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孝衛,嵇友權,王 芹
(1.漣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漣水 223400;2.漣水縣農業科學技術普及站,江蘇漣水 223400)
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農業的發展模式也需要進行調整和改善,確保從粗放化向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在種植結構上要從直播的模式向機插的方式發展,由此可以使得實際的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處于更加理想的狀態。因此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要實現對應技術的管理和控制,繼而達到對應規模化,機械化和標準化的效能。
“三農”問題的解決,始終是我國社會改革過程中需要關注的焦點性問題。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秉持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確保農業與科技能夠實現交互,在實際農業發展中,關注增產與增效之間關系的處理,確保良種良法配套系統的構建,實現農機農藝之間的融合,秉持生產生態協調的基本原則,使得農業生產展現出集成性、機械化、信息化、環?;头ㄖ位奶攸c。在這樣的情況下,種植對應水稻的時候,就需要關注對應栽培技術的使用,以高產高效機插為基本準則,確保技術管理進入到精細化的狀態,由此確保水稻種植模式朝著現代農業的方向發展。
區域內當前水稻種植方式主要有:人工栽插類型,機插秧類型,拋秧類型和直播類型。以直播稻為例,實際的密度控制是比較苦難的,如果播種技術不到位,就可能出現過密或者過稀的情況,繼而會對于實際的水稻產量造成不良影響。還有直播水稻很容易出現出苗不齊全的情況,以直接撒播的方式來進行,整地質量不容易達到理想狀態,實際深淺也難以控制,由此很容易出現藥害的情況,比如在播種后出現了低溫陰雨的天氣,就很容易出現死苗的情況。氣象風險因素是比較多的,因此可能在很多環節出現災難性的結果。最近幾年,區域內梅雨多發,很容易出現澇災的情況,在此期間很多種類的水稻都處于分蘗期,此時有著比較強的耐澇性,因此不會出現太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如果是直播稻的話,此時正是幼苗階段,這樣就很容易受到洪澇的負面影響,實際影響還處于偏大的狀態。還需要面對倒伏的風險。尤其對于實際直播稻而言,出現這種風險的可能性比較大。沒有經過移栽處理,實際根系往往比較淺,很容易出現根倒的情況,直播的規模比較大,用量高,中后期群體大,實際透風性不理想,也容易出現拉長或者細嫩的情況,這樣就很容易使得其產量不斷降低。
對于漣水縣而言,雖然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但是依照現代農業種植基準來看,其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詳細來講述,其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水稻種植品種比較多樣化,或者說處于相對混亂的狀態,在此過程中優質高產高效的主導品種占比比較小,這樣就難以形成對應的規模效應;在栽培方式方面也不是很統一,種植模式傳統化,多數都是崇尚輕簡實用性的栽培技術,不同栽培技術的集成度也不高,對應的技術配套設施也不完善;區域常常會出現惡劣天氣,比如臺風天氣,連陰雨天氣,熱冷害天氣等,使得實際的作物生長環境處于比較差的狀態;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紋枯病、飛虱、螟蟲、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蟲害的災害較重,每年都會對于水稻種植造成不良影響[1]。
為了改變漣水縣水稻低效化種植的局面,就需要積極使用優質梗稻機插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方案,繼而引導實際的水稻種植行為朝著更加精細化的方向發展[2]。詳細來講述,在此過程中需要關注如下細節。
品種選擇工作是影響后續種植效益的關鍵性步驟,要結合實際茬口信息,品種特性信息,安全齊穗期信息來進行選擇,關注的指標有是否是優質品種,是否是高產品種,是否是穩產品種,是否有著良好的抗性,是否有著良好的分蘗表現,在此基礎上去確定實際的優良品種。在實現多種品種對比的時候,如果存在相似的品種,還需要對于其生育期進行考量,一般情況下會選擇以生育期比較短的品種為佳。結合上述指標,選擇的品種為中熟中粳稻品種,比如連粳7號、6號、寧粳4號、徐稻5號、淮稻11等。
