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黎明前的啟程

2021-02-07 02:53:39陳晨
美文 2021年3期
關鍵詞:浙江

陳晨

黎明前的啟程

1919年12月。一個清晨。浙江諸暨次大橋鄉(現更名為次塢鎮)溪埭村三環船埠頭。

20歲的俞秀松肩背一個簡易褡褳,站在碼頭上等船。送行的是他的大弟壽喬。天還沒亮,冷硬的風從河面上吹來,碼頭上無遮無擋,冷得刺骨。

俞秀松憂心忡忡地望著家的方向。剛才出門時,不知有沒有驚醒父親?他會不會追到船埠頭攔他?父親起床后如果看不到他,知道他竟然不告而別,會不會發怒、傷心?

秀松心里,其實是把父親俞韻琴引為“同志”的。父親是小學校長,開明有見識。因此,秀松并沒有向父親隱瞞被迫退學的遭遇,回到家中,一五一十把經過跟父親說了。他覺得自己所作所為是在“去破壞束縛的、競爭的、掠奪的勢力,建設自由、互助、勞動的社會,以謀人類生活的幸福和進步”,并無過錯。俞父聽罷,神色凝重,但沒有說責備的話。他心里是贊成和支持兒子的,但秀松學業被迫中輟,學校師長受到牽連,讓他很憂慮。

思慮多日,俞韻琴跟秀松說:“既已如此,不如趁早完婚吧!”早在四年前,家里就為秀松訂了親,對象是當地行余初級小學教員蔣老師家的姑娘。

秀松一聽,連連搖頭。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他日日接受的是新思想的熏陶,他理想中的妻,是志同道合的新女性,怎么可能接受父母包辦的婚姻?

俞韻琴大怒:“蔣老師教過你,蔣姑娘你自幼認識,溫柔端莊,你們彼此知根知底,為什么不能接受?”

秀松還是犟著頭不答應。他和蔣姑娘沒有共同語言,是萬萬做不得夫妻的。而且,在他心里,還有更大的事要做,怎么可能安心回到鄉里結婚生子呢?

為了避免和父親起更大的沖突,秀松決定不辭而別。

船來了。秀松望著弟弟壽喬,心知自己此去,不知何時能回來,今后照顧父母、弟妹的重任就要落到16歲的弟弟壽喬身上了,便叮囑道:“做百姓要勤儉,對人頭(別人)要客氣,對爹要孝順。我這次出去,幾時回來沒有數。我要等大家有飯吃,等到討飯佬有飯吃,再回來。”壽喬忍住眼淚,點了點頭。

船開了,秀松站在船頭,朝著家的方向眺望。三環船埠頭越來越遠了,家越來越遠了。太陽跳出了云層,照得河面閃閃發亮。

秀松沒有想到,這一別,他再也沒有回到家鄉,再也沒有見到他的親人。

他也沒有想到,從這個船埠頭出發,他走出了一條波瀾壯闊的人生道路,他的名字會鐫刻在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建歷史上,作為黨團先驅被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紀念。

他更沒有想到,二十年后,他的老父親,會常常跑到船埠頭呆呆地等船來。夜色中歸航的船,載回一個個回家的人。但俞韻琴沒有等到他的長子秀松回家,等來的是秀松死在蘇聯的噩耗。

做一個利國利民的東西南北人

從高空俯瞰,浙江大地山明水秀,在中部偏北的地方,由東部會稽山脈、西部龍門山脈、中部浦陽江河谷盆地和北部河網平原,組成一個群山環抱、地勢由南向北漸次傾斜的盆地。此地名為諸暨。諸暨是中國越文化的發祥地和核心地區,人杰地靈,出佳人,也出英豪。

1899年8月,俞秀松出生在浙江諸暨大橋鄉溪埭村。溪埭村始建于元朝,背靠柏樹山,因村前有溪、溪中有灘、漫坡成陸而得名。其父俞韻琴是清朝末代秀才,擔任過教師、小學校長及諸暨縣勸學所督學、所長。秀松年幼時,儒雅正直的父親是他的偶像。而俞父對這個聰敏好學的長子也一直寄予厚望,悉心栽培。

