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梅
(鳳城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科,遼寧 丹東 118100)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革新,醫療的服務理念及模式逐漸改變,孕產婦及家屬對圍生期的質量需求也逐漸提升。常規檢查已無法滿足需求,因此,規范門診孕婦孕期保健尤為重要。孕期系統健康教育不僅能優化妊娠結局,還能保證母嬰生命健康[1]。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7 年6 月至2018年11月在鳳城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科門診接受產檢并于本服務中心分娩的106 例孕產婦為研究對象,基于臨床實踐,展開隨機對照研究,以期明確孕期系統健康教育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6 月至2018 年11 月在鳳城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科門診接受產檢并于本服務中心分娩的106例孕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3 例。對照組年齡21~37 歲,平均(28.11±3.95)歲;孕周5~11 周,平均(8.03±1.47)周;BMI 18.61~27.34 kg/m2,平均(22.59±3.71)kg/m2。研究組年齡20~38歲,平均(28.32±3.87)歲;孕周5~12周,平均(8.09±1.51)周;BMI 18.59~27.45 kg/m2,平均(22.43±3.82)kg/m2。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單胎、初產婦;產檢、分娩相關資料完整;了解本研究內容,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或依從性差者;就診時伴有妊娠并發癥者,如妊高癥、妊娠糖尿病等。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產前檢查及孕期常規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根據每次產檢項目、產檢結果對產婦進行講解,并根據胎兒及孕婦各項生命體征監測情況指導孕婦規范飲食、合理運動。每次產檢后告知孕婦下次產檢時間、檢查項目。孕28~34 周檢查孕婦骨盆、形態、胎兒大小等指標,告知其是否可自然分娩,并讓其自由選擇分娩方式。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孕期系統健康教育。①基礎知識教育:對于孕期的常規注意事項進行溝通教育。避免體力透支、精神創傷、藥物濫用、吸煙飲酒、感染、性生活并注重營養強化等。通過播放視頻、圖片等方式加深認識,提升防范意識。為每位門診孕婦安排1 名保健醫師,每周通過微信、電話等與門診孕婦聯系,了解孕期營養保健情況,并針對性提供指導,不定時向門診孕婦推送保健知識。②臨床實踐教育:組織門診孕婦到產科病房進行參觀,了解生產實際情況,明確待產期間注意事項,讓門診孕婦針對參觀情況積極提問,耐心的解答門診孕婦及家屬的相關問題。③定期舉辦健康知識講座,邀請婦產科專家進行知識講座,講解內容需圍繞孕期保健、產后保健知識,增加門診待產孕婦對保健、健康知識的了解。④基于交流平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門診孕婦微信群,為其提供交流平臺,并每個月組織1 次門診孕婦活動,豐富孕婦生活,通過交流平臺了解孕婦的心理狀況,予以一對一心理健康教育。⑤科學喂養健康教育:告知孕產婦母乳喂養是最佳喂養方式,并詳細講解母乳喂養對孕產婦、胎兒的積極影響,提升母乳喂養率。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孕期健康知識評分、疼痛評分、總產程及分娩結局。①孕期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分別于門診孕婦第1次門診產檢時、分娩后第3天,采用《孕期健康知識調查表》[2],評價產婦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包括孕期飲食管理、孕期保健、自然分娩及剖宮產相關知識、科學喂養等內容,共20 條目,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掌握情況越好。護理前后使用評分系統相同,相關題目沒有交叉。為避免系統誤差,在調查前對調查隊伍進行專業化培訓提升評價科學性和準確性,并在調查后安排2名人員反復核對3次數據后雙份錄入電腦中。②疼痛評分:比較兩組門診孕婦分娩時的疼痛情況,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共0~10 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3]。總產程:從開始出現規律宮縮至胎兒胎盤娩出為止的間隔時間。③分娩結局:包括產后出血、巨大胎兒、出生低體質量兒等不良妊娠結局及母乳喂養。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孕期健康知識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孕期健康知識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研究組孕期健康知識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期健康知識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孕期健康知識評分比較(,分)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53 53 t值12.739 25.116 P值0.001 0.001孕期健康知識評分護理前61.33±5.97 61.41±5.84 0.094 0.926護理后78.98±8.13 92.94±7.03 9.456 0.001
