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 郝 軼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度的加快,很多農業戶口人員寧可到城市里打工,也不愿意留在農村過著以種植為主的生活。因此,中國在十年間消失了92萬多個村落,平均每一天就有250個自然村落消失。有些鄉村是城鎮化了,有些則是人口數量越來越少,年輕人更少,沒有了人也就沒了生機,村子自然消亡。我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大國,從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點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為了避免若干年后民俗文化、傳統村落消失不見,目前對鄉村的保護應該是相關專業人員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近十三年來,國家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出現了關于“三農”問題的意見。2013年在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家庭農場”概念。農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個體種植為主,而是出現了集中化、科技化的發展趨勢。同時,鄉村新業態的產生,形成了一二三產業并行的發展趨勢。2014年提倡休閑農業旅游發展到2015年研究制定促進鄉村旅游休閑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實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鄉村旅游發展將是未來鄉村發展的一個方向。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城鄉共享”“5+2”生活模式,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的發展大時代即將到來。
文中重點闡述如何利用鄉村文化、商業、旅游的方式將城市人群帶入鄉村,讓鄉村活化,讓鄉村獲得新生。重點分析我國鄉村的可開發新型業態,并在各種業態下發展的鄉村特色規劃及建筑改造方式方法。
通過對研究內容的深入探究,獲得鄉村文商旅一體化發展具體策略。通過大力引進新技術業態,豐富整個鄉村的文化產業結構,使得整個鄉村中的文化、商貿、旅游等綜合發展產業成為一個繁榮于大鄉鎮、富裕于鄉村農民財產生活的新興區域經濟社會支柱。
鄉村文商旅的開發是一個發展趨勢。對于鄉村文商旅一體化發展策略研究幫助鄉村在發展的同時有效“再生”空置或是年久失修的老房屋。這種意義是經濟價值不能衡量的。它的目的是對資源進行整合和利用,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本文對鄉村文化傳承與活力復興、鄉村經濟、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鄉村建筑的可持續利用、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提到鄉村振興,就不得不想到鄉村旅游。人多的地方就是好地方,人多起來就會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開發旅游資源,不只是那些擁有青山綠水的村寨才可以擁有的口號。遼寧省內的大部分村子并沒有優越的自然條件,這些村子不單要挖掘自身的地理位置特色,更要與當地文化、商業(當地特色、特產等)相融合。
鄉村旅游新業態以鄉村旅游為基礎進行發展、升級。深度開發當地特色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特色的鄉村商業,樹立鄉村文商旅特色產品品牌,增加新型鄉村開發內容。鄉村振興是目的,而挖掘當地文化商業特色,做到文商旅一體化發展是思路,鄉村規劃及老舊建筑是載體。
對于鄉村建筑的利用,大致包括兩個方向。一方面根據策劃、規劃內容,選擇合適的建筑進行改造,滿足實際的需求,既先定位,后選址,此類改造適用于有建筑大空間需求的功能業態,如大型會議廳、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建筑。另一方面是對于待改造建筑的性質、規模,賦予適當的功能,既先選址,后定位,此類適用于建筑規模小、地域性強的代表建筑,如民宿、民俗展示館等。
3.2.1 展示商業類
展示商業類選址多依托于鄉村中的公共空間展開設置,如村落中的村民活動廣場,辦公建筑。具體功能包括鄉村小型博物館、文化展覽館、鄉村書房、特產商店或商業街等。在鄉村發展的今天,一方面鄉村傳統文化體系逐漸走向衰落,另一方面鄉村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滿足當代村民的需求,鄉村發展應當與時俱進,不與時代脫節。除了保證傳統的鄉村生活習俗外,還應保證提供村民、外來游客進行休閑活動,展示鄉村傳統文化習俗的公共空間。這也是村民向現代生活靠攏的有效方式,同樣也是鄉村建筑適應時代的一個好的機遇。