自幼受到臥薪嘗膽、忍辱復國的古越文化傳統的滋養,剛毅勇烈的民風熏陶,以及父輩們心憂天下的憂患意識的影響,在國家、民族備受凌侮的社會背景下長大的俞秀松,思想早早地就開始成熟起來了。在蕭山臨浦高級小學就讀時,他就喜歡閱讀康有為、梁啟超談論時局的文章,喜歡關心時事,小小年紀就胸懷大志、憂國憂民。

1916年8月,17歲的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是一所頗有聲望的學校。校長經亨頤早年曾赴日留學,1908年回國,1913年出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并兼任浙江省教育會會長,是當時浙江教育界威望很高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老同盟會會員。五四運動前,他就在校內提倡“人格教育”,以“勤、慎、誠、恕”為校訓,鼓勵學生發揚“自動、自由、自治、自律”的主動精神。他主持的省教育會于1919年4月創辦了《教育潮》,每期都用大量篇幅介紹《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進步刊物。在其執掌“浙江一師”期間,廣納新文化人物入校為師,先后前來任教的有陳望道、沈鈞儒、沈尹默、夏丏尊、俞平伯、葉圣陶、朱自清、馬敘倫、李叔同、劉大白、張宗祥等。

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浙江新潮》

新思想帶動新風氣,在校長和教師的引領下,“浙江一師”的學生思想活躍,關心時事,經常探討社會改造問題。

在“浙江一師”這座美麗的杭城學府,俞秀松暢快地呼吸著校園里“民主”“自由”的空氣,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新思想的豐富營養。他求知欲強烈,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被同學稱為“三W主義者”。初入校門時,他一心向學,渴望成為一名學問家。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我現在覺得我的學識不夠,我總想努力用功才好。”“我沒有好好端端用功讀書,現在倒要趁機用番功夫。”“頗覺為學的興趣,擬留此間尚有二年,務想研究一種專門學問,以為將來為國之用,庶不負我父母的殷殷期望。”夜深了,宿舍的燈熄了,他還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書,悄悄跑到路燈下繼續看書。在廣泛的閱讀中,他越來越喜愛閱讀傳播新思想的進步報刊,《民國日報》“覺悟”副刊和《時事新報》“學燈”副刊是他每期必讀的讀物,而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更是讓他如遇明燈。他省吃儉用,訂閱了一份《新青年》,每每拿到新刊,總是恨不能一口氣讀完。他覺得《新青年》里面的文章說出了自己心里想說的話,讀來十分解渴。這些進步報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讓他開始思索國家的前途命運。

俞秀松在“一師”學習之際,正值新文化運動在全國如火如荼進行之時。在歐洲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出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種種弊端,加上戰爭景象極其殘酷,戰后社會極度混亂,使迷信西方文明的中國人從迷夢中驚醒,認識到“東方思想不切于實際生活,西方思想也未必盡是,幾多之部分,亦應與東方思想同時改造也”。原本試圖參照西方資本主義模板改造中國社會的知識分子,此時幻想破滅,深感迷惘。正值此時,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并取得了勝利,給中國先進分子帶來了新的希望,促使他們轉而關注社會主義,去研究指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的馬克思主義。

一向喜歡探究新事物新思想的俞秀松自然也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他意識到,俄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理想的社會模式,是拯救中國于危難的榜樣。他從中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和希望。知識的積累,思想的碰撞,讓他原本“一心向學,做個學問家”的志向發生了變化,在給家人的信中,他寫道:“我的志愿,將來要做一個有利于國、有利于民的東西南北人。”

創辦《浙江新潮》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學生愛國示威游行的消息傳到浙江,杭州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奮起響應,十四所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聚集在一起,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

在這場愛國學生運動中,俞秀松嶄露頭角,表現出超強的活動能力和組織才干。他多方聯絡,起草決議,發表演講,不僅是一位重要的組織者、策劃者,還是一位出色的宣傳鼓動者。他和宣中華草擬的決議草案,為杭州的學生運動明確了目標、任務:(一)成立杭州學生聯合會;(二)函告杭州總商會,即日起停止出售日貨;(三)聲援北京、上海的學生運動:5月12日舉行游行示威:5月29日起全市罷課,檢查日貨。他們還擬定了電文,致電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電文云:吾人為保全全國青年之人生計,義不獨生,誓必前仆后繼,以昭正義,想政府亦不能盡戮全國學生也。

