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摘 要: 全球化語境下,不同區域藝術文化的交流已經成為多元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佛山銅鑿剪紙作為一種民間傳統工藝藝術,以其獨特的語言符號向世界傳達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韻。文章敘述了佛山銅鑿剪紙的歷史淵源及其民俗成因,分析了其寓意吉祥的裝飾隱喻、特色民俗的圖示表征、民間故事的工藝映現;揭示了其裝飾特征,探討了其在配色中的方式、造型藝術中的特點、數理關系中的規律;總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裝飾語言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佛山;銅鑿剪紙;民俗成因;裝飾特征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佛山剪紙根植于南嶺之南,誕生于東南民間藝人之手,因其產地在廣東省的佛山市而得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銅鑿剪紙。據現有史料記載,銅鑿剪紙始于宋代,盛于明清[1]128,受禪宗文化和佛山地區民間文化、民俗影響較深,蘊含著濃厚的宗教氣息。相較于其它剪紙而言,銅鑿剪紙具有用色夸張富麗、金碧輝煌,結構蒼勁古拙、雄偉奔放的藝術特征,給人燦爛華貴、豐滿吉祥的視覺美感。銅鑿剪紙的題材廣泛,有宗教題材、花鳥植物、民俗節日、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和圖騰紋樣等多種類型。因其畫面配色富麗明艷、和諧奪目,結構造型新奇有趣、別致獨特,表達內容如意吉祥,為人喜聞樂見,倍而受歡迎。隨著歷史的變遷,銅鑿剪紙在不斷發展演變中傳承下來,所蘊含的藝術特征值得深入探究。
一、銅鑿剪紙的淵源
佛山銅鑿刻紙藝術是對我國民間金屬箔鏤刻與剪紙的繼承與創造,是嶺南民間民俗藝術瑰寶。早在商周戰國時期,人們便將黃金、白銀捶打成金、銀箔片,鏤刻成裝飾物鑲嵌在一些器物上[2]176,從而產生了與剪紙類似的藝術效果。隨著銅箔制造技藝的不斷發展,到了明代銅鑿剪紙開始出現。銅鑿剪紙與佛山傳統的“金花”藝術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姊妹,銅鑿剪紙是隨著金花業的發展應運而生的[3]368,最初是用以點綴、裝飾金花,后發展為裝飾觀賞品。據民國版《佛山忠義鄉志》記載:“金箔行,為本鄉有名,出品有青、赤二種,由本鄉或省城購買足金,隔以烏紙,用錘擊成箔,銷行內地各鄉各埠及港、澳、石叻、新舊金山,歲出五六十萬圓……銅箔行,本鄉制品特佳,箔有厚薄,俱用一字銅制。”[4]14銅箔與金花手工業在明代已成行業,是佛山著名手工藝之一,清代鼎盛時期,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得產品行銷海內外,遠達美洲各地。作為我國四大名鎮之一的佛山,遠在唐宋年間就以手工業和民間工藝著稱,該地民間工藝品層出不窮,民間藝術群芳薈萃。清朝康熙時史書也曾描述“四方商賈之至粵者,率以佛山為歸”[5]58,正是這樣通商發達、交通便利、手工業繁盛的商鎮地區,促進了銅鑿剪紙的發展與傳播。
