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玲,馬玨欣
(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驗科,北京 10007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由于冠狀動脈閉塞而引起的持久且嚴重的心肌缺血,導致其中部分心肌急性壞死[1]。AMI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急危重癥疾病之一,以心前區持續性疼痛及放射痛為常見臨床表現,具有較高的死亡率[2-3],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其預后和治療與就診時間密切相關[4]。有研究表明,AMI發病前20 min內冠狀動脈開始閉塞,閉塞開始后3 h壞死面積可擴展至肌層的2/3,4~6 h后可引起透壁性壞死。如在發病起始,閉塞30 min內灌注可挽救半數以上缺血區域,如閉塞后3 h灌注,僅可挽救20%左右區域。6 h 后灌注幾乎不能挽救任何區域[5]。由此可見,AMI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心肌損傷的重要標志物之一,也是目前廣泛應用臨床輔助診斷AMI 的重要指標之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因條件所限,目前大多只能開展心肌酶、心肌損傷標志物、心電圖的檢測,由于各項指標在疾病的早期診斷中均具有一定不足之處[2,6]。為更準確的在早期診斷AMI,本研究探討血清CK-MB質量和活性聯合檢測在AMI早期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1 月至2020 年7 月在本中心就診的119 例以胸痛、胸悶為首發癥狀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心電圖、血液特異性酶學檢查,符合下列標準之一[1]:①發生病理性Q 波時常伴有典型的ST-T 段上抬及T 波改變;②ST 段和T 波改變時常伴有特異酶值增高;③典型病史伴有特異性酶值增高,其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符合AMI 的診斷標準。經轉診三級醫院確診為AMI,治療轉歸后回本中心就診的68例患者為AMI組,其中男36例,女32 例;年齡55~80,平均年齡(71.3±2.9)歲。其他51 例確診為胸痛、胸悶患者為胸痛胸悶對照組,其中男25 例,女26例;年齡54~79 歲,平均年齡(69.3±3.2)歲。另選取同期來本中心接受健康體檢者50名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26 例;年齡53~82,平均年齡(70.1±2.3)歲。健康對照組排除肝、腎功能異常、心律失常、患有嚴重感染及腫瘤等病癥者。3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試劑 用于檢測CK-MB質量和活性的儀器為日立008As(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校準品、質控品均采用北京九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用于檢測肌鈣蛋白I(cTnI)的儀器為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FS-101 型免疫熒光檢測儀,試劑、校準品、質控品均為萬孚配套產品。
1.3 方法 AMI 組和胸痛胸悶對照組入院就診后,健康對照組在體檢當天均進行心電圖檢查,同時,抽取靜脈血5 mL置于促凝管中,30 min 內以3 000 r/min 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法測定CK-MB活性,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CK-MB質量;同時,抽取2 mL靜脈血放入EDTA-K2抗凝管中,采用POCT法快速檢測cTnI,方法為免疫層析法。cTnI 參考范圍為<0.3 ng/mL,CK-MB質量參考范圍為≤5 ng/mL,CK-MB活性參考范圍為<25 U/L。所有檢測均嚴格按照儀器和試劑的說明書合理進行。
1.4 觀察指標 通過靈敏度、特異度、誤診率、漏診率、準確率評價血清CK-MB質量和活性。以肌鈣蛋白>0.3 ng/mL和心電圖病理性改變為診斷AMI標準。聯合檢測時,陽性判斷:CK-MB 活性和質量任一指標為陽性即判斷為陽性。根據公式:A=真陽性例數;B=假陰性例數;C=假陽性例數;D=真陰性例數。靈敏度(%)=A/(A+B)×100%,特異度(%)=D/(C+D)×100%,陽性預測值(%)=A/(A+C)×100%,陰性預測值(%)=D/(B+D)×100%,誤診率(%)=B/(B+D)×100%,漏診率(%)=C/(A+C)×100%,準確率(%)=(A+D)/(A+B+C+D)×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 組發病后不同時間段CK-MB 活性和質量檢測結果比較 發病初期0~2 h內來院就診的AMI組患者CK-MB活性檢測值和胸痛胸悶對照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CK-MB質量檢測值和胸痛胸悶對照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病后4、6、8、10 h各時間段內來院就診的AMI組患者CK-MB的質量及活性值均明顯高于胸痛胸悶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CK-MB 活性和質量檢測值與上一時間段的檢測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MI組cTnI各就診時段檢測值與胸痛胸悶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血清CK-MB活性和質量及cTnI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CK-MB activity and quality and cTnI among three groups()

表1 3組血清CK-MB活性和質量及cTnI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CK-MB activity and quality and cTnI among three groups()