游行時,俞秀松走在隊伍的最前頭,高呼口號,聲援北京學生。在一家日本人開的東洋藥房前,俞秀松拉過一張長凳,站在上面發表演講,慷慨激昂地說道:“我們堂堂大中華,被小小的東洋鬼子欺負得夠苦了,他們侵略了我們的山東,不久就會吞并全中國,我們一定要打倒賣國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為進一步宣傳反日愛國思想,俞秀松與施存統、宣中華等同學一起,籌備辦一本刊物。刊物于1919年10月10日出版創刊號,取名《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友會十日刊》(簡稱《雙十》半月刊)。

《雙十》出了兩期,編者的思想便轉向激進,認為“雙十”乃中華民國成立紀念日,而自己的理想并不僅僅是建設好中華民國,遂把刊名改為《浙江新潮》,希望像當年對推動辛亥革命起重要作用的《浙江潮》那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新的潮流,去埋葬丑惡和腐朽。同時改半月刊為周刊,并由俞秀松擔任《浙江新潮》的主編。

同年11月1日,《浙江新潮》正式創刊,俞秀松撰寫了《發刊詞》。

俞秀松在發刊詞中開宗明義地寫明了辦報的宗旨——“本報的旨趣,要本奮斗的精神,用調查、批評、指導的方法,促進勞動界的自覺和聯合,去破壞束縛的、競爭的、掠奪的勢力,建設自由、互助、勞動的社會,以謀人類生活的幸福和進步。”文中還寫道:

“我們要謀生活的幸福和進步,不可不破壞束縛的、競爭的、掠奪的東西,建設自由的、互助的、勞動的社會。這建設和破壞,就是改造社會。改造社會將由那一種人擔任呢?將用怎樣方法呢?我們以為改造的責任在于農工勞動者,改造的方法在于‘自覺和‘聯合。我們以為,勞動階級占全世界人類的最大多數,而且都能盡互助、勞動的責任:但是生活的苦痛唯有他們受得最甚,所有我們以為改造的責任不能不由勞動者擔任。”“我們以為青年的學生是中國很有希望的平民,教育勞動者實在是他們最重要的責任。所以本報一方面直接負促進勞動者的責任,一方面又當鼓吹學生擔任教育勞動者的職任。”

這是一篇充滿戰斗精神的檄文。俞秀松等青年學生在目睹黑暗的時局后,在各種紛繁復雜的思潮中,已經認識到改造社會才是最終使中國徹底擺脫列強欺侮、迅速富強起來的出路和前途。盡管限于當時的理論修養與社會實踐的不足,他們還沒能學習和了解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還未能真正找到改造社會的正確途徑,但已經在“勞工神圣”的口號下,沿著正確的方向在努力前行了。

《浙江新潮》自創刊號起,就因其刊發的文章言論犀利而令人矚目。它是浙江最早宣傳馬列主義的刊物,是當時浙江宣傳新思想最鮮明的一面旗幟。

施存統是《浙江新潮》的一員猛將,文筆犀利、觀點激烈,常有驚人之語。他在第二期《浙江新潮》上發表了《非孝》一文,文章主張在家庭中用平等的“愛”來替代不平等的“孝道”,從而建設一個新社會。

百善孝為先,孝,向來是“忠孝節義”的封建道德的四大支柱之一。竟有學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這還了得?!

一石激起千層浪,把新文化、新思想視作洪水猛獸的浙江省省長齊耀珊立即以省公署的名義發文,要求查禁《浙江新潮》。無奈,已經開印的第三期《浙江新潮》只得從印刷機上撤下。

反動當局的禁令,并沒有讓俞秀松等人屈服。他們立即召開編輯人員會議,研究對策。經過商議,最終決定到上海去印刷。在《星期評論》編輯部沈玄廬、戴季陶以及邵力子等人的幫助下,《浙江新潮》第三期在上海順利印刷,并由俞秀松帶回杭州繼續秘密發行。

以省長齊耀珊為代表的反動當局得知這一消息后,惱羞成怒。11月27日,浙江省督軍盧永祥和省長齊耀珊聯名密電北洋政府大總統和國務院,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查禁《浙江新潮》。