為了確保其后續能夠處于理想的生長狀態,還需要對于秧苗進行管理,其關鍵點在于依照壯秧的標準和規范來進行操作。秧苗整齊、秧齡15~20天,葉齡3~4葉,苗高12~17 cm,苗基扁粗,根系健康有力,盤結好,葉色鮮綠無病斑,不帶害蟲,秧苗數量適宜且分布均勻,常規粳稻1.5~3株/cm2。圖1為粳稻機插中小苗壯秧形態模式。
育秧準備階段也需要樹立精細化管理的意識。詳細來講述,在此過程中需要關注的節點有:其一,做好床土準備工作。在選擇的時候,要以土壤肥沃,沒有殘茬,沒有雜草,不存在污染的土壤,可以選擇菜園土,可以選擇耕作熟化的旱田土,還可以選擇秋耕、冬翻的稻田土。其二,控制好床土的用量,一般情況下大田需要儲備營養細土為100 kg/667m2,并且還需要配備對應的細土備用。其三,在床土加工的時候,要在播種前3天內使用機插秧專用壯秧劑,在用量方面保持100 kg融入0.5 kg的壯秧劑,確保實際攪拌的均勻性[3]。

圖1 粳稻機插中小苗壯秧形態模式
在準備環節,還需要確保實際秧田處于理想的狀態,因此需要積極關注如下幾個細節:機械插苗往往比較集中,地勢處于平坦的狀態,排灌也是分開的,背風并且向著陽光,水源也比較清潔,地塊也比較好。在此過程中需要實現秧田和大田比例的配合,堅持控制在1:80~1:100之間。在播種前10天需要實現秧板的制作,確保苗床寬度處于合適的狀態,長度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判定,并且需要留下一定的寬度和深度,確保排水溝可以進入到精細化管理的狀態。秧池外圍溝深控制在30 cm,保證其平實性,確保其高度。另外還需要針對于秧面,采取對應的平整措施,這樣可以確保其處于理想的狀態。在播種前期,需要采取鏟高補低的手段,填平對應的裂縫,確保其處于平直的狀態。
在選擇對應種子之后,還需要針對于種子開展對應的準備工作。在此過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有:其一,實現種子用量的管理和控制。常規粳稻每盤用種量130~150 g,大田用種量3.5~4 kg/667m2。其二,做好種子處理工作,藥劑浸種,浸種前擇晴曬種1~2天,藥劑可選用浸種靈、惡線清等藥劑。一般用10%浸種靈2 mL兌水10 kg,攪拌均勻后浸種5~6 kg,浸種48~60 h。其三,管理播種期。根據大田栽秧日期和預定的秧齡而定,機插秧秧齡控制在15~20天,盡量做到不插超齡秧[4]。
在苗期管理的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技術細節是比較多的,也是重點和難點。
其一,高溫高濕促齊苗。處于棚膜密封的階段,需要采取措施保證其溫度和濕度處于理想的狀態,如果存在溫度過高的情況,比如在中午的時候,處于高溫階段,此時就需要打開兩頭,確保起到通風降溫的效果,并且保持一定時間段之后迅速的封閉上。在此過程中,床土如果出現了發白或者秧苗卷葉的情況,就需要以跑馬水的方式來確保其濕度處于理想的狀態。在出苗的時候,根系往往處于交錯的狀態,此時就需要控制溫度和濕度,確保秧溝有誰,但是沒有覆蓋秧板,這樣就可以使得盤根處于理想的生長狀態。在此過程中,實際的溫度需要控制在25℃之間,同樣如果超過這個溫度,就需要采取措施進行通風降溫。
其二,適時揭膜煉苗。1葉1心到2葉2心的整個流程,都需要實現溫度的監測,確保其處于25~30℃之間,如果溫度過高就需要采取煉苗手段,以確保其生長的有效性。溫度如果偏低的話,采取這種降溫手段,可以使得其適應性得以提升。據統計,如果是晴天的話,實際溫度比較接近,氣溫在15℃以上,此時就可以采取揭膜煉苗的手段來處理[5]。
其三,看苗用好“斷奶肥”。在決定是否使用斷奶肥的時候,需要考量多個因素,主要有肥力是多少,秧苗年齡是多少,實際氣溫是多少,在此基礎上采取措施去進行調整,尤其在一葉一心的時候,需要采取這種手段。在傍晚的時候,還需要進行葉片吐水澆水的方式來處理。當然如果實際土壤比較肥沃,就沒有必要去施加。
其四,防病治蟲。對于秧田期間的病蟲害進行歸結,發現其主要可以劃分為稻薊馬、灰飛虱、立枯病、螟蟲等。對此需要積極建立對應的檢查機制,確保對應病癥之后,再去采取措施去進行藥物治理,區域內最近幾年水稻條文葉枯的情況比較多件,因此就需要做好灰飛虱的防治工作。還有,在早春的時候,氣溫比較低,晝夜溫差也比較差,此時很容易出現立枯病,此時揭幕需要結合秧苗床情況進行補水,依照對應的面積堅持對應的基準來進行補水操作[6]。
由此可見,水稻種植要想達到高產高效的效果,就必須要樹立精細化管理的意識,確保各個階段的技術管理和控制朝著更加有效的方向發展,對應的負責人員需要切實的做好管理和控制工作,由此才能夠發揮對應技術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