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香
東臺市人民醫院(南通大學附屬東臺醫院),江蘇224200
化療是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擴散,緩解臨床癥狀,但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會使病人出現不同程度惡心、嘔吐、癌因性疲乏等不良反應,導致其產生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降低治療依從性,影響化療效果[1-2]。癌因性疲乏在腫瘤病人中較為常見,包括沮喪、身體疲乏、缺乏信心等癥狀,病人無法通過休息或睡眠緩解疲乏感,部分病人受癥狀影響難以入睡,對疾病預后尤為不利[3]。既往臨床多采用生存時間等指標衡量疾病改善情況,常忽略病人主觀感受。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不斷發展,肺癌病人生存期間的癌因性疲乏、負性情緒等改善情況逐漸受到重視。情緒彈性是心理彈性的關鍵組成部分,注重個體面對負面情緒時是否保持積極心理,是否有快速恢復消極情緒的能力[4]。情緒彈性團體訓練通過團體交流、幫助的形式協助病人合理控制自我情緒,從而達到緩解癥狀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彈性團體訓練對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肺癌化療病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診斷標準[5];②確診后進行化療,化療后出現癌因疲乏癥狀;③預計生存期>6個月;④病人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癌細胞遠處轉移,病情惡化者;②有服用鎮靜藥、抗抑郁及焦慮藥物史者;③認知、交流功能障礙。觀察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31~75(52.31±4.56)歲;病理分型:小細胞癌20例,鱗癌15例,腺癌10例;癌癥分期:Ⅱ期16例,Ⅲ期24例,Ⅳ期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35~74(53.37±4.59)歲;病理分型:小細胞癌21例,鱗癌16例,腺癌8例;癌癥分期:Ⅱ期17例,Ⅲ期22例,Ⅳ期6例。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人均月收入、費用支付方式及腫瘤類型及臨床分期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即化療前向病人口頭講解化療方式、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合理安排飲食、運動,定期監測病人生命體征,加強口腔等護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情緒彈性團體訓練。選擇小組訓練形式,5~8例病人為1組,干預第1周、第2周、第5周、第6周于健康宣教室內進行,每次持續3.0 h,0.5 h講課,2.0 h練習,0.5 h交流;第3周、第4周、第7周、第8周利用電話或微信進行回訪,每次30 min,持續干預8周。
1.2.2.1 情緒認知
評估病人負面情緒及癌因性疲乏出現頻率、時長及嚴重程度,講解情緒彈性訓練相關內容及具體流程,并向其發放情緒自我管理宣傳手冊,指出病人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及應對方式。
1.2.2.2 情緒療法
向病人講解情緒對其行為產生的影響,并介紹正確宣泄情緒的方式。指導病人逐步摒棄不合理信念、錯誤想法,同時建立合理信念,并糾正病人自我困擾,減少其因化療不良反應而產生的應激心理與行為反應。
1.2.2.3 情緒調節
指導病人識別負面情緒,講解不良情緒宣泄方式,包括書寫日記、傾訴、聽音樂、做運動等。指導病人調整睡眠,每日睡前使用熱水泡腳,并將生姜研磨后放置口鼻處,配合進飲熱牛奶入睡。
1.2.2.4 放松練習
向病人講解放松訓練內容及流程,發放訓練手冊,保留2 h練習時間,持續練習至干預第8周。①肌肉放松:指導病人行漸進肌肉放松練習,順序依次為左側手臂、手、肩部肌肉,右側的手臂、手、肩部肌肉,頸部肌肉、眼睛、頭皮、嘴、胸部直至腳部,交替收縮與放松,收縮動作堅持10 s,放松動作堅持15 s,各部位重復練習3次。②呼吸放松:指導病人閉口放松,然后自然吸氣,再縮唇緩慢呼出氣體,同時提醒病人保持收腹,吸氣和呼氣時間比為1∶2,每次練習15 min,每日訓練3次。
1.3.1 癌因性疲乏
干預前、干預8周后使用癌因性疲乏自評量表(Piper Fatigue Scale,PFS)評估兩組病人癌因性疲乏情況,包括認知、感覺、行為、情感4個維度,共22個條目,各維度總分為10分,分數和疲乏程度呈負相關,該量表信度系數為0.895,效度系數為0.942[6]。
1.3.2 負性情緒