對于中小規模尺度的村莊,一般都會設置一到兩處公共空間,要求公共空間應該具備多重的業態功能以滿足各種需求人群的不同使用。位于南京樺墅村口的鄉村建筑路鋪子(見圖1),選址的地點是村口,它是鄉村道路和城市公共道路的交點。該建筑最初為三開間的房屋,較為普通,面寬約12m,進深約9m,設計以原來的宅基地為范圍,將該建筑物進行了改造與新增。外側為了結合村口的主景觀廣場及高聳的大樹,加建一個8m×6m的石灰空間供村民和外來游客進行休閑活動使用。該建筑的具體功能包括展銷、簡餐食品加工、茶室、圖書室等功能。活動中心廣場定期舉行的活動,豐富了全鎮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與生活,具有一定的場所感,形成場所精神。

圖1 南京樺墅村
對于展示商業類鄉村空間,從形態上來說要遵從傳統的建筑風貌,但作為展示商業類建筑空間,本身也是展示的一部分,所以在造型上或寓意上除了傳承之外,還應該有所突破和創新。另外,從使用空間上來說,一般都會有給本地村民和外來游客使用。而書局、村史博物館、特產售賣建筑則是在鄉村旅游總體規劃中改造和新建的,更側重于外來游客。這些空間相互聯系促進村民和外來游客的交往交流,有利于鄉村復興。
3.2.2 農業觀光體驗類
農業觀光旅游體驗類模式就是在中國城鄉一體化的格局下,順應我國農村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型特色產業發展,結合我國農村知識產權和制度的改革,實現我國鄉村建設和生活的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和經濟的全面發展。
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曾被作為“中國第一批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它的風景旅游名勝區主要包括民族休閑生態農業文化體驗度假區、民族傳統村落文化觀光區和民族旅游休閑綜合交通服務區三個部分。休閑花果農業生態體驗式景區種植幾百萬株高山花果樹,打造大型賞花、品茶、采果休閑體驗式旅游。民族特色村落文化觀光區依托多個滿族移民村落。在村史文化廣場建立了村史文化博物館。同時設有民俗文化藝術剪紙文化專業體驗室、書畫攝影歌舞美術等七大藝術門類。旅游休閑綜合體和服務區里,可以品嘗當地滿族優質農家特色食品。
坐落在中國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錫伯族鎮,占地面積三萬畝。該產業園區以“公司+農戶+會員”的獨特農業發展模式經營戰略管理模式,將自己的稻米創意現代農業、稻米美食文化、錫伯民族文化與園區現代農業旅游服務有機完美結合,打造了多方位于一體的“生產、生活、生態”以稻米農業文化產品為經營主題的稻米農業特色產品和休閑產業園。通過鄉村旅游帶動周邊村子內的民宿、餐飲、附加值高的農作物衍生品銷售如米花糖、米餅等,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鏈從而帶動當地的整體環境及經濟。
鄉村旅游新業態背景下的康體療養度假類包括:精品民宿、主題酒店、花房餐廳等。大部分餐飲食宿類建筑功能區分并不明確,民宿類建筑帶有咖啡和餐吧功能,甚至具備戶外游泳池、健身娛樂項目。主題酒店類建筑帶有酒吧、會議、茶室等功能。區別于城市類的酒店餐廳,鄉村建筑要具備“留”住游客的功能,因為人們會在鄉村停留更久。因此多功能融合、聯合經營更具備優勢,才能留得住客人。康體療養度假類建筑在功能定位上,室外伴有公共活動場地,包括室外露臺、燒烤、無邊際游泳池等功能。精品民宿和特色酒店還會具備小尺度公共空間,用于交往、交流、洽談等功能,餐飲空間還可兼備會議功能。
3.2.4 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類
以鄉村為載體,建立中小學學農教育的課程與實踐基地,為廣大學生開展學農實踐的校外活動基地,這樣不僅有助于促進鄉村的建設和發展,同時能夠全方位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拓寬中、小學生的實踐途徑和渠道,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這是一個雙贏的鄉村旅游策略。
中、小學生走進農業實踐教育基地可以讓城市里的孩子親眼看到生長在田園里的各種鮮花和果蔬,了解從古至今的各種耕作農業用器具和繼承中國人優良傳統的各種現代農業作物種植工藝技術和基礎知識。同時,動手做些簡單的農業家庭服務工作,讓下一代人真正懂得農民從辛苦耕種、作物成長到大豐收,需要付出多少辛苦的勞作和多少汗水。實踐中在基地內還可以根據規劃用地開辟大型果樹園、菜園,建設大型太陽能專用溫室和農業大棚,修建小型動物營養飼料場、農用機械生產器具技術陳列館和無土栽培技術體驗室。同時它還可以對高等學校中的本科生、研究生推出多門專業課程,構建了涵蓋生活農業經營生產管理、農業知識、勞務工作經歷、拓展職業技能綜合訓練四大專業功能性知識模塊的專業課程體系,開設了具有實踐性的農業活動實踐課程。
實踐基地可以為學生提供菜單式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程。學農綜合實踐教育基地以“學農實踐基地+多元化特色課程”的教學形式來作為教學主題和活動載體。學生也可以和家長一起利用假期進行學農體驗。同時配套相應的民宿及餐飲服務,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條。
鄉村旅游發展起來的新業態,不僅限于一種學科,而是更多的相關專業一同研究學習、共同投入。希望未來還有城市規劃方面、建筑方面、社會學方面的專業人士能組建團隊投入到鄉建的研究中。不同專業團隊的合作會碰撞出更多創新的點子。希望通過共同努力,鄉村和城市能夠形成功能、特色的互補,城鄉共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