盡管《浙江新潮》遭到反動當局的扼殺,但這份刊物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受到了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的關注和高度評價。陳獨秀在1920年元旦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二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浙江新潮》——《少年》的隨感錄,并稱俞秀松、施存統等人為“可敬的小兄弟”。文中寫道:

《浙江新潮》的議論更徹底,《非孝》和攻擊杭州四個報——《之江日報》《全浙公報》《浙江民報》《杭州學生聯合會周報》——那兩篇文章,天真爛漫,十分可愛,斷斷不是鄉愿派的紳士說得出來的。我禱告這班可敬的小兄弟,就是報社封了,也要從別的方面發揮《少年》《浙江新潮》的精神,永續和“窮困及黑暗”奮斗,萬萬不可中途挫折。

俞秀松

“非孝風暴”后,俞秀松、施存統等人被迫離開了學校。

北上參加工讀互助團

俞秀松離開家鄉回到杭州,一時很彷徨,不知下一步該怎么辦。

這一日,施存統拿來一張報紙,上面刊登著北京工讀互助團籌備成立的消息。急于擺脫包辦婚姻而投身改造社會的俞秀松,看到這個消息,頓時覺得像是久困黑屋突然透進了光亮,興奮得無以言表,當即決定與施存統等同學一起北上,加入北京工讀互助團。

北上需要經費,但俞秀松幾乎身無分文。為籌措路費,他不得不硬著頭皮給父親寫信,討要路費。此時已經認同自由、平等思想的俞秀松,在寫給父親的信中直呼其名為“韻琴同志”。這在以“親”“孝”為核心的綱常倫理盛行的中國鄉村,無疑被視為相當罕見的無禮之舉。

俞韻琴收到秀松的信后,念了幾遍“韻琴同志”,又好氣又好笑,當即給秀松回了一封信,寫道:“知你要錢很急,特奉寄你大洋一塊。我友好地提醒你,你稱我同志,那么你給四萬萬同胞都寫封信去,請他們每一個同志都給你一塊錢,足夠你走遍天涯海角,豈不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落款為“同胞韻琴上”。

俞秀松收到父親寄來的一元錢,傻了眼。

在老師陳望道、夏丏尊、劉大白、李次九以及同學、朋友的資助下,俞秀松勉強湊齊了路費,與施存統、傅彬然及周伯棣等同學一起北上。

臨行前,他寫信給家人,表明“不告就去報名”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個人的自由,“要正直(真正)做人去了!”

初到北京加入北京工讀互助團時,俞秀松和施存統、周伯棣、傅彬然等同學滿心都是對未來新生活的憧憬,想的是“實驗我的思想生活,想傳播到全人類,使他們共同來享受這甘美、快樂、博愛、互助、自由的新生活”。

工讀互助團的發起人王光祈,是少年中國學會的執行部主任。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全國最大的進步社團,總會設在北京,許多城市,甚至國外都有分會。其會員有120多人,李大釗、鄧中夏、趙世炎、毛澤東、惲代英、左舜生、曾琦、李璜等都是該會會員,盡管他們思想傾向不同,但都支持或參加了工讀互助團的實踐。王光祈在談及發起北京工讀互助團的動機時說:“自從歐戰停后,世界潮流排山倒海向東方而來,中國青年受此刺激,頓成一種不安之象,對舊社會、舊家庭、舊信仰、舊組織及一切舊制度,處處皆在懷疑,時時皆思改造,萬口同聲要求一個‘新生活。”

早在1919年8月,王光祈就描繪過一個既有空想社會主義者“互助”“合作”“新村”色彩,又帶有中國傳統田園詩式的桃花源般的“新生活”:“我們先在鄉下租個菜園,菜園中間建筑十余間房子,用中國式的建筑法,分樓上樓下兩層。樓上做我們的書房、閱報室、辦公室、會客室、藏書室、游戲室,等等;樓下作我們的臥室、飯廳,等等。園子西南角挖下一條小溪,溪邊遍植柳樹,柳樹旁邊就是竹籬,竹籬里頭就是我們的菜園了。每日的工讀時間是:(一)種菜兩鐘;(二)讀書三鐘;(三)翻譯書籍三鐘;其余鐘點均作游戲和閱報時間。”“我們在鄉間半工半讀,身體是強壯的,腦筋是清楚的,是不受衣、食、住三位先生牽制的,天真爛漫的農夫是與我們極表示親愛的;我們純潔青年與純潔農夫打成一片,要想改造中國是很容易的。”

