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蘇密,潘安樂,張金霞,劉家洪,楊志穎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 1.精神病早期干預科,2.婦產科,浙江 溫州 325000)
反復妊娠失敗主要包含反復自然流產以及反復胚胎移植失敗。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進步,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以及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等人工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婦女越來越多,反復妊娠失敗已成為臨床較為常見且亟待解決的研究熱點問題[1]。反復妊娠失敗的發病機制復雜,其可能與女性生殖系統結構、母親胚胎界面免疫功能紊亂、子宮內膜環境等因素有關[2-3],而近年來也有研究發現心理因素對于孕婦妊娠結局有顯著影響,如焦慮、抑郁情緒能明顯降低妊娠成功率、增加流產率等[4]。但對于影響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尚缺少足夠證據。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研究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焦慮、抑郁的因素,以期為臨床采取科學有效的心理干預提供一定依據。
選取2019年1月至12月于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婦產科門診就診的113例反復妊娠失敗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34.12歲,其中反復種植失敗患者51例,復發性流產患者62例。反復種植失敗指的是經歷至少2次取卵周期、3次或3次以上的移植周期,移植過程中有支配胎數在6個以上但仍未取得臨床妊娠;復發性流產指的是經歷2次及以上在20周前出現自發流產。納入標準:①月經周期規律,平均月經周期27~35d;②入組之前未接受任何精神類藥物治療及心理咨詢疏導干預;③夫妻雙方經外周血檢查顯示染色體核型正常,女方生殖系統解剖結構正常;④依從性好,問卷調查資料完整,后續妊娠分娩均在本院進行。排除標準:①女方有基礎內分泌紊亂、生殖解剖結構異常、凝血功能異常、出現急性生殖道內感染;②女方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精神病史、腦損傷或腦部疾病者,首次妊娠或之前已明確有焦慮癥、抑郁癥者;③入組前3個月接受過精神類藥物治療或者進行過相關心理咨詢、心理疏導等。所有研究對象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行。
調查表采用統一的引導語,要求所有研究對象在一定時間內獨立完成,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①一般情況調研資料:年齡、體重、身高,計算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妊娠失敗次數(包括生化妊娠)、結婚時間、戶籍、職業、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家人照顧、夫妻關系、醫護指導;②心理情況調查表(Zung于1971年編制):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AS):量表中有20個問題,調查患者的主觀感受,評分按照癥狀出現的頻率進行評估,分為4個級別(無或很少時間、少部分時間、絕大部分時間及全部時間),按照等級依次評分為1、2、3、4(注意逆向問題),將個體評分進行粗加分,以總分乘以1.25,進行四舍五入得到標準分,焦慮的臨界值為50分,≥50分為焦慮、<50分為無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與SAS評分相同,抑郁評定的分界值為53分,≥53分為抑郁、<53分為無抑郁;③隨訪:所有研究對象妊娠監測及分娩在我院進行,由專門人員記錄入組對象妊娠分娩結局。

113例患者中焦慮發生率55.75%(63/113),焦慮平均評分(47.51±9.92)分;抑郁發生率59.29%(67/113),抑郁平均評分(51.92±10.78)分。
年齡、妊娠失敗次數、家庭年收入、家人照顧、夫妻關系及醫護指導不同的患者SDS、SAS評分均存在統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1。
以反復妊娠失敗患者是否出現焦慮或抑郁為因變量(是為1,否為0),以表1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妊娠失敗次數、家庭年收入、夫妻關系及醫護指導是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焦慮的影響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別為1.992(1.204~5.006)、2.148(1.367~7.467)、0.675(0.367~0.851)、0.606(0.344~0.849)、0.634(0.462~0.907),均P<0.05,見表2。妊娠失敗次數、家庭年收入、家人照顧、夫妻關系及醫護指導是反復妊娠失敗患者抑郁的影響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別為2.241(1.545~6.886)、0.458(0.267~0.738)、0.677(0.416~0.884)、0.573(0.361~0.783)、0.544(0.409~0.866),均P<0.05,見表3。

表1 不同臨床特征因素SAS評分、SDS評分差異分)

