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茜 歐陽小影
【摘要】隨著“非遺”進校園的觀念普及,在更高層次的非遺保護傳承需求下,對基礎條件更好的高校學生群體做好非遺人才培養,有益于非遺文化自覺與文化主體性的形成。徐州工程學院“非遺”通識選修課——蘇北民間美術課程與徐州剪紙課程的長期開設,分別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對學生展開“非遺”民間美術項目教學探索,從非物質文化觀念、非遺審美教育、非遺技能體驗及拓展創新等多方面提升“非遺”進校園的水平與質量,為蘇北民間美術在高校的活態立體傳承積累了實踐經驗。
【關鍵詞】蘇北民間美術;通識選修課;活態立體教學;傳承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1-193-03
【本文著錄格式】馬茜,歐陽小影.蘇北民間美術在高校的活態立體傳承探索——基于徐州工程學院的“非遺”通識選修課教學實踐[J].中國民族博覽,2021,11(21):193-195.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蘇北民間美術及其傳承人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17YSB006)。
引言
隨著“非遺”觀念的日益普及,非遺項目逐漸被引入大學校園,利用高校教學和科研的優勢條件,進一步推進傳承與保護。
涵蓋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和鹽城5個城市的蘇北地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共有30個,傳統美術類項目7項,其中,徐州剪紙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目前蘇北唯一的世界級“非遺”項目。2009—2011年,筆者申報完成徐州工程學院人文社科專項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資源整合研究——以徐州剪紙為例》;2012年6月,徐州工程學院教務處與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啟動“非遺”課程建設立項申報工作,筆者主持的徐州剪紙課程獲批立項,并于2012年9月開始進行教學持續至今;2016年,學校組織建設通識選修課,蘇北民間美術正式進入全校通識選修課程庫,開啟了新的傳承使命。
一、蘇北非遺民間美術類通識選修課緣起
(一)部分非遺項目面臨傳承方式單一、傳承人匱乏局面
非遺的產生有著特殊的時代和環境條件,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工業的沖擊,許多非遺項目逐漸被市場淘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追求的是非遺的整體性、原真性和可持續性的沿襲存在。但是,現實社會生活卻使這種良好的愿望面臨重重困難。農村是廣大民間藝術傳承人的集聚地,相對城市而言,農村信息相對閉塞,民間藝術傳承人缺乏有效的手段將自己的藝術作品讓更多人群了解。
蘇北非遺傳統美術類項目主要集中在徐州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就有徐州剪紙、徐州香包、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和豐縣糖人貢,此外,還有鹽城東臺發繡、連云港東海水晶雕刻、鹽城大豐瓷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人是完成這些項目使命的重要文化因子,作為精湛技藝的掌握者以及傳統文化的傳遞者,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然而,生活在農村且主要依賴小農經濟為主要收入的傳承人目前大多生活窘困,在傳承過程中難以負擔物質消耗,在趨利主義盛行的環境下逐漸被邊緣化。在這種經濟與自尊的雙重壓迫下,許多傳承人的心態發生改變,年齡偏大、經濟條件弱的傳承人無力繼續工作,年輕人的遠離也使得非遺傳承面臨著“人亡技絕”的危機。如1940年出生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徐州剪紙傳承人王桂英,1937年出生的邳州年畫、喜床畫省級傳承人沙敬碩,1945年出生的豐縣吹糖人省級傳承人侯敬愛、1954年出生的鼓樓花燈省級傳承人風箏市級傳承人曹開君等,若干年來一直面對著無人可以系統、持續傳承的問題。
(二)田野調查專業人員不足、亟待高層次人才參與
