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上月,在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開展學術交流時,我曾向院方建議成立“一帶一路”生態批評中心,而中國最早一次生態美學會議也是在西安召開的。
批評理論,曾經在1990年代后期的中國學術界非常流行,特別是在比較文學領域,幾乎形成一輪批評理論熱潮,很多高校成立了與批評理論相關的機構并延續至今。這與當時作為中國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重要研究陣營的清華大學外文系有很大關系,更確切地說,是與當年在清華大學外文系任教的著名學者王寧教授有很大關系。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的批評理論研究有著幾乎與該校區同樣長久的歷史,建校后即成立了批評理論中心,著名學者金惠敏和易曉明夫婦以及國內不少學者早年都曾在該中心學習進修過。1990年代后期至2000年代初期,在比較文學界赫赫有名的該中心兩位杰出教授加布理爾·施瓦布和希利斯·米勒均多次被清華大學外文系王寧教授邀請來中國訪問,與學界進行交流。
加布理爾·施瓦布曾在《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上發表《理論的旅行和全球化的力量》一文,文中她這樣描述批評理論:人們需要認識到,在某種程度上,理論總是基于一個具體的社會和歷史語境。當初在美國,“批評理論”這一提法,就是對一個首先主要在文學系發起的、很快就跨越了學科和領域界限的、相對新的批評活動的略稱。到后來,“批評理論”不僅在美國,而且在國外的文化界也出盡了風頭。
在同篇文章中,加布理爾·施瓦布還談到了近20年來一直非常引人矚目的概念:生態批評。她說:現在有一新發起的批評理論,我們一般稱之為“生態批評”,它主要研究關系到環境保護問題的全球化的政治設想。生態批評理論包含了一系列的在環境危機和環境災難研究之外的與生態有關的話題。它包括對生態政治運動的批評分析、全球化和生態破壞對人類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物種的健康的影響、對生態基因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保護,以及針對生態問題的國家和超越國家的集團政治的發展。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生態批評理論是對哲學意義上的人類和自然的概念的歷史批評,包括它們對種族和性別社會建構的巨大影響。因而,生態批評理論也牽涉到支持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可變的類型研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態批評理論與包括系統理論和控制論在內的其他理論體系存在交叉,這也是格雷格利·班特遜所謂的“精神生態”理論。
由施瓦布的描述,我們對生態批評至少可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