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 姚 洪
由于目前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始應用到教務教學中來,智能化的教育是教育發展的方向,是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利用現有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互聯網等技術筑建適合當下師生需要的平臺,是現在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師生同享同樂的角度出發,利用現有的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設計一個智能化平臺。
2016年6月中國教育部就教育信息化給出指導性規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在這個規劃中就明確指出大至意為:全方面地提升教育信息的能力,著力于管理方面,以管理帶動教育治理,進而服務教育。2018年4月我國教育部就教育信息化又進一步給出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表明我國教育信息化質的飛躍從輔助性到主導性轉變;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
學校的主要功能是教與學,教學質量的好壞關系到學校未來的發展,關系到學生的發展,教學質量一方面體現老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是學生吸收掌撐知識的效率。不同的老師間,由于學歷水平、知識結構、歷史經驗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會導致其教學能力水平有高低之分;不同的學生間,由于天賦秉性、理解能力不同,知識轉化吸收的效率也不盡相同。由于缺乏量化的分析手段,無法及時發現“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就無法在這些問題點/弱項上進行改進提升,提高教學質量也就變成鏡中水月,不了了之。使用新技術,利用最新的大數據、圖像識別、行為分析等技術主導或輔助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水平、量化教學水平的一個新方向。
以課堂為載體,以師生為核心,利用最新的大數據、圖像識別、行為分析等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師生考勤、教學錄播、教學分析、課后智能分析等,方便對師生的簽到、答到、考勤管理,利用人臉識別方便智能化巡課督導,利用大數據分析方便課堂分析,利用統一通信方便消息互通,進一步滿足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家長參與和管理者管理等多角色的需求。
整個平臺系統在業務設計的針對用戶角色分為:學生角色、老師角色、家長角色和管理者角色,以課堂為載體,以師生為核心場景,運用最新的大數據、圖像識別、行為分析等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構建“教”、“學”和“管”為一體的師生同享同樂平臺,總體架構詳細說明如下:
AI+課堂系統:由教師攝像機、學生攝像機、2個拾音器和一個智能錄播主機組成,系統簡約而不簡單,一套系統就可以支持學生課堂、教師課堂行為分析等多種功能。
6種應用:實現師生考勤、教學錄播、教學分析、課后智能分析等,方便對師生的簽到、答到、考勤管理,利用人臉識別方便智能化巡課督導,利用大數據分析方便課堂分析,利用統一通信方便消息互通,進一步滿足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家長參與和管理者管理等多角色的需求。
4類用戶:學校是以課堂為載體,以師生為核心構建“教”、“學”和“管”為一體的師生同享同樂生態系統,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立足點,促進學生學習各類知識。加強老師、學生和校內管理者之間的互動,完善校園的運行要素,建立與家長勾通的信息通道,及時推送學生在校的生活、學習等相關信息。

圖1 傳統課堂

圖2 AI+課堂

圖3 AI分析維度
傳統教學模式,在教育教學的時間長河里,承擔重要的作用,但也基本沒有變化,模式相對單一,教師在課堂上針對一個話題或論點進行統一化講解,學生坐在下面認真聽講。這樣每天6到8h坐班制式,讓所有的學生讀著同樣的課本,解答同樣的問題,背誦同樣的課文,如圖1所示。這種模式下存在如下幾點問題:
學習效率低: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學習能力和進度不一樣,教師往往“照本宣科”,難以顧及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效率其實是很低的;
被動式教育: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的邏輯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被動接受各種信息。但是很多科學研究表明,學生更喜歡尋找自己適合的,利用自己天性喜歡的方式來學習,這種學習效果更好、更快,知識在大腦中留下的記憶更深刻;
無法及時反饋:任課老師無法兼顧到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在學習中的進度無法及時了解,由于性格等原因,學生也很少向老師反饋學習疑惑。
隨著人臉識別、行為分析、視頻結構化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這些技術進行課堂數據的“伴隨式”和“即時式”采集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如圖2所示。這種AI+課堂教學模式存在如下優點:
可量化:針對師生的課堂表現,統計師生的課上行為,精準地展示課堂中發生的各種活動,讓不可量化的“主觀感受”變為“客觀數據”成為可能;
易管理:通過將師生行為和情緒量化為數據,可以清晰地發現問題學生(學習效率低、表情消極等),及時地進行干預和引導;
精細化:以前由于教師精力有限難以深度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現在有了這些可以量化的報表就可以比較精確地、針對性地教學。
現有的技術條件,主要聚焦課堂行為分析和課堂專注度分析兩大類,如圖3所示。
課堂行為分析包括:班級行為統計分析;班級行為對比分析;班級行為趨勢分析;全校行為統計分析;
課堂專注度分析包括:學生專注度對比分析;班級專注度對比分析;班級專注度趨勢分析;考試成績&專注度碰撞分析;課堂行為分析。
總結:本文從簡單的教學環境出發,以智慧教室的智慧學習環境為載體,構建一個師生同享同樂平臺,用于服務師生,建設符合學校自身條件的辦學環境和實際需要的智慧教室,充分發揮師生的能動性,為智慧化教育教學提供一方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