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向民,周建忠,謝鵬貴,崔繁榮,葉治兵,袁理星,張楊
(1. 新疆畜牧科學院畜牧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2. 尼勒克縣畜牧獸醫工作站,新疆 伊犁 835000;3. 伊犁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伊犁 835000)
產后母牛護理的基本要求是體況恢復、子宮復舊、泌乳充足、正常發情以及做好下一個妊娠期的準備。母牛在產后身體狀況下降是很常見的現象,泌乳早期的生理變化會改變其繁殖能力[1]。多項研究表明,身體狀況不佳或身體狀況下降時,人工授精的受胎率很低[2-4]。Carvalho等[1]研究發現母牛在產后3周內保持身體狀況良好,則人工授精的受胎率顯著增加。母牛產后階段是飼養管理中最重要的時期,如果不做好母牛產后護理或是使用錯誤的護理方法,母牛產科疾病和代謝類疾病就會發生,如子宮炎、難產、胎衣不下、酮病、真胃移位、乳房炎等[5-8]。嚴重的會產生巨額治療費用,甚至淘汰母牛。因此,本試驗以產后繁殖母牛為研究對象,進行產后護理對母牛體況恢復和繁殖能力影響的研究,了解產后母牛的繁殖狀況,明確產后護理的應用效果,為母牛產后護理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2018—2019年在伊犁地區某規?;觯x擇飼養管理條件相同、日糧配方及營養水平相同、2~8胎次的圍產期西門塔爾母牛共3批次進行調查統計,每批次護理組105頭、對照組35頭,3批次共計420頭。
1.2.1 試驗分組
對照組:采取不護理模式,牛只自然分娩不進行任何處理,只對難產進行助產處理,常規飼養管理。
護理組:采取優質護理模式,牛只分娩后對產后1、7、15、30和45 d進行全程定時監控和護理,精細化飼養管理。
1.2.2 試驗動物的護理
對照組:分娩后只對試驗牛觀察胎衣排出、采食情況,發現疫病及時對癥治療。
護理組:分娩后,第1天給產后母牛注射縮宮素20 mL/頭,灌服博威鈣1粒/頭,產后速康1 kg/頭,補益清宮散225 g(兌水20 kg),觀察胎衣排出情況,排出后將外陰部清洗干凈、消毒,發現胎衣滯留及時處理;連續7 d實施體溫監測,發現異常及時對癥治療;產后第15天進行第1次產檢,主要檢查陰道黏液的潔凈程度,視黏液潔凈程度進行必要的治療、記錄或不處理;產后第30天進行第2次產檢,檢查子宮恢復程度和卵巢健康狀況,發現疾病均要治療;產后第45天左右,開始觀察母牛的發情情況,適時配種。
對照組和護理組產后母牛均飼喂以優質牧草為主的飼料(自由采食),日常注意觀察母牛的消化、乳房水腫以及糞便情況,保持圈舍清潔、干燥。
1.3.1 產后并發癥情況
統計2組的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其他疫病(感冒、發燒、產后癱瘓、前胃遲緩)等產后并發癥牛只情況,計算其發病率。
1.3.2 體況恢復情況
統計2組的惡露排放歷期、子宮復舊時間、不同時間段(45 d以下、46~60 d、61~90 d、91 d以上)黃體以及卵泡發育等體況恢復牛只情況,計算惡露排放和子宮復舊平均天數、黃體和卵泡發育頭數的比率。
1.3.3 產后繁殖能力情況
統計2組的不同時間段(45 d以下、46~60 d、61~90 d、91 d以上)發情率、情期受胎率、產后配種天數等產后繁殖牛只情況。發情率=發情牛只數/該組牛只數×100%,情期受胎率=受胎牛只數/該組發情牛只數×100%,產后配種天數=產后配種日期-犢牛出生日期。
數據均采用Excel(2017)和SPSS 21.0進行處理,并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由表1可以看出,母牛產后護理組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極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其他疫病發病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母牛產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
由表2 可以看出,母牛產后護理組惡露排放期、子宮復舊時間極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通過直腸檢查或B 超監測手段檢查到卵泡(直徑>10 mm)的發育,護理組45 d以下黃體及卵泡、46~60 d黃體發育極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而61~90 d、91 d以上黃體及卵泡發育極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46~60 d卵泡發育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母牛產后體況恢復情況比較
由表3可以看出,母牛產后護理組45 d以下及46~60 d發情率、情期受胎率極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61~90 d及91 d以上發情率、產后配種天數極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

表3 2組母牛產后繁殖能力情況
健康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母牛的生理及繁殖功能,且身體狀況是母牛健康的重要指標,是監測母牛繁殖性能恢復的有力工具[9-10]。母牛產犢后生殖系統的急劇變化以及分娩引起子宮、產道等機體損傷,是導致母牛健康問題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且大約75%的母牛疾病,如難產和子宮疾病、圍產期免疫功能障礙,是產犢后1個月內被發現和確診[11-14]。有關研究明確了產后疾病的防治以及護理技術的要點,通過這些技術的使用可確保母牛產后子宮及時恢復以及實現1年產1胎的目標[15]。本研究中,護理組采取產后保健、及時觀察、對癥治療、精準產檢等多種措施并進行干預和優化,營造母牛產后體況快速恢復的一個良好生長環境。研究表明,護理組的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極顯著低于對照組,其他疫病發病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護理模式對產后母牛的干預效果明顯,可顯著促進母牛產后體況快速恢復,改善產后繁殖性狀。
幾乎所有的母牛在分娩后子宮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細菌感染,而子宮疾病的發展取決于局部免疫系統控制細菌生長的能力,來自子宮的細菌和炎癥產物會影響卵泡的活動,從而影響排卵的恢復,且產后疾病與母牛產后性周期延遲有關[4],產后發情周期的恢復與營養狀況直接相關[13,16]。在本研究中,母牛產后護理組惡露排放期、子宮復舊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45 d以下黃體及卵泡、46~60 d黃體發育顯著高于對照組,45 d以下及46~60 d發情率、情期受胎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與Santos等[4]研究發現患有臨床疾病的母牛更不容易出現周期性妊娠和懷孕,以及Ribeiro等[9]研究發現被診斷出患有臨床或亞臨床多種健康問題的母牛生育能力有所降低的研究結果很相似。
總之,對母牛產后進行護理加快了子宮惡露排放期,縮短了子宮復舊時間,促進了卵巢黃體、卵泡的發育,縮短了產后配種天數,提高了情期受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