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穎,李海軍
(1.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 三亞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00)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人口密集、創新能力較強、綜合實力較高的區域,人畜共患病的長效防控對穩定珠三角地區的社會經濟和全國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當前,H7N9禽流感尚未凈化和消滅,需盡快明晰傳播途徑,找準重點加強防控。H7N9禽流感是甲型 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以發熱和肺部炎癥為主要表現的新型重配傳染病毒,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1]。廣東省是全國H7N9禽流感重災省份,而珠三角地區最為嚴重,據廣東省衛健委的信息顯示,2013—2018年廣東共發生264起確診病例,其中,珠三角地區占72.35%[2]。廣東H7N9禽流感病毒地域特征顯著,與本地H9N2禽流感重配組合,更具傳染能力[3-4]。雖然2018年以來已成功抗擊H7N9禽流感,但珠三角地區的傳播途徑尚不明確[5-7]。學界基于病原學、流行病學研究,對珠三角地區的H7N9禽流感傳播途徑有三種觀點:一是禽傳人[8-10],主要通過人與禽的接觸傳播[11];二是有限人傳人[12],主要由家庭、醫院(同病房)的聚集引發[8];三是環境暴露傳播,既不是與活禽接觸,也不是與患者接觸,而是暴露在活禽市場環境而感染病毒[13-14]。
廣東是家禽養殖、銷售和消費大省,珠三角地區占比較大,據《廣東統計年鑒》顯示,2010—2018年年均家禽年末存欄量3.83億只(珠三角地區是1.95億只),出售和自宰的家禽年均10.92億只(珠三角地區是6.53億只),禽類消費量18.95 kg/人(珠三角地區是20.12 kg/人),加上喜食現宰活禽的習慣,珠三角地區整個家禽產業鏈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養殖、批發、屠宰、零售各環節均涉及人和活禽,可以在產業鏈上游傳播,也可以往下游傳播。因此,本文以農業農村部實施的《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全國家禽H7N9流感防治指導意見(2018—2020年)》中養殖場、屠宰場、集貿市場的動物防疫以及個人的防護要求作為判斷依據設計調查問卷,從產業鏈視角調查珠三角地區H7N9禽流感的傳播途徑,希望為明晰傳播途徑以構建安全可控的家禽產業鏈提供輔助參考。
珠三角地區9個地級市均發生過H7N9禽流感疫情,深圳(50例)、廣州(39例)、佛山(22例)是疫情最為嚴重的城市,三市總共發生的病例數占全省58.16%[2]。 2019年7月29日至8月7日于廣州、深圳和佛山(以下簡稱三市)進行實地調查。首先,與省市縣各級畜牧獸醫、市場監督部門舉辦座談會,從總體上了解珠三角地區的家禽產業鏈情況與相關政策。然后,在政府部門的協助下采用分層抽樣法選取各環節有代表性且能反映整體情況的調查對象。
活禽養殖方面,按照畜牧業禁限養環保政策規定,三市都是人口密集地區,深圳全市是畜禽禁養區,沒有養殖場;廣州、佛山的市區都是禁養區,僅有部分郊區是限養區,而且兩市的家禽養殖產業化程度高,以“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為經營模式,所以選取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順盈家禽有限公司、五桂禽業有限公司、三天鮮畜牧有限公司和海達高新科技孵化養殖基地有限公司實地走訪肉(蛋)雞、鴨、鵝養殖場,與企業負責人和飼養員座談。