1949年后,佛山的民間藝術研究社適時而建,銅鑿剪紙因同時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而備受大眾喜愛,并被大量用于裝飾家庭和烘托節慶氣氛。20世紀60年代,佛山剪紙一躍成為國內剪紙手工業的龍頭和重要工藝,在行業規模、表現形式、技術技巧和適用場景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和創新。改革開放后,涌現了一大批反映現代生活題材的剪紙作品,在國際藝術舞臺上獨樹一幟,并逐漸開創了傳統藝術創新之路。銅鑿剪紙的用途十分廣泛,包裝、婚嫁、祈福、祭祀等民俗活動中都有運用到銅鑿剪紙。其構圖嚴謹、剔透雅致,色彩金碧輝煌、富麗明艷,裝飾性強,既纖巧秀逸,又渾厚蒼勁,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嶺南豐富的歷史文化經過長時間的時光沉淀,使銅鑿剪紙的內容具有豐富性、題材呈現多樣化、材料表現獨具特色,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間剪紙瑰寶藝術。
二、銅鑿剪紙的民俗成因
發源于嶺南地區的銅鑿剪紙蘊含著豐富的區域文化內涵,其作品多受傳統吉祥圖案或紋樣的寓意影響、為區域特色民俗所感染、被民間傳說故事所啟發。
(一)寓意吉祥的裝飾隱喻
銅鑿剪紙也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經常會依托花、鳥、蟲、祥云、五蝠(五福)等寓意吉祥的意象,通過借喻、雙關、指代、象征等表現手法來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如圖1為非遺傳承人饒寶蓮制作的銅鑿剪紙《金雞報曉》,該作品內含金雞、旭日、祥云、繁花等意象,其中“金雞”取自《神異經·東荒經》描寫的“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6]50,喻指黑暗馬上結束黎明即將到來;同時因有女媧造物先造六畜的神話,農歷的正月初一別稱“雞日”,故其也蘊含新年伊始福氣來之意。《開元天寶遺事》中曾言“時人之家,聞鵲聲皆以為喜兆,故謂喜鵲報喜”[7]56,古人以喜鵲作為喜事的象征,如圖2銅鑿剪紙《喜上“梅”梢》通過諧音雙關的隱喻表現手法,將喜鵲飛上梅花枝梢來指代“喜上眉梢”,表達吉祥愿景。這種結合傳統吉祥意象和紋樣的銅鑿剪紙,表現了其綺麗的裝飾效果與禎祥福愿,凸顯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福與對吉祥福祉的熱切期盼。
(二)特色民俗的圖示表征
在佛山地區豐富文化的長期浸染下,銅鑿剪紙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拜的圖騰,神話傳說中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和保佑安康,象征著祥瑞與順遂。嶺南之地神佛文化淵源濃厚,在節慶、祈福大典等期間,都會用舞龍的方式祈求平安和豐收,舞龍習俗在其他地區逐漸衰減,但在嶺南地區仍歷代相傳,鼎盛不衰。銅鑿剪紙《舞龍》所表現的正是舞龍文化,畫面中一人持著龍珠、一人舉著龍頭,在祥云、彩帶和金魚等吉祥意象的簇擁下展現龍的威猛英姿。佛山地區篤愛舉辦游園會,如乞巧游園會、元宵游園會、中秋游園會等,這種帶有強烈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民俗游園會經常在佛山公園舉辦,在廣州陳家祠展館收藏的銅鑿剪紙《佛山公園》(20世紀90年代)刻畫的正是常常開展游園活動的佛山公園。經久不衰的傳統特色民俗有其自身的魅力,在佛山特色民俗文化的熏陶浸染下,民間音樂、民間歌舞、民間戲曲、民間娛樂和民間活動以圖案化的語言被表達呈現,成為銅鑿剪紙的重要題材之一。
(三)民間故事的工藝映現
民間故事通過口口相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傳達的歷史典故、瑰麗神話和和思想精神等也融入了銅鑿剪紙的血液中,歷史活動、神話傳說等民間故事是銅鑿剪紙題材中的一大類別。明末清初的銅鑿剪紙《天姬送子》描繪了《魏書·帝紀》中南北朝時期北魏皇帝的先祖圣武帝詰汾偶遇天女共宿后,約定一年為期再相逢的場景。畫面中,圣武帝詰汾攜嬪妃、侍臣、侍女等迎見天女,天女將手中的男孩交給圣武帝,作品層次清晰、主次分明,展現了圣武帝與天女再相會及送帝子拓跋力微之盛大景象。制作于80年代的銅鑿剪紙《蝶戀花》仙氣繚繞,在樹藤和薄云的縈繞下還有多名跳舞的仙子做襯,展現了古代神話愛情故事中經典的一幕,是民間故事工藝映現的代表之一。銅鑿剪紙將人們所崇尚的人物精神、美德文化及流行觀念等,以點鑿工藝映現在銅片上,使“昨日”與“夢境”化為實物。
