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以天下為己任”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廉潔奉公,忠貞于國,其心如青天白日;而且治家嚴正,教子有方。
“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這是《宋史·范仲淹傳》中的一段話。說的是范仲淹富貴以后,若非招待賓客,日常菜肴絕無兩種以上的肉食,妻子、兒女的衣食用度也只是滿足基本的溫飽而已。范仲淹日常以儉約訓導兒子,曾說過這樣的話:“我最不愿意的,是看著你等安享父官的富貴俸祿。”
二兒子純仁結婚時,自作主張,計劃請匠人以高貴的綺羅制作蚊帳。范仲淹知道后十分生氣,把兒子叫來,厲聲斥責:“吾家素清儉,安得亂我家法!”并警告說:如將羅帳拿來家中,“當火于庭”。純仁聽后,自我反省后痛切自責,將制作羅帳之事作罷。
范仲淹對子女不嬌慣、不放任,從嚴要求。任職蘇州知府時,曾首創郡學,把“師道”確立為教育的重心,聘請名儒胡瑗為首席教授。胡瑗到任后,出于培養德才兼備學生的考慮,制訂了一套良密學規。學生中多有“官二代”“富二代”,因胡瑗管教嚴厲,常常不遵從教導,甚至逃學。《宋史·范純祜傳》載:身為父母官的范仲淹,把兒子純祜送去就讀,鄭重告誡務必尊敬師長,遵守規制,不得有絲毫怠慢。純祜年未滿二十,屬學生中年齡最小,卻因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盡行其規”。同學們見知州之子如此尊師重教,紛紛收斂行跡,專注于學業,郡學面貌為之一新。
《宋史·范仲淹傳》評他“好施予,泛愛樂善”,言傳身教對小輩影響很大,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中記載:他在睢陽任職時,指派二兒子范純仁去姑蘇運五百斛麥子。純仁船到丹陽恰遇好友石曼卿,得知石曼卿因親人病故無錢運柩回家,便將麥子連船贈送,助其還鄉。純仁回去后,向父親稟報石曼卿流落丹陽的困境,范仲淹急切而言:“何不以麥舟與之?”聽兒子回話“已付之矣”時,欣慰地點頭贊許。后人遂以“麥舟之贈”謂助人喪葬費用的典故,亦泛指助人于難中。
又據宋代朱弁《曲洧舊聞》,“范氏自文正公貴,以清苦儉約著于世,子孫皆守其家法也。”范仲淹的四個兒子始終記著父親的教誨,入仕后廉儉如一,得賞賜及多余的俸祿,即捐贈給義莊贍養族人。孫子范正平勤苦學問,操守賞賜,品行甚于貧儒,年輕時在城外二十里的社學就讀,與同學徒步往來,夏日以破扇子遮擋烈日,沒有人知道他是宰相子孫。難怪后人常言:范門家風,士林表率!由此足見范仲淹家教家風的影響之大,影響之深遠。
編輯 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