注:與胸痛胸悶對照組比較;aP<0.05;與健康對照組比較,bP<0.05;AMI組各就診時間與上一時間段比較,cP<0.05;時間為患者來院就診時自述出現胸痛、胸悶首發癥狀的時間
cTnI(ng/mL)0.68±0.16ab 1.89±0.55abc 12.66±2.72abc 25.89±4.12abc 50.42±3.21abc 0.21±0.08 0.08±0.02a組別AMI組(n=68)時間(h)0~2 4 6 8 10例數28 30 5 3 3胸痛胸悶對照組(n=51)健康對照組(n=50)CK-MB質量(ng/mL)3.9±1.6ab 5.6±2.5abc 16.1±5.9abc 28.9±8.0abc 40.8±10.7abc 1.93±1.52 0.99±0.66a CK-MB活性(U/L)16.9±6.3 24.2±5.9abc 30.8±10.5abc 93.8±18.9abc 121.3±6.1abc 16.51±6.01 15.97±3.7a
2.2 AMI患者診斷結果 AMI患者具體診斷結果,見表2。
2.3 AMI患者診斷效果比較 CK-MB質量與活性靈敏度、準確率、特異度、漏診率、誤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測與CK-MB 質量和活性靈敏度、準確率、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AMI患者診斷結果Table 2 Diagnostic results of AMI patients

表3 AMI患者診斷效果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effects of AMI patients(%)
AMI 一旦發生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及致死率高的特點,如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臨床預后較差[2,7]。
肌酸激酶(CK)為臨床應用較早的臨床檢測項目,根據CK的亞單位組成,其可分為CK-MM、人腦型肌酸激酶(CK-BB)和CK-MB 3 類,其中CK-MM主要分布于肌肉細胞內,CK-BB主要分布于腦細胞內,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細胞內,屬于特異性心肌酶學指標,是心肌損傷時最先升高,升高幅度最大的心肌酶[8-9]。CK-MB主要包括MB1與MB2,CK-MB在心肌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多為MB2。若心肌細胞受損,將釋放大量MB2,在短時間內使血清中的CK-MB水平迅速上升,發病24 h上升至峰值,發病72 h后其水平逐漸下降,并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因此,臨床將CK-MB作為心肌酶譜的主要檢測項目之一。CK-MB曾被認為是臨床診斷心肌損傷的金標準,是心肌酶譜5項指標中特異度最高的指標,即使肌鈣蛋白等新的心肌損傷標志物不斷發展,CK-MB在心肌損傷診治中仍具有重要意義[10]。
目前臨床常用的2種檢測方法為CK-MB活性和CK-MB質量檢測。本研究將CK-MB質量及活性檢測作為觀察指標,分別對不同發病時間段來本中心就診的患者進行CK-MB 質量和活性的檢測,對CK-MB 質量及活性及聯合檢測在AMI 診斷中的診斷效果進行比較,以便更為全面的評價CK-MB質量及活性檢測聯合檢測在AMI早期的診斷價值,進一步提高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AMI患者的早期診斷。
本研究顯示,發病初期0~2 h內,AMI組患者CK-MB活性檢測結果與胸痛胸悶對照組和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CK-MB質量與胸痛胸悶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CK-MB 質量檢測,其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高于活性而誤診率、漏診率均低于活性檢測,本研究結果表明,在疾病早期0~2 h內,質量檢測就已可提示臨床AMI的發生。
隨著疾病進展,本研究還證實在發病后4、6、8、10 h無論是CK-MB 的質量還是活性均明顯高于胸痛胸悶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MI組CK-MB活性和質量與上一時段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論是質量還是活性,到10 h時均明顯升高,但二者升高的程度不同,質量平均值升高10.46倍,活性平均值升高7.18倍,質量升高明顯高于活性。大量研究也證實,CK-MB 活性測定,因其常可受到包括免疫球蛋白結合及異常表達的CK-BB等因素影響,且僅在心肌細胞嚴重受損時,其才可見顯著升高,對于心肌損傷病情的評估同樣存在一定局限性[11-14]。臨床誤診率及漏診率高,因此,對于AMI 的早期診斷及病情評估均造成一定影響[15]。臨床研究顯示,CK-MB質量測定可避免多種因素干擾,其結果更具準確性,且對于心肌的微小損傷同樣具有顯著特異性[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檢測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率明顯高于CK-MB 質量和活性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聯合檢測的誤診率、漏診率明顯低于CK-MB質量和活性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聯合檢測CK-MB 質量和活性,可提高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降低誤診率、漏診率,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尤其是基層醫院,不具備良好的免疫檢測設備,可根據臨床表現、心電圖病理性改變及CK-MB質量和活性兩者聯合檢測結果,為臨床醫生及時診斷和治療,改善預后,降低急性期的死亡率。
綜上所述,CK-MB活性和質量聯合檢測可明顯提高檢測結果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降低誤診和漏診率,在急性心梗早期有較高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