表2 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焦慮的影響因素分析

表3 反復妊娠失敗患者抑郁的影響因素分析
隨訪113例患者的再次妊娠情況,結果顯示妊娠焦慮或抑郁組再次妊娠成功的比例降低,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焦慮、抑郁與再次妊娠結局的關系分析[n(%)]
反復妊娠失敗分為反復自然流產和反復胚胎移植失敗,其中反復自然流產在育齡期女性中的發生率為2%~4%,而反復胚胎移植失敗發生率達到了5%~10%[5]。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女性工作壓力不斷增加,且越來越多女性更愿意接受晚婚晚育,不孕癥及妊娠反復失敗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鑒于復發性流產與反復移植失敗在病因方面存在相當大部分的重疊,多數國外學者將二者合并進行研究[6]。本研究探索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以及焦慮、抑郁對患者再次妊娠的影響,從而為臨床有效心理干預提供一定的依據。
對于反復妊娠失敗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原因較為復雜且涉及多個方面。首先,母體方面的因素涉及到子宮內膜環境、血栓形成、生殖系統解剖結構、母胎界面的免疫功能異常等;此外,胚胎遺傳物質異常以及其他因素也是導致反復妊娠失敗的重要影響因素[7]。已有研究顯示,不孕癥患者負面情緒量表評分明顯高于正常孕婦[8],因其緊張、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又會導致后續胚胎移植以及妊娠分娩成功率下降[9]。另一方面,反復移植失敗患者生活質量受到明顯影響,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明顯增高[10-11],繼而形成惡性循環。本研究通過探討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以期為此類婦女提供更為科學的心理干預措施。
目前國內對于反復妊娠失敗的影響因素多集中于母親胚胎界面免疫功能異常、胚胎物質轉運障礙等的研究,而對心理因素所致妊娠的影響關注度尚且不足。有相關文獻報道輔助生殖助孕失敗次數、焦慮及抑郁情緒都是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因素[12],但國內對于哪些因素是導致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尚缺少更多的臨床依據。本研究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妊娠失敗次數、家庭年收入、夫妻關系及醫護指導是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焦慮的影響因素。筆者認為,多次妊娠失敗容易導致婦女喪失信心,如果夫妻關系比較緊張且沒有接受較為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預則易導致患者心理失衡;另外,部分女性因多年未孕選擇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增加家庭支出成本,也是導致焦慮情緒的重要原因。有研究顯示,在復發性流產患者中焦慮、抑郁的發生與妊娠失敗次數、家庭年收入等有著明顯的關系[13],可見多次妊娠失敗及家庭經濟壓力對患者情緒的影響。本研究也發現,妊娠失敗次數、家庭年收入、家人照顧、夫妻關系及醫護指導是反復妊娠失敗患者抑郁的獨立影響因素,其原因與上述情況基本類似。
另外,焦慮、抑郁情緒對于反復妊娠失敗患者妊娠結局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少。有研究顯示,專業的全程心理干預能夠明顯降低焦慮抑郁情緒的發生率以及流產發生率,增加妊娠分娩成功率[14];在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中SAS評分、SDS評分與妊娠率呈明顯負相關[15]。焦慮、抑郁情緒影響妊娠婦女機體循環、泌尿及神經內分泌等系統變化,進而導致相應的生理變化,情緒波動異常明顯,影響婦女妊娠結局。但本研究隨訪113例患者尚未發現未焦慮或抑郁組再次妊娠結局的明顯改善,提示可能與樣本量過小有關。雖然當下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復妊娠失敗與母親胚胎界面免疫功能、胚胎物質轉運等因素關系,但仍不能疏忽心理因素對于反復妊娠失敗患者再次妊娠的影響,建議臨床對于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給予一定心理干預,這對于患者再次妊娠成功有一定輔助作用。
綜上,反復妊娠失敗患者中焦慮、抑郁現象明顯,其與妊娠失敗次數、家庭年收入、夫妻關系、醫護指導存在相關性。但需要提出的是,本研究入選的樣本量較小,另外未進一步深入分析心理干預對反復妊娠失敗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以及心理干預后患者妊娠結局情況。后續可以進一步加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同時分析心理干預對反復妊娠失敗患者再次妊娠結局的影響,以期為臨床進一步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