2.2 兩組疼痛評分、總產程比較 研究組分娩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總產程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評分、總產程比較()

表2 兩組疼痛評分、總產程比較()
總產程(h)13.56±2.76 9.52±1.42 9.476 0.001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53 53疼痛評分(分)8.11±1.22 5.44±0.34 15.348 0.001
2.3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 研究組母乳喂養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巨大胎兒、出生低體質量兒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n(%)]
門診孕婦認知水平直接決定其孕期保健行為,錯誤認識可能導致負性情緒、孕期營養保健觀點錯誤、剖宮產認識誤區等,誘發不良妊娠結局[4]。在孕期為門診孕婦提供系統健康教育服務,可直接提升其認知水平,規范孕期保健,優化妊娠結局。孕期系統健康教育,是針對孕期常見病、飲食保健、分娩方式選擇、喂養方式方法等內容展開的系統化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使門診孕婦正確認識孕期相關疾病、不良妊娠結局,掌握科學的防治方法,形成正確的營養保健觀點,合理選擇分娩及喂養方式[5]。在婦產科門診護理中應用孕期系統健康教育對于優化分娩結局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婦產科門診護理內容較少,應明確規定產檢時間、產檢內容,以此為依據針對性進行健康教育。但涉及內容較少,無專業的保健醫生為其提供指導。因此,門診孕婦多會以孕期保健的相關書籍為參考,或借鑒其他分娩者的相關經驗進行孕期保健,但不能保證專業性[6]。在分娩方式及喂養方式選擇上,一些門診孕婦存在認識誤區,認為自然分娩疼痛劇烈、母乳喂養會使乳房變形,因此,選擇剖宮產,拒絕母乳喂養。與此同時,一些門診孕婦受孕期敏感性、多種外界因素影響產生負面情緒[7],影響分娩結局。本研究對照組門診孕婦護理后孕期健康知識評分偏低,分娩時疼痛劇烈,產程長,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高,母乳喂養率較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基礎知識教育、臨床實踐教育、定期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幫助門診孕婦形成正確認識的同時,可自覺規范自身行為,加強預防。基于門診孕婦的實際生理狀況予以營養保健指導,并提供保健醫師指導,除產檢時的指導外,每周均會為門診孕婦提供針對性的指導,當門診孕婦有任何疑問時也可通過電話、微信等咨詢保健醫師,得到專業性的指導,避免了非專業性指導的誤導,可保證孕產期保健的科學性和規范性[8]。此外,針對現階段門診孕婦受到誤導較多的生活方式、分娩方式、喂養方式問題進行專門性健康教育,有助于幫助其形成正確認識,提升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養率[9]。在系統健康教育作用下,婦產科門診孕產婦可掌握孕期飲食管理、孕期保健、自然分娩及剖宮產相關知識、科學喂養等內容,整體評分較高,能以規范方式自我管理,保證孕期健康。此外,系統健康教育也關注門診孕婦的心理問題,注重基于交流平臺分析每名門診孕婦的心理特征,予以針對性心理干預,以優化其心理狀況[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孕期健康知識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在系統健康教育指導下,婦產科門診孕產婦能正確應對各種問題,飲食健康、生活規律,能極大降低巨大兒、出生低體質量兒發生率,且在分娩過程中心理及生理狀況均能保持良好狀態,分娩耐受能力及疼痛耐受能力均較強[11-12]。研究組產后出血、巨大兒、出生低體質量兒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經系統健康教育,產婦能認識到產后盡快母乳喂養對母嬰均有益,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婦產科門診予以孕期系統健康教育,能促進門診孕婦知曉并掌握孕期健康知識,減輕分娩疼痛、縮短總產程時間,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提高母乳喂養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