三、銅鑿剪紙的裝飾特征
銅鑿剪紙的裝飾內涵是中國傳統圖案裝飾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也是手工藝人多次嘗試構造銅鑿剪紙美韻的結果,在配色和造型藝術方面與美學有著共通性,同時也蘊藏著西方設計幾何學的數理關系。
(一)配色
色彩豐富、明艷富貴的銅鑿剪紙,是能直接反映人民心理需求的藝術品。銅鑿剪紙以鑿代筆,以敲代畫,第一次敲鑿后,要在反方向“反鑿”一次,經過正反方向的拷鑿制作肌理,整張銅箔平直均衡,然后填色。用硍朱、鉛粉、石綠、佛青、石青等不透明的礦物質顏料,并以牛皮膠為粘著劑使其牢固。銅鑿剪紙多以高飽和的金色、赤色、青色為主,這種用色既得益于其嶺南文化的影響,又受傳統色彩理念的浸染。金色自古以來就代表了富足與繁榮;赤色,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記載:“赤,赫也,太陽之色也”[8]12,常用以表示溫暖和吉祥,促萬物生長;《說文解字》中又道:“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在銅鑿剪紙中青色通常表示植物的生機與活力。
1.對比與調和
銅鑿剪紙多以迥異的色彩,通過強烈的對比來突顯畫面的生動性,同時在色彩的運用與比例的拿捏上又能夠使得畫面達到美觀的視覺效果。如圖3佛山市藝術創作院收藏的銅鑿剪紙《焰火迎春》是一種用于包裹煙花爆竹的包裝紙,它由清末佛山老字號“泰7昌”門錢行所制作,反映的是民間正月初一庭前燃爆竹煙花以避山魅惡鬼、迎接春節的情景。從色相角度分析,該作品的色彩運用了色相環上相距180度強對比的互補對比色,即 “紅色-綠色”“藍色-橙色”。從色彩明度的角度分析,作品同時含有高明度高調色與低明度低調色,這種明度強對比、長調對比使得畫面對比強烈,施色重點突出,具有明快感與靈動感。在銅鑿剪紙上進行互補色對比、明度對比的配色方法,本質是強調反差、增強視覺效果,以達到吸引觀者的目的,是銅鑿剪紙裝飾特征的亮點所在。
色彩的調和性指兩種以上的色彩,特別是有對比的色彩按照一定的方法組織在一起,從而達到的秩序化和統一化的和諧效果。在中國傳統工藝銅鑿剪紙作品中,最經典的調和手段是補色調和。如圖4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設計的銅鑿剪紙《花開富貴》使用了“紅色-綠色”這一對互補色,紅色的嬌美和綠色的生機相互作用,在畫面中形成了強烈而又和諧的畫面效果。互補色本身具備調和的條件,視覺在接收某一色彩時,總會尋找補色來求取生理平衡[9]39,紅色和綠色雖為互補色,但是在這里卻沒有彼此爭艷,而是有賓主、有虛實、有強弱。圖中紅色和綠色的色彩面積雖然相同,但是并不顯得分裂,反而展現了統一與協調的形式美感。蓮花的花朵由三種不同明度的紅色構成,作為主要元素能夠呈現立體效果,而旁用的葉子只有兩種明度組成,純度較低,且每片葉子都是單色,在畫面中的作用是調和與襯托。這里雖然使用了相同面積的紅色和綠色,但是由于明度和純度的安排組合,使得畫面同時具有了對比與調和的特點。
2.視覺與知覺
銅鑿剪紙作品在配色方面具有視覺的進退性,色彩的進退感與波長、明度和純度有關。人在處于同一視距觀察不同色彩時,會產生視覺的遠近感,銅鑿剪紙作品大多使用了這種配色視覺手段。如《焰火迎春》是敘事型的銅鑿剪紙作品,表現的是民間正月初一老少孩童一齊燃放爆竹煙花的景象,作品中畫面上大部分的人物、服飾、建筑采用了暖色或高純度色彩;土地用了純度較低的暖灰色,植物和天空用冷灰色,在視覺中處于背景位置。銅鑿剪紙大多通過對色彩的選擇、明度與純度的調和安排,以更好地營造出畫面的前后關系與層次感。