活禽批發方面,每個受調查城市平均有2個活禽批發市場,課題組分別從三市各選取1個:江村家禽批發市場、南山批發市場、中南農產品交易中心,走訪若干個活禽批發檔口和集中屠宰場,并與檔口經營者、屠宰場工作人員和市場管理者舉行座談。
活禽零售方面,2015年1月份起實施的《廣東省家禽經營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206號)規定:“中心城區、人口密集區作為活禽經營限制區”。因此,整個深圳市以及廣州與佛山市區劃為活禽禁售區,僅實施生鮮上市。因此,在廣州、深圳市區分別選取曾有活禽宰殺攤點的體育東路農貿市場、惠民街市(福華店),在佛山非限制區選取活禽宰殺攤點的金湖農貿市場進行走訪,并與經營者與市場管理人員進行座談。
從動物防疫條件、動物免疫、生物安全防護、個人防護入手調查H7N9禽流感在養殖環節存在的傳播隱患,調查結果見表1。1)防疫條件合格。受訪企業的養殖基地與訂單農戶的養殖場一直按照《防疫審查辦法》做好選址、布局、設施設備配置、防疫制度及檔案制定等工作,接受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監督檢查,都持有《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2)嚴格執行動物強制性免疫。受訪企業從2017年8月份至今對每只存欄家禽強制性注射H7N9疫苗,且效果良好,每批次抽檢中都未發現H7N9禽流感。3)生物安全防護存在隱患。受訪養殖場沒有從疫區調入活禽的經歷,且場址周邊沒有水禽(H7N9禽流感的中間宿主[15])養殖場,排除了外來潛在染疫禽只和水禽傳播病毒的可能。候鳥是H7N9禽流感的天然宿主,從北向南遷徙傳播病毒[16-17]。廣東是我國候鳥遷徙的主要路線,候鳥數量多,活動頻繁,養禽場周邊不可避免地存在候鳥傳播病毒的風險。然而,觀察發現,接近60%的養殖場采用半封閉放養模式,存在活禽與候鳥接觸,感染H7N9禽流感的風險。4)飼養員采用綜合防護措施。受訪的飼養員在養殖過程中都要求佩戴防護設備,工作結束后進行消毒,綜合防護到位,沒有發生過人感染病例。

表1 受訪養殖企業的活禽養殖生物安全調查情況
從動物防疫條件、個人防護入手調查H7N9禽流感在批發和集中屠宰環節存在的傳播隱患,調查結果見表2。1)動物防疫條件都具備。根據《防疫審查辦法》的要求比對發現,受訪批發市場及其屠宰場的選址和布局合理,配置了消毒池、無害化處理等設施設備,建立了清洗消毒等制度。2)買賣方做好綜合防護措施。活禽批發經營者和屠宰場工作人員都接受批發市場定期的防護宣傳和培訓,作業過程中一直佩戴口罩、手套等防護措施,職業防護得當,符合《H7N9防治指導意見》,進場批量購買的商販也被要求做好防護措施方可入場,未出現人感染病例。

表2 受訪活禽批發市場的動物防疫與個人防護調查情況
從動物防疫條件、個人防護兩方面調查H7N9禽流感在零售環節存在的傳播隱患,調查結果見表3。1)動物防疫壓力大。農貿市場的動物防疫條件不到位:一是衛生安全布局不合理,與居民住宅區的距離在300 m以內,交易檔口選址不當,布局在一些居民樓的一層,使較多居民遭受活禽市場暴露的影響;二是每日活禽0存欄制度執行不徹底,活禽市場“1110制度”(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過夜零存欄)實施以來,非限制區的活禽,賣剩的活禽留在籠中2~3 d,與下批次的活禽同籠,甚至與不同類的家禽混放,容易產生交叉感染的隱患;三是農貿市場的衛生設施改造滯后,農貿市場的排水、通風不暢,非限制區的籠具一直采用鐵制籠具,殘留在籠具上的禽毛、禽類糞便、唾液、鼻腔分泌物不易清洗,人通過接觸被污染的籠具有感染風險。2)買賣雙方的防護意識薄弱。超過2/3的受訪經營者雖然在作業中戴手套和穿水鞋,但不經常甚至不佩戴口罩,容易吸入活禽飛沫里的病毒,雖然受訪者沒有發生過H7N9禽流感病例,但反映了不少活禽經營者的防護意識比較缺乏。據觀察,大多數消費者排隊買禽肉的時候與活禽的距離較近,更有甚者,極少數消費者,以老人群體為主,親手挑選活雞,帶回家親自屠宰,增加了H7N9禽流感在家庭成員中擴散的風險。

