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良
(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超聲科,海南 海口 570102)
隆突性皮膚肉瘤(dermatofibrosacoma protuberrans,DFSP)是一種罕見的皮膚惡性腫瘤,起源于真皮,可累及皮下軟組織及肌層。主要發生于軀干及四肢近端,臨床具有局部浸潤性生長、手術切除后易復發等特點。超聲檢查對DFSP的定位、定性及與周圍組織的侵犯情況非常重要。本研究分析3例經病理證實的DFSP超聲表現特點,并結合相關文獻復習,探討其聲像圖特點,提高診斷準確率,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在本院經手術病理證實DFSP 患者3 例為研究對象,術前均經超聲檢查。其中男1例,女2例。
1.2 方法 使用Logiq E9 超聲診斷儀,6~15 MHz 線陣探頭。通過縱、橫、斜多切面觀察病灶,評估病灶的大小、邊界、形態、內部及后方回聲,彩色多普勒檢測血流(對血流信號按Adler半定量法分為0、Ⅰ、Ⅱ、Ⅲ級。)
2.1 一般情況 3 例病灶均位于左下腹壁,單發,質地偏硬,并隆起于體表,且外觀呈紫紅色。均無轉移病灶,病程3~35年。
2.2 超聲表現 3 例病灶均位于皮膚呈及皮下;最大徑為7.0 cm,最小徑為2.5 cm;2 例邊界清晰、形態規則,1 例邊界欠清、形態不規則;病灶內部回聲均不均勻,2例后方回聲無改變,1例后方回聲增強;2例血供Ⅲ級,1例血供Ⅱ級。(見表1、圖1~3)。
2.3 病理表現 3 例病灶均位于真皮及皮下組織,腫瘤由梭形細胞構成,核呈卵圓形-短梭形,呈席紋狀或流水樣排列,可見核分裂像。免疫組化結果均顯示CD34(+),Vimentin(+)。

表1 超聲檢查結果
DFSP是一種罕見的惡性間質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20~50 歲常見,而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1]。Gloster[2]研究表明,DFSP 最常見于軀干(50%~60%),四肢(25%)和頭頸部區域(10%~15%),盡管DFSP 有一定的局部浸潤性生長的能力,但較少發生轉移,表現為惰性行為[3]。而當發生轉移時,常累計肺臟和淋巴結[4]。DFSP 可出現在健康皮膚,部分患者發生于創傷皮膚[5],此外,該病還可能與燒傷[6]、放射性皮炎[7]及疫苗接種[8]等因素相關。
臨床大多數DFSP 表現為小結節性病變或硬結斑塊,皮膚變色,在數月至數十年的不定時期內會隨著多個結節逐漸擴大,由此衍生出其名稱隆突。而DFSP 在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之前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緩慢發展[9]。
本研究病例均發生于左下腹壁,并均發生于皮膚及皮下層,事實上絕大多數病灶發生于此解剖層,這與DFSP起源于真皮層,并向皮下延伸有關,但也有病灶與皮膚不相關[10]。雖然DFSP 具有一定的浸潤性,但其邊界大多清晰。病灶形態通常規則,由于病程較長,本研究病例中病灶最大徑可達7.0 cmm,且長短徑之比均≥2,表明DFSP 多呈水平方向生長。本研究病例的內部回聲均不均勻,呈高低回聲相間;2 例以低回聲占優勢,表現為在低回聲內見點狀或短線狀高回聲散在分布;1 例呈高低回聲,表現為在低回聲內見裂隙及片狀高回聲雜亂分布,此征象與Bandera1 等[11]的報道水母樣觸手狀突起類似。

圖1 DFSP患者1的外觀、超聲和病理圖注:男,35歲,發現左下腹腫物2年。A:病灶外觀呈紫紅色;B:內回聲不均,呈低回聲背景下,見散在點狀高回聲;C:病灶內部及周邊均見豐富血流,Ⅲ級;D:病理,左下腹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HE×100

圖2 DFSP患者2的外觀、超聲和病理圖注:女,53 歲,發現左下腹腫物6 年。A:病灶外觀呈紫紅色;B:內回聲不均,呈低回聲背景下,見散在短狀高回聲密集分布;C:病灶周邊見豐富血流,內部少許血流信號,Ⅱ級;D:病理,左下腹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HE×400
Shin 等[12]研究表明DFSP 是由腫瘤細胞和纖維組織組成,腫瘤細胞表現為低回聲,纖維組織則為高回聲。本組病灶的后方回聲表現為增強或無明顯改變,這取決于腫瘤內部纖維組織的含量,纖維組織含量越少,后方回聲越增強;反之,后方回聲越無明顯改變,但均無后方回聲衰減。彩色多普勒顯示本組病灶均為豐富血流信號(Ⅱ或Ⅲ級),吳共發等[13]報道,病理顯示血流信號越豐富的腫瘤內小血管越豐富。由此可見,DFSP 的特征性二維超聲與其病理密切相關,由于本研究病例樣本量較小,該結果還有待進一步大樣本研究證實。

圖3 DFSP患者3外觀、超聲和病理圖注:女,55歲,發現左下腹腫物35年。A:病灶外觀呈紫紅色;B:內回聲不均,呈低回聲背景下,見散在片狀及裂隙狀高回聲相間分布;C:病灶內部及周邊均見豐富血流,Ⅲ級;D:病理,左下腹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HE×200
超聲檢查中,DFSP 需與脂肪瘤、鈣化上皮瘤、表皮樣囊腫等進行鑒別診斷。脂肪瘤為最常見的軟組織腫瘤,常見于皮下脂肪層,典型病灶通常表現為輪廓清晰的橢圓形包塊,內見細線狀條紋平行排列,一般無血流信號。鈣化上皮瘤又稱毛母質瘤,好發于頭頸部,典型者病灶內部呈低回聲,邊界清,可見鈣化島或寬大弧形鈣化,多數病灶內可見較豐富血流。表皮樣囊腫又叫角質囊腫,囊壁由角化上皮組成囊內為層狀角化物,典型者內部回聲不均,內呈“洋蔥皮”樣改變或見散在無-低回聲裂隙,通常內部無血流信號。
DFSP 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雖然其術后復發率較高,可達43.5%[14],特別是手術切除不徹底時會更高,但,其完全切除后的預后極好[5-15]。Criscione 等[16]報道,DSFP 很少導致人體死亡。
綜上所述,DFSP 的二維超聲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現,加之彩色多普勒顯示病灶豐富的血流信號,有助于與其他軟組織腫瘤的鑒別。此外,病灶通常隆突于體表,外觀呈紫紅,位于皮下脂肪層,與皮膚關系密切,呈橢圓形,也可為診斷提供可靠信息,但最終的確診結果還需依據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