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波,林宏,吳海燕,張寶香
(1.北京市肛腸醫院(北京市二龍路醫院)檢驗科,北京 100120;2.北京新世紀醫療集團檢驗科,北京 100020)
貧血(anemia)是一種常見、多發的血液系統疾病或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并發癥,以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困倦、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等反應為主要表現[1]。多種因素均可能導致貧血的發生,如造血干、祖細胞異常、造血微環境異常、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礙等[2]。臨床對可疑貧血患者應盡早進行相關指標的檢測,對病因進行分析并及時確定治療方案,以降低并發癥或死亡率為目的。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貧血患者100 例及同期健康體檢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EPO、SF、VB12、FA 4 項聯合檢測,分析4 項聯合檢測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貧血患者100 例為觀察組,同期來院健康體檢者100 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男42 例,女58 例;年齡15~72 歲,平均(47.85±4.26)歲;貧血類型:小細胞性貧血60例,大細胞性貧血40 例。對照組男45 例,女55 例;年齡16~73 歲,平均(47.90±4.31)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觀察組臨床癥狀及體征符合貧血的臨床診斷標準;兩組無特殊性飲食禁忌;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缺血性心臟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者;原發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病史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近期或遠期感染者;近半年內使用過VB12治療者。
1.2 方法 兩組空腹狀態至少8 h,取靜脈血4 mL于促凝管中,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清保存于-20 ℃的冰箱中,1 周內完成檢測。使用unicel DxI 800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美國貝克曼公司)和配套試劑進行測定,嚴格按照儀器和試劑說明書及室內質量控制在控的情況下進行4 項指標的測定。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EPO、SF、VB12、FA水平并計算聯合檢測對貧血的檢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檢測結果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貧血患者的EPO檢測水平更高,而SF、VB12、FA檢測值水平更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檢測結果比較()

表1 兩組檢測結果比較()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100 100 EPO(mIU/mL)10.38±3.17 67.22±10.28 52.839 0.001 SF(ng/mL)150.87±18.20 66.07±14.25 36.386 0.001 VB12(pmol/mL)423.68±163.35 257.84±113.75 8.331 0.001 FA(nmol/mL)18.26±3.71 7.41±1.58 26.907 0.001
2.2 檢出率 通過對觀察組進行4 項聯合檢查,檢出貧血患者98例,檢出率為98.00%。
貧血的臨床表現同病因、發生貧血的速度、血液攜氧能力及血容量的下降、系統的代償和耐受能力存在密切關系[3-4],還會影響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臨床一般采用血常規、骨髓、貧血發病機制檢查并結合患者病史和體格檢查結果進行診斷,對貧血具有較好的診斷效果。但因血常規診斷的靈敏性較低且病因不確切;骨髓檢查的創傷性較大,一般患者很難接受;對其貧血機制的檢查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準確的結果,同時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所以臨床需要一種靈敏度高、快速、簡便、創傷性小、經濟的貧血檢測方法。
EPO 是一種主要由腎臟近曲小管附近的細胞合成和分泌的糖蛋白[5],能促進紅細胞生成,是調節紅細胞生成和成熟的重要細胞因子,具有阻止紅系祖細胞凋亡的功能。由于腎臟是缺血、缺氧敏感器官[6-7],EPO 的產生是由可得到的氧的變化調節的。生理情況下,體內EPO 水平維持恒定;當機體處于缺氧或貧血狀態時或其他導致腎臟氧供減少時,在腎功能正常的貧血狀態促紅細胞生成素的供給量會根據身體組織的需要進行調整,Hb 濃度與EPO 水平呈負相關,即貧血越重,EPO水平越高[8]。所以此時進行檢測,可以用來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貧血。
鐵蛋白(SF)是一種由24個非共價連接的亞卟鐵蛋白和鐵分子所組成的大型球蛋白。在網狀內皮系統中廣泛分布[9-10],能儲存鐵元素,是機體內鐵儲存的主要載體,是正常人血清中的組成要素。鐵蛋白的含量與機體內鐵的含量呈正相關,可用來預測鐵儲存,反映體內鐵總量。鐵蛋白作為鐵監測的敏感指標在臨床廣泛應用,然而在炎癥及腫瘤等免疫疾病時,其作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會因炎癥而升高甚至達正常水平,也會出現增高或降低等波動現象,從而影響缺鐵判斷的敏感性,存在明顯的缺陷[11],影響其在臨床作為鐵監測指標的應用。
葉酸(FA)是一種水溶性B 族維生素,可參與合成機體RNA、DNA,加快骨髓幼稚細胞成熟,是機體正常細胞生長所必需的維生素。許多食物中均含有葉酸,當人體內缺乏FA,會對DNA 損傷的修復造成影響,抑制細胞生長[12],阻礙紅細胞的成熟,導致惡性貧血的發生。葉酸水平反映近期葉酸攝入量,也可反映葉酸的長期儲存狀況。而VB12是一種重要輔酶,參與機體DNA合成及人體蛋白質、脂類、糖類等物質代謝過程,VB12可提高葉酸的利用程度,是葉酸代謝、甲基轉換過程中的重要指標[13],促進體內細胞的產生與發育成熟,促進神經系統髓鞘功能的完善。當人體內缺乏VB12時,DNA 的合成和紅細胞的成熟會受到阻礙,出現紅細胞性貧血。
根據紅細胞的體積大小劃分貧血類型,包括大細胞性貧血、小細胞性貧血和正常性貧血,本研究包括小細胞性貧血60 例、大細胞性貧血40 例。其中大細胞性貧血多為巨幼細胞性貧血,是因VB12或FA所致的脫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礙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以食欲不振、頭暈、舌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胃腸道消化不良是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妊娠期婦女由于所需葉酸增多,更易出現貧血情況[14],VB12的降低會減少紅細胞計數,因此,對FA 和VB12進行檢測能夠診斷貧血。
小細胞性貧血以缺鐵性貧血為主要表現,是因合成血紅蛋白的血清儲存鐵含量不足影響紅細胞生成所致,SF 在缺鐵性貧血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其含量的降低能準確地反映體內儲存鐵的情況,其效果優于血清鐵和轉鐵蛋白,還可預測骨髓鐵的儲存量[15],相關數據顯示鐵蛋白對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準確率超過9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EPO、SF、VB12、FA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能對受檢對象是否患有貧血進行判斷,且4 項聯合檢測的貧血檢出率為98.00%,說明4 項聯合檢測的診斷準確率高。
綜上所述,EPO、SF、VB12、FA 聯合檢測能準確診斷貧血,臨床推廣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