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德里科·費里尼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并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圣三位一體”,有著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成就高峰,其中怪誕的夢、絢麗的色彩、超現實主義、馬戲團、小丑,還有巴洛克風格這些元素,被他用“魔法”調和成“費里尼式”電影,滋養了后來無數導演的創作,幫助他們營造出一個個銀幕之夢。
新現實主義的滋養
1920年1月20日,費里尼出生在意大利海邊城市里米尼。卓別林電影是他的電影啟蒙,勞萊與哈代的喜劇片則是他的最愛。費里尼從小對漫畫感興趣,高中時期就為雜志畫漫畫,成年后為一份雙周幽默雜志做編輯。帶領費里尼走進電影圣殿的老師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大師羅伯托·羅西里尼。25歲的費里尼初次撰寫劇本的影片《羅馬,一座不設防的城市》就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成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
費里尼早期的創作有著明顯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風格,他的首部國際成功之作是“孤獨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大路》(1954),最好的作品是《卡比利亞之夜》(1956),這兩部電影先后獲1957年和195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騙子》獲1956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這些作品不約而同地將鏡頭對準了社會的底層人,具有實景拍攝、反戲劇等形式特色,但是與標準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相比,費里尼的作品多了不少“變調”,帶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現代主義式的甜蜜生活
自“孤獨三部曲”聲震影壇后,費里尼逐漸揚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風格,開始著力探索新的電影形式,《甜蜜的生活》或許是費里尼從新現實主義過渡到現代主義的分水嶺,影片熟練地淡化情節敘事方式、對移動攝影的大量運用、對華麗布景的追求、對所有演員的精細安排以及大量刻意的人物造型和對白,都使影片更加風格化。影片因奢靡、暴露和諷刺宗教的畫面,上映后引發巨大爭議,直至1962年第1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將金棕櫚大獎頒給《甜蜜的生活》,才平息了意大利國內喋喋不休的爭執。
1963年,費里尼拍攝《八部半》上映,這部作品在許多人看來是費里尼的巔峰之作,影片結構緊湊、劇本精妙、理念超前。影片從一個電影導演古依多的視角展開,片中古依多想拍又拍不出電影,妻子、情婦和同事在回憶、幻想和夢魘中混為一團。費里尼執導《八部半》時受到夢境困擾,他曾短暫想過放棄拍攝,相關想象、記憶、夢境或幻覺的段落最終都出現在電影中,指向費里尼因虛實難辨帶來的創作危機。
費里尼另一半自傳性電影《阿瑪柯德》充斥著滑稽鬧劇式的諷刺和追憶童年的華麗傷懷,1975年該片獲得第4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此后,費里尼還執導了表面璀璨內里冷酷的《卡薩諾瓦》(1976),隱喻意大利政治紊亂現象的《樂隊排練》(1979),諷刺電視臺光怪陸離的《舞國》(1986)……1990年,幻想喜劇《月亮之聲》成為費里尼的遺作。

馬戲團與小丑
費里尼的電影中有引人注目的兩大元素,一是馬戲團,一是小丑。無疑前者是置景和情節上的象征,費里尼從小就愛看馬戲甚至離家出走加入馬戲團,這種愛好促使他影片里融入雜耍團、歌劇、漫畫、魔術……以此營造一種虛無的狂歡和華麗的泡影;而后者是費里尼精神繆斯的具象,也就是他的妻子——朱麗葉·瑪西娜。
回顧導演生涯,費里尼輕描淡寫:“我好像沒什么可解釋的。我生在里米尼,然后來了羅馬,接著結了婚,再后來就到電影城工作,一輩子不再離開。”也許可以這樣說,費里尼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留在意大利拍電影。比起個人受到的贊譽,費里尼更在意的是自己的電影能否永垂不朽。作為頂級電影作者,費里尼的作品滋養了一批重量級的導演,在他們的電影中,我們總會發現費里尼的影子,比如在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1993)中,那個令人揪心的紅衣小女孩;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1994)里,男女主角那段著名的雙人舞;保羅·索倫蒂諾的《絕美之城》中,精致而虛無的上流階級的生活以及絕美的羅馬……在現代歐洲電影中,費里尼已經成為“非理性主義”和“狂歡”復調詩學的代表。他早期作品中那些孤獨、壓抑和脆弱個體的生活曾經象征了當代人類的無望、無助、無力的尷尬處境;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費里尼則將焦點更多對準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空虛和荒誕,且因濃烈的個人色彩,為無數后世導演爭相模仿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