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25歲的艾麗雅手持一列系著紅綢帶的動車模型看向鏡頭,盡管她戴著口罩,也難掩其眼中的笑意。而她身后便是手中模型的實物——一列紅藍白三色涂裝、呈流線型的動車組。這列被命名為“瀾滄號”的動車組,正是中方為中(國)老(撾)昆(明)萬(象)鐵路(以下簡稱中老鐵路)量身打造的列車。從圖紙到實車,“瀾滄號”開上了中老鐵路,老撾人民“變陸鎖國為陸聯國”的夢想也開進了現實。
“瀾滄號”選擇的內飾設計中,有一款名為“占芭天香”,紋樣是一朵朵綻放的占芭花。占芭花是老撾的國花,寓意高尚、圣潔。而從商議合作到正式建設、通車,這條由中老兩國合作建設的中老鐵路,就如同兩國邦交中一朵含苞待放的占芭花。
經過10年的等待,在中老兩國建交60周年之際,花,開了。
中老鐵路,讓時間有了長度
2016年的圣誕節,老撾瑯勃拉邦省瑯勃拉邦縣的潘賽村迎來了一件大事。中老鐵路全線開工儀式要在這兒舉行。隨著“當、當、當……”九下铓鑼聲響,時任老撾政府總理、現任老撾國家主席通倫·西蘇里在儀式上宣布,中老鐵路正式全線開工建設。這陣5年前的铓鑼聲仿佛還在耳畔回蕩,將人們帶回到中老鐵路建設最初的時光。
早在2010年4月,中方就與老撾公共工程與運輸部簽署了《關于鐵路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通過合作開展中老鐵路項目前期工作,并深入研討論證,雙方最終就合作模式、投融資安排及支持政策等達成共識。
當時才30出頭的陳建國,就是2010年加入中老鐵路項目的。那時,中老鐵路正在現場開展初測(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勘察工作)和定測工作(初步設計階段的勘察工作)。據陳建國介紹,工程進展最困難的也是那個時候。
其中,中老鐵路孟賽站勘察作為鐵路建設的最前期工作,為確保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需要盡可能走通全線進行實地踏勘。然而,沿線大部分地方都沒路、沒電,外部環境惡劣,條件極為艱苦,尤其老撾的無人區、密林、未爆炸物、高溫天氣等都是挑戰。但正是“陳建國們”拓荒式的勘察,為中老鐵路設計方案奠定了基礎,并最終通過了有關部門的評審。
2015年11月13日,中老鐵路合作簽字儀式在中國北京舉行,兩國政府簽署了政府間鐵路合作協定,中老鐵路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于是,我們開始看到中老鐵路建設進程的快速推進。當一個個讓人振奮的好消息傳來——橋梁合龍了,隧道貫通了,鋪軌完成了,動車到位了,全線通電了,站房亮相了,動態檢測了,完成驗收了,鐵路,就要通車了!我們仿佛在看一部延時拍攝的電影,看隧道穿山入、大橋跨江流、站房平地起、路軌蜿蜒出,看稻蟹和諧生,看天塹變通途!
然而,當我們回望一路走來的艱辛,我們又十分清楚,這不會是一部只有幾分幾秒的延時影片,因為中老兩國鐵路建設者們為之付出的每個日夜,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們把汗水擰進了每顆螺絲釘里,把成長筑進了每段橋墩中,把青春韶華鋪在了中老鐵路1000多千米的道路上。如果光陰有長度,那這10年時間或許可以用中老鐵路的全長來計量,它每往前延伸的路,也是中老兩國友誼向前發展的路。
在中老鐵路建設的這些日子里,中老兩國攜手成就的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老撾進行了國事訪問;雙方簽訂了《中老經濟走廊合作框架協議》《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并作為成員國共同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老高速公路—萬象至萬榮段提前通車……2021年,中老兩國又共同慶祝建交60周年。
當兩國無形的友誼之路,遇上有形的“鋼鐵絲路”,中老鐵路的通車,將讓兩國合作共贏的發展之路,越走越長。
一諾千金,不負期許
中老鐵路是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全線采用中國技術標準、使用中國設備,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聯通的國際鐵路,是一條真正意義上中國鐵路“走出去”的項目。
“我們采用的都是國內最先進的技術,按照國內最高標準來修建中老鐵路。”中鐵二局磨萬項目部二分部紀工委書記王冠橋這樣說道。從無人機、5G、北斗導航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到中國鐵路“新梁圖”標準的采用、萬象焊軌廠生產線的投產,中老高鐵采用的技術標準與設備無疑都是“高配”。施工方面則更不能馬虎,單單是接觸網的架設,過程中每一顆螺絲螺母的安裝,都實名制寫入了班組的名字,以嚴格管理、把關,做到精益求精。
大國匠心,淬煉精品,不僅是因為項目背后是中國鐵路,甚至是中國的國家形象,也因為讓中老鐵路順利通車,是中國給老撾人民的一份承諾。
這份承諾里,有環保先行。通過綜合優化方案,中老鐵路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沿線原始生態風貌,將一條綠色鐵路交給了老撾人民。
這份承諾里,有全力保障。中國昆明海關通過設置中老鐵路項目綠色通關通道,實施全年365天通關制度;雙方建立“一帶一路”海關聯絡機制,加強與移民、交通等部門的溝通協作,為中老鐵路建設物資運輸營造了便利的“大通關”環境。而來自云南、廣州、北京、遼寧等中國各地的專業企業,成為項目建設最有力的要素保障。
這份承諾里,有攻堅克難。中老鐵路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建設難度大,部分標段橋隧比高達97.5%。中方通過科學施工和智慧建設,克服了高地熱、有毒有害氣體、軟巖變形、突泥涌水等帶來的艱難險阻,如期建成了湄公河特大橋、森村二號隧道、安定隧道等“超級工程”。