王光祈設想通過這樣的工讀互助實踐方式,達到改造中國社會的目的。然而,要建成這樣的理想家園,需要相當面積的土地,需要掌握農業勞動的技能、技巧,更要有長期從事農業勞動和在農村生活的決心與毅力,這對于大多數知識分子來說,絕非易事。不久,王光祈就拋棄了鄉下菜園的“新生活”設想,重新設計一幅城市版的“新生活”藍圖。

1919年12月4日,王光祈在《晨報》上發表了《城市中的新生活》一文,用生動的筆調,敘述了他對于城市“新生活”團體——“工讀互助團”的具體設想。

1920年1月15日,王光祈在《少年中國》第一卷第七期上發表了《北京工讀互助團簡章》,其宗旨為“本互助精神,實行半工半讀”。通過學習成員間的共同勞動、共同學習、共同生活,來實踐“人人工作,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崇高理想。入團以后,“必工必讀,二者不可缺一”。每天工作四個小時,規定“工作以時間為標準,不以工作結果為標準”,不管工作能力如何,要各盡所能,“工作所得必須歸團員公有”。人人以團體的盈虛利害為自己的盈虛利害,團體以每個人的幸福痛苦為大家的幸福痛苦。“團員所需的生活費用由團體供給”(包括教育費、醫藥費、書籍費等),辦理久了,已養成互助習慣,就可以實行各取所需的原則。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最早的八大發起人

《北京工讀互助團簡章》一經刊出,立刻吸引了全國數百名愿意脫離家庭、走向社會、從事“新生活”的知識分子,還得到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周作人及張崧年、羅家倫等人的大力支持。他們均是工讀互助團的發起人,并帶頭捐款。陳獨秀捐30元,胡適捐20元,李大釗捐10元……不久就募集到現洋1014元、票洋254元,超出原定1000元的計劃。不到半個月,這個“本互助精神,實行半工半讀”的工讀互助團,就在北京成立了。

俞秀松、施存統等青年到達北京加入工讀互助團后,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王光祈等參與創建工讀互助團的老師們,都到互助團看望團員。

陳獨秀看到俞秀松和施存統時,特意詢問了浙江五四運動的情況和浙江“一師”革新的情況。當陳獨秀聽到“一師”竟有同學受到反動當局幕后指使,創辦《獨見》雜志去惡意攻擊《浙江新潮》刊登的新文化思想觀點時,大怒,說道:“這是頑固派教師在背后搗鬼,你們為什么不反對?”

與陳獨秀同來的李大釗站在一旁凝神聽青年們講述經歷,雖言語不多,但愛護之心溢于言表。

俞秀松被分在工讀互助團第一組,住在北京大學附近的東城騎河樓斗雞坑七號。剛剛參加工讀互助團,俞秀松對新生活滿懷期望,決心拋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落后觀念,身體力行,終生讀書、終生做工。他在北京大學注冊了旁聽,每天興致勃勃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去聽。尤其是可以向陳獨秀等自己素來仰慕的教授近距離請教,更是他夢寐以求的事。學習之余,他積極參加勞動,勞動內容包括放映電影、洗衣、印刷、做飯等等。與他同在第一組的成員原有13人,后來逐漸發展到21人。

俞秀松等人原本以為,可以通過工讀互助團的實踐,為改造社會提供一個成功的模板,但現實卻像一個色彩斑斕的肥皂泡,瞬間就破滅了。原本熱熱鬧鬧的工讀互助團,從開張到偃旗息鼓,僅僅維持了三個多月。

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有經費的入不敷出,有發起人、參加者對工讀互助團的宗旨,在思想認識上的差異。譬如胡適,根本不認為這是“新生活”,他告誡團員們說:“我很誠懇地希望我的朋友不要借工讀主義來提倡新生活、新組織。工讀主義只不過靠自己的工作去換一點教育經費,是一件極平常的事。美國至少有幾百萬人在做這件事,算不得什么‘了不得新。”