表3 受訪活禽零售市場的動物防疫與個人防護調查情況
1)傳播源在于養殖環節,活禽接觸候鳥感染H7N9禽流感。廣東全省從2017年8月份開始對家禽強制性注射H7N9疫苗,之后再也沒有發生過人感染病例(僅2018年2月份發生1例),可以推測,傳染源很可能在養殖環節。家禽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毒株變異之前,養殖場內患有H7N9禽流感的活禽不發病,且呈隱性,無明顯癥狀,不易被發覺,所以順利通過出欄前的產地檢疫,進入產業鏈下游。圍繞活禽感染H7N9禽流感的途徑,通過對養殖環節的層層排查認為,很可能是半封閉的放養導致攜帶H7N9禽流感的候鳥將病毒傳染給活禽。2)H7N9禽流感通過活禽“養殖—批發—零售”的產業鏈傳播。調查發現,珠三角地區主要有三條家禽產業鏈:“養殖—集中屠宰—銷售”、“養殖—批發—集中屠宰—銷售”、“養殖—批發—零售”(深圳市僅有“批發—屠宰—銷售”、“批發—零售”兩條產業鏈)。第一條不經過批發環節,直接將基地以及訂單收購的活禽進行集中屠宰,加工成生鮮或熟食產品銷售;第二條是出欄的活禽到批發環節,經過集中屠宰,供應餐館和食堂;第三條是出欄的活禽到批發市場,再經由不同零售商販賣到各農貿市場,再自行屠宰。綜合上述一些環節存在的傳播隱患可知,批發和集中屠宰環節的隱患較低,而零售端存在較多,活禽通過與買賣雙方接觸以及市場環境暴露的方式傳播的風險最大。因此,H7N9禽流感通過“養殖—批發—零售”的家禽產業鏈傳播可能性最大。
本文為進一步明晰傳播途徑積累了寶貴的一手資料,研究結論是珠三角地區H7N9禽流感從家禽產業鏈的上游往下游傳播,進一步明確了“禽傳人”[8-10]、“活禽市場環境暴露”[13-14]兩種觀點,但本文的結論又進一步延伸,將H7N9禽流感在產業鏈環節與環節間的傳播途徑闡釋清楚,具有一定的新意。然而,本文的研究設計及方法上可能存在不完整,以及流行病學連鎖關系上論證略顯不足,是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為切實控制珠三角地區H7N9禽流感的再度暴發,達到凈化和消滅的目的,防控重點要放在養殖環節的生物安全隔離,同時做好零售環節中活禽與人之間的防控,擬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堅持實施家禽H7N9強制免疫工作,提高免疫效果。對每只活禽強制性地注射H7N9疫苗是從病原上控制病毒向產業鏈下游傳播的關鍵措施。通過注射疫苗提高活禽免疫力,降低了與候鳥接觸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故不能因為強制性免疫成本過高而退出全面免疫。而且,還應強化家禽H7N9疫苗的科技支持,密切跟蹤病毒變異情況,分析疫苗毒株與流行毒株匹配性,及時更換制苗毒株,同時指導養殖戶規范疫苗接種流程,確保免疫效果。
加強生物安全隔離措施,防止候鳥與活禽接觸傳播病毒。防止候鳥傳播H7N9禽流感是不斷完善生物安全防護措施的重要內容。因此,要提高生物安全隔離宣傳力度,加深養殖戶對候鳥潛在風險的認知,加設防鳥網或者采用全封閉養殖模式,阻止候鳥的降落、棲息和采食,避免候鳥與活禽接觸。
提升活禽零售市場動物防疫水平,加大疫情防護宣傳。活禽零售市場配置良好生物安全的場地和設施至關重要。對于居民樓與農貿市場(或者活禽門店)之間的距離小于生物安全最佳距離的情況,有關部門應及時拆遷農貿市場或者關停門店;對于動物防疫條件不完善的活禽零售市場,應進行升級改造,降低因環境暴露產生的疫情風險。同時,繼續推行“家禽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的生產消費模式,擴大珠三角地區的活禽經營限制區,減少活禽與人接觸的環節。此外,衛生部門應在活禽零售市場內外及周邊居民區通過發傳單、掛橫幅、貼海報等方式加強宣傳H7N9禽流感的危害性與防護措施,提高經營者和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防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