這份承諾里,有授人以漁。通過鐵路相關專業培訓、師徒傳幫帶等方式,中方為老撾培養了一批鐵路人才,經驗傳授毫無保留。
這份承諾里,有如期履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老撾員工無法返回崗位,中老鐵路項目工地人力捉襟見肘。但工期不等人,如何保證“2021年如期通車”?關鍵時刻,許多項目部的中方員工義無反顧地補上了空缺。
在老撾萬象北部,中國電建水電十局中老鐵路項目的工地上,頂著時常超過40℃的氣溫,項目領導班子成員、技術干部、辦公室人員、司機全部上一線。他們中有從未參加過高強度體力勞動的8名技術干部,在距地面近10米的高架橋上長時間跪伏,安裝60多斤重的鋼橫梁,晚上腰酸腿痛難以入眠,卻沒有叫過一聲苦;有即將退休的小車司機,也跟著年輕人一起起早貪黑、摸爬滾打……在中方員工的齊心努力下,該項目挽回了兩個多月的工期,確保了鋪軌工作面的按期交接。
在水電十局的項目工地外,疫情下的中老鐵路,各個項目仍穩步推進、捷報頻傳,讓人們更加堅定了中老鐵路能夠如期通車的信心。
一諾千金,不負期許。隨著中老鐵路的順利通車,這一份份已經兌現的承諾,將是對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高度認可,是中國鐵路成功“走出去”的榮耀勛章,更是中老兩國鐵路人共同的驕傲。
“中老鐵路+”開啟新時代
2017年11月,習近平主席對老撾進行了國事訪問。“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老撾國家主席本揚(時任)的共同見證下,中老雙方代表13日簽署中老經濟走廊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文件。從那一刻起,全長400多公里的中老鐵路(老撾段),被賦予新的含義與使命。穿越崇山峻嶺、平原大川的鋼軌枕木,由此將蛻變升華成一條全面合作的大道,中老鐵路也因此進入‘中老鐵路+的新階段。”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在其2017年11月13日的通訊中這樣寫道。
中老鐵路是老撾國內第一條現代化鐵路,但單靠一條鐵路的運營無法實現其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中老鐵路+”的這個“加號”,必須加,隨著老撾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必然加。這個加號既可以代表依托鐵路推動而涌現的新產品、新產業、新產能,也是一種超越交通運輸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概念,更詮釋著老撾各行各業關于鐵路的聯通夢。
在湖南炫燁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國武看來,“中老鐵路+”將為老撾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目前,其投資的炫燁(老撾)有限公司已聯合中國航空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計劃在中老鐵路沿線建設一個老撾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
徐國武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介紹道,該產業園項目占地60公頃,選址在中老鐵路萬象貨運站,并將建設20萬噸的糧倉,以打造“一帶一路”跨境鐵路線上第一個境外糧倉。“項目建成后還將帶動旅游、物流、房地產、教育等產業的發展,使中老鐵路真正成為一條貿易互通、文化融通、人員溝通的大通道,實現從中老鐵路到‘中老鐵路+的全方位發展。”徐國武說。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戰略咨詢部戰略處處長田煜博士也指出,未來,中老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可布局相關產業的綜合發展。例如,可以在中老邊境地區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老撾瑯勃拉邦省是一個典型的旅游型城市,應突出其旅游業和服務業的產業發展方向。“還有老撾首都萬象,建有中老鐵路萬象站和汽車南站兩個車站,車站周圍和兩個車站之間還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該地區靠近13號高速公路和450號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便利,建議發展貿易和物流、旅游、房地產和工業園區等。”田煜博士說。只有打造一批工業園區、交通樞紐、經濟特區、產業新城,才能形成具有較強產業集聚能力的走廊經濟帶。
盡管疫情的陰霾仍未消散,但隨著中老鐵路與其國內高速公路、中泰鐵路等陸路交通線的聯通,老撾作為東南亞陸路交通樞紐的夢想將漸漸照進現實。屆時,老撾的發展將留給人們更多想象。如果說中老鐵路是時代的一縷光,那愿它落到每個可能遇見的人身上時,都能成為點亮他們精彩人生的一盞燈。
從中國到老撾,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百姓,在中老鐵路建設的過程,它收獲了無數贊譽,不少老撾人親切地稱它為“占芭盛開之路”。而在中國,花開寓意富貴,象征美好生活。隨著中老鐵路這朵占芭花的盛放,我們唯愿它在將來,繼續給中老兩國及兩國人民,帶去幸福的花香。
·聯系編輯:3134643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