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
(遼寧省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心力衰竭在臨床中比較常見,是指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和/或心臟射血功能受損,心臟泵出的血液不能滿足人體需要,屬于慢性持續性病變[1]。在老年人群中,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較高,如治療不及時,直接威脅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中,以往主要采用強心、利尿及擴張血管等對癥治療方法,但療效有限,對患者病情控制效果不佳。有研究顯示,采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藥物能夠與利鈉肽受體結合,升高細胞內環單磷酸鳥苷水平,舒張平滑肌細胞,擴張動靜脈,降低心臟負荷,對患者癥狀緩解效果較好。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6例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重組人腦利鈉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76 例老年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60~82歲,平均(68.7±2.6)歲;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17例,Ⅳ級21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60~81歲,平均(68.5±2.5)歲;心功能分級:Ⅲ級16例,Ⅳ級22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診斷標準;年齡≥60歲;左室射血分數LVEF≤45%;心功能分級Ⅲ~Ⅳ級。排除標準:肝腎功能障礙者;先天性心臟病者;急性心肌梗死者;近期有藥物或手術治療史者及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利尿、強心、擴張血管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50 mg 硝普鈉(廣東眾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909),采用葡萄糖溶液稀釋,以0.5 μg/kg速度靜脈滴注治療;同時,觀察患者用藥反應,滴注速度可逐漸增加至1~5 μg/kg,持續治療48~72 h。觀察組給予重組人腦利鈉肽(成都諾迪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50033)靜脈推注治療,初始劑量為1.5 μg/kg,然后按照每分鐘0.007 5 μg/kg滴速滴注,持續48~72 h。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治療效果依據紐約心臟病學會心功能分級標準進行評價,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功能提高≥2 級;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心功能提高1 級;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射血分數(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腦鈉肽(BNP)及心輸出量(CO)等指標。③比較兩組用藥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頭痛、心律失常、低血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47%,高于對照組的65.79%(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EF、LVEDD、BNP及CO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EF、LVEDD、BNP 及CO 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各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EF、LVEDD、BNP及CO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EF、LVEDD、BNP及CO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n=38)對照組(n=38)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EF(%)38.44±5.23 48.36±8.17ab 38.29±5.34 42.25±6.65a LVEDD(mm)62.37±10.52 42.66±3.64ab 62.41±10.43 58.31±6.57a BNP(pg/mL)1 853.94±182.72 490.86±107.24ab 1 855.62±181.66 672.35±141.96a CO(L/mL)3.82±0.37 5.52±1.46ab 3.83±0.35 4.19±0.85a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16%,低于對照組的36.84%(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隨著當前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增多,心力衰竭發病率也呈逐漸增加趨勢,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是主要誘發因素,由于發生感染后,人體溫度升高,刺激交感神經使之處于興奮狀態,血管收縮幅度增大,使心臟負荷加重。此外,感染后患者的心率會加快,心臟舒張、收縮間隔時間縮短,機體供氧能力下降,導致心肌處于缺血、缺氧狀態,如無法及時改善癥狀,則形成惡性循環,患者病情不斷加重。除上述主要致病因素外,病毒因子對心肌也有損害作用,可抑制心肌收縮,對人體供需循環產生影響,促使血管異常收縮,加重心室負擔。有研究顯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飲食不正常、電解質紊亂、營養供需過量或不足等因素均可能引發心力衰竭的發生[2]。
諸多研究顯示,各類心臟病發展至嚴重階段時,即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且呈進行性發展態勢,一旦發病,即便在臨床中處于穩定階段,無新的心肌損傷,疾病本身也處于不斷發展趨勢。目前認為心室重構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機制,期間存在細胞因子的活化及神經內分泌的過度激活,損壞心肌細胞活性及功能,促使心肌纖維化發生。且在發生慢性心力衰竭時,血流動力學會出現障礙,減少心排血量,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導致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對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代償作用,通過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提高心排血量。隨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進展,對去甲腎上腺素低患者逐漸產生有害作用,如增加心肌耗氧量,長期使周圍小動脈處于收縮狀態,加重組織缺氧缺血等,且去甲腎上腺素本身存在心肌毒性,可損傷心肌。臨床中主要采用利尿劑、強心劑等方法治療心力衰竭,如強心苷等藥物,此類藥物屬于甾體化合物,具有選擇性強心作用,可抑制腎臟及心肌細胞活性,使心肌收縮力下降,改善心肌動力,平衡人體心臟供需[3]。但也有報道認為,強心苷藥物長期使用,不良反應明顯,患者存在不耐受情況。此外,拮抗RAAS、β-受體阻滯劑藥物及中藥在心力衰竭治療中也有廣泛應用,但均有不足之處,如中藥治療中,存在作用靶點不明確、成分復雜、機制廣泛等情況,對治療效果有一定影響[4]。在擴張血管類藥物使用中,硝普鈉屬于常用藥物,對血管阻力有快速緩解作用,藥效迅速,可減少心臟負荷,同時也可降低血壓。但存在用藥后患者血壓降低速度過快,一旦停藥,患者出現惡心嘔吐、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嚴重時可引起氰化物中毒,導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5]。因此,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中,尋找更有效、可靠的藥物是臨床研究重點。現階段,在治療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中,重組人腦利鈉肽屬于新型治療藥物,結構及生物學活性類似于BNP,能有效降低患者心室舒張壓力,用藥后藥效迅速,具有平衡血流動力學、擴張血管的作用,且用藥不良反應較少,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的理想藥物[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47%,高于對照組的65.79%(P<0.05),司建芳[7]研究結果顯示,對急性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重組人腦鈉利肽進行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1.62%,高于常規治療的66.37%,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重組人腦鈉利肽在急性加重期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中應用,對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各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提示無論是硝普鈉治療還是重組人腦鈉利肽治療,對患者上述指標均有改善作用;治療后觀察組各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重組人腦鈉利肽的優勢更明顯,證實在急性加重期慢性心衰患者治療中,重組人腦鈉利肽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16%,低于對照組的36.84%(P<0.05),孫葉海等[8]研究對慢性心衰急性發作期患者采用重組人腦鈉利肽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10.27%,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在用藥安全性方面,重組人腦鈉利肽可靠性較高。
綜上所述,重組人腦利鈉肽在急性加重期慢性心衰老年患者治療中應用,對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用藥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