不到半年,全國各地的工讀互助團也先后宣告失敗,紛紛解散了。這個美好的設想,如同曇花一現,寄托過許多先進分子的理想,也讓那些尋求救國道路的人積累了一分失敗的體驗。不斷試驗,不斷失敗,不斷重新選擇,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在當時紛亂的社會環境中的真實處境。

工讀互助團實踐的失敗,加劇了中國新文化運動中先進知識分子的分化。追求進步的青年在社會的現實面前,最終拋棄了社會改良主義,為接受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工讀互助團的實踐結束以后,許多成員恢復了過去的學校生活或出國求學,而其中一些先進分子則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迅速走上了革命道路。

受此挫折,俞秀松并沒有沮喪,更沒有喪失信心,而是冷靜地進行了思索。他初步意識到改良主義的謬誤,認識到,脫離社會現實的空想是飄浮在空中的海市蜃樓。他開始覺悟,靠工讀互助團這種由少數而且思想不一致的人組成的空想社團,根本無法與封建主義思想抗衡,也無法與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斗爭,更無法改造社會。他丟掉了無政府主義的空想藍圖:“我此后不想做個學問家(這是我本來的志愿),情愿做個被舉世唾罵的革命家。”

李大釗、胡適、徐彥之等人為這批解散的工讀互助團成員著想,提議讓他們“找別的工作,實行工讀主義,做苦學生”。俞秀松和施存統拒絕了,他們決定采用“急(激)進的方法”改造社會。俞秀松說:“我認為我們改造社會的好方法,就是愈鬧得利(厲)害愈好;惟恐我們的方法,還不能使這個麻木不仁的社會鬧起來呢!如果全世界能夠大鬧起來,那是我所更加歡迎的。”他萌生了從軍的念頭。

脫下長衫投身勞動界

3月26日,俞秀松和施存統等人一起,離開北京南下,準備從上海轉道去福建漳州從軍。出發前,俞秀松通過書信把自己的行程和打算告訴了浙江同鄉沈玄廬。

經過火車一路顛簸,俞秀松、施存統于次日抵達了上海。法租界里春景怡人,生機盎然。法國公園附近,馬路修治得很整潔,華龍路一帶碧綠整齊的樹蔭底下,常常有游人的帽影衣香和輕軟的小孩騎車徐徐在斜陽紅照的綠樹中經過。

俞秀松坐在黃包車上,出神地看著街景。三個月前,他曾經為印刷《浙江新潮》來過上海,三個月過去,竟似換了天地。想想自己,被迫退學、離家出走、北上參加工讀互助團、工讀互助團的試驗和失敗,如此多的事竟發生在三個月間,倒仿佛有一年那么漫長。

沈玄廬把俞秀松和施存統接到了法租界三益里他的住處,那里也是《星期評論》編輯部。不久,他倆也見到了同在法租界的戴季陶,以及先于他們來到上海的陳獨秀。沈玄廬對俞秀松、施存統預備前往漳州當兵的打算很不以為然,說道:“你們到漳州去,還不如留在上海去入工廠。”陳獨秀、戴季陶也贊同沈玄廬的意見,勸俞秀松、施存統留下。俞秀松、施存統便聽從了陳獨秀等人的建議,放棄了去漳州的計劃,留在了上海。俞秀松在《星期評論》社幫助工作,并暫時居住在《星期評論》社。

4月,在戴季陶的安排下,俞秀松到位于虹口東鴨綠江路351號(今周家嘴路351號)的厚生鐵廠去做工。俞秀松去做工是負有特殊使命的。他在與友人的通信中談到,其“改名換服”到工廠做工的真實意圖,是想投身于工人中,探索改造社會的新途徑——“觀察現在上海各工廠的內容和工人的生活狀況;觀察工人的心理,應該施什么教育和交際的方法……于可能的范圍內,組織一個很小的工人團體”。