人會根據視覺經驗不自覺地將看到的色彩代入主觀聯想[10]55,銅鑿剪紙的色彩往往服務于主題,能夠使觀者主動融入經驗從而產生色的聯想。《焰火迎春》大面積使用了紅色,人們看到紅色大多會聯想到喜慶、熱情、活力與吉祥,這會使得觀者產生心理經驗的共鳴,引起對新年、幸福和祝福的聯想,激發觀者產生對渴望幸福、美滿和如意生活的互動效應,從而貼合銅鑿剪紙的“迎春”主題。銅鑿剪紙色彩的導向性能夠影響觀者的感情和行動;其色彩的標記性具有加深記憶的作用,能夠引起觀者回憶;其色彩的指意性具有轉達意念和含義的作用[11]65,能夠表達內涵、傳達意義。
通過分析銅鑿剪紙的色彩,將中國傳統藝術結合色彩理論分析發現了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銅鑿剪紙作品有著對比與調和的規律、視覺與知覺的配色理念。研究銅鑿剪紙裝飾特征中的配色能夠喚醒大眾對中國傳統藝術用色的認識,喚起人們對地域文化的感知。
(二)造型藝術
1.對稱與均衡
對稱的造型在視覺與心理上使人產生莊重、寧靜、和諧與純粹之感,與宗教信仰主題有關的銅鑿剪紙多采用對稱的構圖。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檔案館中的銅鑿剪紙《丁財貴》蘊含鏡像式對稱的形式美法則,雖然畫面中的元素線條曼妙、紛繁復雜,但是畫面整體呈左右對稱格局,神像被置于正中對稱軸的位置,畫面中的卷軸、文字、花朵、財寶、盆花也都以對稱軸位置的神像為基準,分別被安排在兩側,使畫面的重量感對稱一致。民國時期的銅鑿剪紙《日神月神保佑仙鶴長壽富貴平安》除了是對稱的構圖形式,四周邊緣處也運用了重復性、規律性的長方形和具有穩定性的三角形組成幾何造型的邊框,用以調和畫面中繽紛、跳躍的色彩,使該銅鑿剪紙作品通過色彩和造型的協調安排,營造出對稱與均衡造型特點的莊重感、秩序感、靈活性和協調性。這種靈巧的動態平衡搭配在銅鑿剪紙藝術中被廣泛的使用。
2.統一與變化
銅鑿剪紙作品有著和諧統一的特點,如《花開富貴》(圖4) 。作品分為兩個部分,視覺中心的荷花元素被構圖在圓中,形象飽滿、富于變化,外緣的花形紋樣通過重復與對稱的手法,使得銅鑿剪紙作品整體具有秩序感而又不失靈動性,在保持整體畫面構圖統一的基礎上,求得局部的變化,在規律地花瓣紋樣中創造中心圖案變化,具有統一與變化綜合表達的構圖法特點。中間荷花圖案部分從多視角對荷花的造型進行捕捉,追求畫面形態的完整,從荷花的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甚至多瞬間進行表達,采用求全手法,不拘泥于某一個透視點的局限,在看似無意卻體現著有意的狀態中得以顯現。
3.節奏與韻律
《說文解字》中道:“團,圜也。”[12]3890銅鑿剪紙追求適形飽滿、圓滿完整的適形構圖結構。由于銅鑿剪紙藝人大多是家庭主婦,她們注重家庭的美滿,講究“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這種審美心理展現在了銅鑿剪紙藝術風格中,不少作品是圓形適形,體現了崇尚圓滿的構圖觀念。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的銅鑿剪紙《裙裾爛漫》圖案構圖巧用物象之間的形體結構關系,使孔雀形象在圓形的形狀空間內隨著形體本身而改變,這種隨外框而布置、求變的一種巧妙手法,使它們成為一種既有各自特征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構圖形式,并最終構成一個更完美并極具意味的完整性的適形構圖。這種構造出造型的節奏與韻律,追求銅鑿剪紙構圖適形性的表現,正是藝人追求理想圓滿生活的心靈折射。
銅鑿剪紙以銅箔為底料,用鑿珠刀在銅箔上鑿出圓形點,連點成線,其含有對稱與均衡之美、統一與變化之美、節奏與韻律之美的造型藝術特點,且貫穿其制造工藝,其富于視知覺刺激的配色和蘊藏造型藝術規律的構圖形式,能夠煥發輝煌神秘而又迷人典雅的東方藝術魅力。
(三)數理關系
