會降低病人依從性。故尋求一種積極、有效的護理及治療方法對減輕靜脈炎的影響尤為重要。中醫學將靜脈炎歸結為“脈痹”范疇,認為氣滯血瘀、濕熱內蘊為該病的主要病機,《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氣血瘀滯則痛,脈道阻塞則腫,久瘀而生熱”。由此可見,血瘀及濕熱二者間互為因果,在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機體發生病理性改變,且人體自身有濕熱或常感濕熱之邪,而濕熱之邪停留于體內將瘀滯于經絡,出現經絡血液運行不暢,導致局部組織出現紅腫、發熱、疼痛等癥狀。因濕熱滯留于經脈中,氣血運行受阻,從而出現氣滯血瘀的病理改變[11-12]。氣血不暢,凝聚于肌膚,津液輸布受阻而腫脹;蘊而化熱,瘀熱內結,則局部發熱;脈絡受損,血溢肌膚,則局部發紅;脈絡血行不暢,血瘀滯阻,不通則痛。故在中醫治療中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為原則。通脈散中三七止血補血、活血化瘀;蘇木消腫止痛、行氣破瘀;丹參祛瘀止痛、活血通經;姜黃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延胡索活血散瘀、行氣活血;茯苓滲水利濕、寧心安神;赤芍活血祛瘀、清熱涼血、舒經通絡。諸藥合用,可奏化瘀止痛、舒經通絡之效。現代藥理學表明,三七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擴張血管的作用;蘇木可抗血小板聚集,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桂枝中的有效成分桂皮醛可解熱并促進皮膚血管擴張,調整體內血液循環,促使血液流向體表,有助于疏風散熱,達到溫經通絡的目的[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紅腫消退時間較短,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較長,舒適度評分較高,治療后VAS評分較低,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表明與硫酸鎂濕敷治療相比,采用通脈散加味外敷治療效果更好,可快速消除紅腫、疼痛等癥狀,有助于延長留置針留置時間,提高病人舒適度。分析其原因可知,硫酸鎂濕敷在治療中需不斷添加硫酸鎂溶液,無法保證濕敷區溫度的穩定,降低病人舒適度。而通脈散在調制過程中加入黃酒,具有辛散溫通、通經活絡之效,與藥物聯合使用可促進藥物代謝,降低對血管壁的刺激性,且無紡布具有無毒害、耐高溫、抗撕裂等優勢,在外敷時具有較高安全性、透氣性及柔軟性,可有效保持膏藥的濕度,從而提高藥物有效率[14-15]。
綜上所述,為防治甘露醇引發的靜脈炎,采用通脈散加味外敷可有效防治甘露醇引發的靜脈炎,緩解疼痛癥狀,延長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提高病人舒適度,且無明顯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