脫下了長衫,投身于勞動界,俞秀松才真正認識到,在工廠做工,與原先在北京參加工讀互助團做工,是完全不一樣的。他親身體會到工人的辛勞,目睹他們受壓迫之深,十分同情他們的處境——“我目睹各處工人受軍閥無禮的壓迫”“一天十幾點的牛馬勞動”“他們所吃的飯菜里,常常看到蚊子和蒼蠅”,發出了“中國的工人太苦痛了”“詛咒現在的社會制度殺人之殘慘”的感慨。然而,這些勞苦大眾自己,常常是思想麻木的,不以自己的辛苦為苦,也不以自己所受的不公為怨,這讓俞秀松意識到思想發動的重要性。他在日記里寫道:“我到厚生鐵廠二月多了,覺得現在工人的知識和思想太薄弱了。因為工人受舊觀念——迷信的、階級的和舊習慣的影響實在太深了,現在我們進工廠去,對他們說什么資本家,什么罷工運動等,他們是一點都不知道的。”他自發地意識到“我要救中國最大多數的勞動群眾”。

對于如何拯救工人?俞秀松提出了兩個辦法:一是培養工人做工頭和大司務,二是組織工人俱樂部。他在日記里寫:“可施一種工人教育,改變他們的舊思想,灌輸給他們一種新知識,漸漸地鼓吹起來,然后再組織各種的團體,來實現我們的勞動運動。”

他也經常利用各種機會,拿著報紙或刊物,給工人們講時事,解釋報刊中的時事內容,給工人們講革命道理,鼓勵工友們訴說自己的冤情,揭露中外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表達自己的訴求。在與工人們的朝夕相處中,他感受到工人階級迫切要求改革現狀的愿望,認識到工人階級團結起來的力量。他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困境和力量,開始真正走上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道路。

在俞秀松的宣傳鼓動下,厚生鐵廠的工人們開始初步覺悟了。5月1日,俞秀松率厚生鐵廠的500多名工人,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紀念國際勞動節大會,會后還發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在俞秀松宣傳鼓動下,厚生鐵廠與恒豐紗廠等共同發起成立了“上海機器工會”。

那時的俞秀松,剛剛21歲,好學而自律,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每天工作、學習的計劃:讀世界語、看書讀報、做工、預備教材、記日記、通信、交朋友。

這期間,俞秀松每日到厚生鐵廠做半天工,有時和工人們一樣吃住在廠里,大多數時間繼續住在《星期評論》社,有時也幫著《星期評論》社做一些事。由于囊中羞澀,俞秀松每天只能步行去工廠上班,來回需要兩個多小時,但他絲毫不以為苦,稱“樂意投身工廠里,愿意做個社會改造者”。

盡管生活忙碌而辛苦,但俞秀松心情是舒暢的,工廠里工人愿意與他交朋友,而《星期評論》社的戴季陶、沈玄廬、李漢俊都待他十分親厚,陳獨秀更是將他視為得力助手。那時,陳獨秀居住在老漁陽里二號,戴季陶居住在新漁陽里六號,新老漁陽里之間常常可以見到俞秀松的身影。

通過與陳獨秀等人的交往,以及工廠的工作實踐,俞秀松常常對各種思潮、主義進行比較,逐漸認識到“利他”的重要性:“我們活在社會上,絕決不是我一個人或少數人能夠單獨生活的。我要利己,同時不能不利他:利他就為利己。我現在的思想,根本是出發于此,所以我主張人生是快樂,不過因為大多數人都受苦痛,我不能獨享這種快樂,暫時不能不犧牲我的快樂,去救這班大多數受苦痛的人。但是我犧牲我的快樂去救受苦痛的人的時候,我有可求快樂的,我仍許求快樂享受的呢。”

他的思想終于拋棄了烏托邦式的空想社會主義,開始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責任編輯:李雪)

猜你喜歡
浙江
Mother
掃一掃閱覽浙江“助企八條”
浙江嘉興卷
學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2
Dave Granlund's Cartoons
“雙下沉、兩提升”浙江醫改提升群眾獲得感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幽默臺歷
喜劇世界(2017年5期)2017-03-29 01:52:25
浙江“雙下沉、兩提升”之路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浙江老年報:養安享杭州又增新點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52
浙江醫改三部曲
中國衛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青青草91视频|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91九色视频网| 夜夜爽免费视频| 色网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91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日韩区欧美区|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伊人欧美在线| 日韩在线第三页| 亚洲黄色成人|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红杏AV在线无码|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99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免费高清a毛片| 国产不卡网|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天堂网国产|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18在线|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在线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四虎综合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欧美一道本| 成人日韩欧美| 色综合综合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在线看AV天堂|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精品第| 国产喷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