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棟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漳州市中醫院骨傷科,福建 漳州 363000)
小兒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因此,其骨折與成人骨折具有明顯不同,包括機械強度、構成部分等。相較于成人而言,小兒的骨骼更軟、更具彈性,因此,發生骨折后,臨床給予的治療方式也有所區別[1]。同時,由于小兒骨骼的塑形能力較強,治療大多無需進行手術[2],體位復位后使用相應工具進行外固定,便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目前,臨床治療小兒骨折以復位、固定、功能鍛煉為基本原則,其中,復位包括手術與非手術復位[3-4],固定包括外固定與內固定,不同的治療方式對小兒骨折具有不同的治療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兒骨折應用小夾板外固定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骨折患兒71 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經過X 線、CT 等檢查,診斷為閉合性骨折,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拋硬幣法分為觀察組(n=36)和對照組(n=35)。觀察組男25例,女11例;年齡3~9 歲,平均(6.74±1.18)歲;病程1~6 h,平均(4.52±0.76)h;脛骨骨折15 例,股骨干股骨折8 例,肱骨踝骨折13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2 例;年齡4~9 歲,平均(5.96±1.08)歲;病程0.5~7 h,平均(4.49±0.67)h;脛骨骨折16例,股骨干骨折9例,肱骨骨折10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法 對照組實行骨折常規手術治療,方法如下:使用X線檢查患兒骨折部位,以明確骨折具體部位及移位方向;行手術閉合或切開治療;采用相應方式進行骨折復位,并根據患兒基本情況選擇尺寸合適的鋼板或彈性髓內釘進行內固定;操作完成后,逐層縫合切口;手術完成后,給予患兒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2.2 小夾板外固定方法 觀察組實行骨折部位小夾板外固定,方法如下:對骨折部位進行牽引,包括尺橈骨雙骨折、科雷氏骨折等,依靠雙手穩定骨折部位:根據骨折部位選擇合適的小夾板,若患兒屬于脛骨骨折,則在進行牽引后,小夾板數量選擇5 塊進行外固定;若患兒是尺橈骨骨折,則應注意是否存在上下尺橈關節脫位,小夾板使用4 塊進行外固定;若患兒是肱骨外科頸骨折,則進行過頂復位后,使用超肩的夾板進行固定,并使用相應墊板墊于骨折部位,并懸吊于胸前;若是股骨干骨折,則進行牽引復位骨折部位,并持續進行牽引治療、結合4塊小夾板外固定;若肱骨干骨折,復位后采用4塊小夾板進行固定。
1.3 觀察指標 ①評估兩組治療情況。記錄并比較兩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②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兒疼痛情況進行評估,0~10 分,0 分表示無痛;得分0~3分,表示有輕微疼痛,可以忍受;得分4~6分,疼痛且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得分7~10分,表示疼痛強烈且無法忍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d)Table 1 Comparison of length of length of fracture heal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表1 兩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d)Table 1 Comparison of length of length of fracture heal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骨折愈合時間26.42±5.52 41.15±6.34 9.597 0.000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6 35住院時間6.62±3.17 15.31±4.58 8.545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6 35治療1個月2.24±0.87 5.16±2.05 7.851 0.000治療前9.36±3.15 9.27±3.21 0.119 0.453
骨折是指人體骨結構斷裂,包括連續性及部分性,導致骨折的原因有直接外界暴力、間接外界暴力、相應疾病等。骨折后患者會產生強烈疼痛感,且其四肢功能受損,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及時進行復位治療。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骨愈合能力、骨塑形能力更強,恢復時間更快,因此,小兒發生骨折后,臨床治療方式與成人骨折有所區別。采用相應方式對小兒骨折部位進行復位,使其斷骨恢復原位,對于患兒骨自動愈合、塑形、痊愈、成長等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治療小兒骨折有手術與非手術兩種方式。在行手術前,要根據患兒的基本情況,如身高、體質量等,使用相應劑量麻藥進行麻醉,以便手術順利進行,但由于患兒各項身體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器官等均比較稚嫩,因此,對麻藥的耐受力有限,給予麻藥后易使其產生呼吸不暢等不良反應,增加手術風險事件發生率。同時,行手術骨折復位,可能需要在小兒骨折部位做切口以充分暴露骨折部位,該操作方式會對患兒相應軟組織等造成損傷,且術中出血會降低其身體免疫力,延長骨折復原時間,從而增加住院時間,其骨折痊愈時間也會相應延長。同時,手術會對小兒機體造成損傷,其骨折痊愈后,身體會留下手術瘢痕,不利于預后,影響小兒生長發育[5-6]。非手術治療方式中以小夾板外固定最為常見,是指使用相應方式為在不開放骨折端的前提下,對小兒骨折進行復位,并根據患兒具體情況,使用相應尺寸的小夾板予以外部固定,結合小兒自身骨骼特性,使骨折部位自行修復。該治療方式對小兒機體造成的損傷較小,在不出血的狀態下,小兒骨折愈合時間更短,且有效縮短患兒疼痛時間,加快康復進程[7-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說明與手術治療比較,采用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無需切開,無出血情況,創傷更小,住院時間更短且骨折愈合時間更短;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VAS評分明顯降低,且低于對照組,說明在骨折快速恢復的前提下,由于骨折導致的劇烈疼痛消失更快,進一步促使骨折痊愈,有利于達到治療及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小兒骨折應用小夾板外固定的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降低患兒疼痛程度,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