銅鑿剪紙在形式構成方面蘊含豐富的數理關系,它具有嚴謹的比例性,其和諧、對稱和富有節奏的構圖體現了民間藝術形式美的審美觀念,也反映了銅鑿剪紙手工藝人的質樸心理和審美情趣性。如圖5中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制作的銅鑿剪紙《百福呈祥》便符合矩形的黃金分割幾何學構圖法則。圖5中的黃金分割示意圖,在圓形內接一個正方形,將正方形的一組對邊向外延伸,并與圓相切,即得到黃金矩形,其比值接近黃金分割率。 通過對 《百福呈祥》 進行數據演算研究,發現其正方形的邊長和對角線的比值也接近黃金分割率。圖6明代銅鑿剪紙《萬象更新》也蘊含數理中的四葉玫瑰曲線,主體圖案福象的四周及畫面邊緣都構成了數學中的四葉玫瑰曲線。這種美妙的比例關系被廣泛地運用于銅鑿剪紙的設計制作中,可見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品也遵循理性的黃金分割美學法則,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銅鑿剪紙具有的數理幾何裝飾特征使得構圖中增添了形式美。
結 語
銅鑿剪紙是佛山剪紙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嫣紅華貴的色彩、巧奪天工的工藝、富有內涵的題材和感性與理性結合的構圖深受民眾喜愛。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創作中運用了豐富的吉祥裝飾元素、結合了濃厚的地域民俗風情、講出了“中國故事”,以特殊的銅箔材料、民族色彩和鑿琢工藝吸引了國內外民眾的眼光。銅鑿剪紙采用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豐富的色彩與構圖法則,向大眾傳播著對生活的美好追求與對幸福的祈祉憧憬。研究銅鑿剪紙的民俗成因與裝飾特征能夠使大眾更加了解銅鑿剪紙,銅鑿剪紙的民俗成因和裝飾特征能夠為今天藝術與設計的教學和創作提供新思路和新角度。
參考文獻:
[1]李虹.佛山剪紙在廣告圖形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大觀,2008(07).
[2]傅舉有.中國漆器金銀裝飾工藝之一金銀箔貼花漆器[J].紫禁城,2007(03).
[3]林明體.嶺南民間百藝術[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4]冼寶干.佛山忠義鄉志[M].佛山:佛山市博物館,1986.
[5]王宏鈞,劉如仲.廣東佛山資本主義萌芽的幾點探討[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0(00).
[6]東方朔.神異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王仁裕,姚汝能.開元天寶遺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黃仁達.中國顏色[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0.
[9][瑞士]約翰內斯·伊頓.色彩藝術[M].杜定宇,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10]田少煦.數字色彩構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11]黃強苓.色彩構成和視覺心理在工業設計中的運用[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S1).
[1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責任編輯: 林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