干預前、干預8周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兩組病人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每個量表總分100分,分數和焦慮、抑郁程度呈負相關。SAS量表與SDS量表信度系數分別為0.836,0.875,效度系數為0.945,0.971[7]。
1.3.3 睡眠質量
于干預前、干預8周后使用使用匹茲堡睡眠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價兩組病人睡眠情況,該量表由18個自評條目(7個因子,每個因子0~3分)、5個他評條目(不計分)組成,共21分,分數和睡眠質量呈負相關,該量表信度系數為0.874,效度系數為0.883[8]。

干預前兩組癌因性疲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觀察組認知疲乏、感覺疲乏、行為疲乏、情感疲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癌因性疲乏比較 單位:分
干預前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觀察組SAS評分[(35.39±5.62)分]、SDS評分[(37.32±5.57)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負性情緒比較 單位:分
干預前兩組睡眠質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觀察組睡眠質量評分[(6.84±1.45)分]低于對照組[(9.16±2.6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睡眠質量比較 單位:分
肺癌屬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低熱、胸悶、嗜睡等是其常見臨床癥狀,癥狀加重時可危及病人生命[9]?;熓侵委煼伟┎∪顺S弥委煼绞剑∪私浕熀笃渑R床癥狀可得到有效緩解,但在此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負性情緒易誘發睡眠障礙,影響病人內分泌功能及免疫系統,導致日間精神狀態差,延緩病人康復進程[10-11]。癌因性疲乏是化療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相關報道指出,癌癥化療病人中癌因性疲乏發生率可高達60%,且存在于化療全程,若癥狀無法獲得緩解,可對病人預后產生諸多負面影響[12-13]。情緒彈性團體訓練是一種減輕癌癥病人創傷應激障礙、增強心理彈性,可促使病人心理正向發展,為其提供良好活動場所,創造相互信任、幫助、支持的團體氛圍,使其合理釋放心理壓力[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癌因性疲乏、負性情緒、睡眠質量均優于對照組,提示情緒彈性團體訓練用于肺癌化療病人,利于病人控制自我情緒,降低癌因性疲乏感,改善睡眠質量。劉艷芬等[15]研究結果顯示,情緒彈性團體訓練可緩解癌因性疲乏程度,提升睡眠質量,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化療期間使用的藥物消滅癌癥細胞時,會對人體正常細胞產生破壞作用,不僅降低病人免疫力,還導致細胞黏膜損傷、癌因性疲乏等不良反應,進一步加重病人負面情緒,引發心理應激,影響化療預后[16-17]。情緒彈性從心理角度看待病人負性心理應激,對其進行情緒管理的同時,幫助其重建自信、認知等正向心理,使其重新審視自我,降低外界環境對個體的負面影響[18]。利用團體的形式增強醫患之間、病人之間的交流,可使成員之間相互幫助、鼓勵,將心中負面情緒充分宣泄,增強情緒管理效果。有研究表明,癌因性疲乏與睡眠質量存在密切關系,多數病人受感覺疲乏、行為疲乏等影響難以入睡,甚至誘發睡眠障礙[19-20]。團體訓練實施的放松訓練是一種心理、行為綜合訓練方式,不僅注重身體放松,還強調心理、認知方面放松。漸進性肌肉訓練是病人有意識的控制肌肉活動,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減輕心理應激,并提升肌肉活性功能,緩解疲乏癥狀,使病人睡眠時、非睡眠時的精神、軀體均可處于愉悅狀態。配合情緒療法,增強病人的困境忍耐力。此外,漸進肌肉訓練,配合呼吸放松,逐漸引導病人進入放松狀態,利于整合睡眠控制、刺激控制,使病人主動、積極地進行自我調節,降低應激水平,緩解軀體不適,進一步減輕疲乏程度,提升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情緒彈性團體訓練作為一種減輕壓力的方式,能夠促進肺癌化療病人積極調解負性情緒,緩解病人心理狀態,減輕疲乏程度,改善睡眠質量,對提升肺癌化療病人的護理質量有一定的創新作用及指導意義,為癌癥化療病人的護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干預時間較短,后期仍需進一步延長干預時間和加大樣本量,從宏觀角度開展肺癌化療病人多時間段的縱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