江蘇省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產業非常重視,在“十三五”文化規劃中,強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蘇北各市政府、宣傳、文化等相關部門及部分高校也將非遺調研保護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對民間美術做了很多基礎田野調查工作。以徐州市為例,《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覽》“全市共普查收集會議線索47000多條,調查項目4300多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匯編項目1888個?!壁菔?009年收集成冊的普查資料顯示,經匯總建檔建立以村為單位的非遺檔案468卷,加上非遺中心收集的資料檔案,總計500余卷。這些成果以全面性為根本,盡力保證原汁原味采錄,對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重點挖掘。目前,陸續可見區域性非遺概覽出版,但整體來看,普查工作還不夠深入,調查尚處在基礎層面,進程緩慢,且呈散點式狀態。
非遺普查工作專業性較強,不僅要全面掌握普查手冊各項專業知識和內容,還要對當地的歷史、經濟和人文狀況等有全面了解。普查組通常是由鄉鎮宣傳委員、文化站長負責,村支書、村主任和文化站工作人員及部分老藝人擔任普查工作信息員,由相關部門統一組織培訓,了解普查方法和各項調查表格的填寫。普查信息員的主要力量大都是熟悉鄉鎮情況、長期在第一線的基層文化站工作人員,如果業務不熟練、理解不透徹,有時面對具體困難無法很好地解決,只能采集到一些面上的線索和信息,如此一來某些項目的歷史沿革、流布區域和傳承現狀等重要要素就難以掌握。由此可見,促成建好一支過硬的普查工作隊伍,亟待更多的專業人才加入,在校大學生普遍文化水平及理解能力較強,具備查閱資料、整合資源等優勢,通過非遺觀念的培養,課程的延伸培訓和在田野調查工作中不斷鍛煉,將會對非遺的挖掘整理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蘇北民間美術類通識選修課課程設計
高校的教學特點是計劃性很強,尤其是通識選修課,面對全校各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一門新課程需要從課程的性質、培養目標、就業需求等多方面進行論證實施,滿足學生的需求?!短K北民間美術》的開設目標是讓學生不僅熟練掌握某一個具體的非遺項目,同時具備非遺的整體發展觀念,密切關注非遺的搶救與保護,成為具有非遺研究領域大視野的人才。故此,《徐州剪紙》和《蘇北民間美術》的課程設置將理論與實踐互相滲透,相輔相成。
(一)課程的理論部分
非遺是一種活態的文化遺產,人是傳承的關鍵,而現實情況是傳承人的受教育情況相對較低,主要方式為口承心傳,懂“術”不懂“教”。徐州工程學院是蘇北非遺集中地所在高校,部分教師長期參與非遺傳承的互動和交流學習,克服了懂“藝”不懂“術”的困難,逐步形成了專業的師資力量與非遺教學團隊。
《蘇北民間美術》通選課為期16 周,共計32學時,其中理論教學14學時,實踐環節18學時。課程內容具體分為“蘇北民間美術概述”“蘇北民間美術的社會土壤”“蘇北民間美術的造型和色彩特征”“蘇北民間美術的藝術形式”四個模塊。前三個模塊共計6課時,為純理論模塊,教學更側重于理論上的系統性,開展全面持續的非遺教育,給學生提供專業性的非遺理念與知識儲備,使學生了解蘇北地域民間美術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形態,熟悉蘇北民間美術的風格特征、民俗社會生活中蘊含的審美情感與美學品質,對蘇北民俗社會生活之中,生命與繁衍意識對民間美術主題確立產生的影響和地域特色如人生禮儀、節日風俗、衣食住行、信仰禁忌的民間美術形態以及造型規律和色彩特征有一個切實的認識。共計24課時的 “蘇北民間美術的藝術形式”模塊,則帶領學生具體走近蘇北民間美術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結合多媒體教學,了解蘇北民間美術藝術形式與制作方法、傳承人與傳承現狀,并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對家鄉所在地的非遺項目進行田野調查,具體掌握一至兩種民間美術形式的制作工藝。
《徐州剪紙》通選課32課時的分配,則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叉進行,其中理論教學12學時,實踐環節20學時,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三方面目標進行教學,理論方面以介紹徐州民間剪紙藝術的歷史背景、分類及分布地域和代表性傳承人與作品為主,剖析徐州剪紙的文化內涵、地域特色和視覺特征,以專題的形式,循序漸進教導學生理解剪紙與傳統民俗的關系,培育學生的專業素質:具有基本的查閱國內外文獻的能力;能夠主動積極利用各種方法和技能獲取各種所需信息;具備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從傳承、保護角度分析徐州剪紙相關問題;具備基本的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的專業素質和技能。
(二)課程的實踐部分
徐州剪紙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也是世界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因此,在徐州剪紙通選課實踐部分,將徐州市及縣區不同風格的剪紙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做了專題式介紹和實訓學習,并多次邀請居住在徐州市區的市級剪紙傳承人前來與專任教師共同授課,共同帶領學生學習剪紙的基本技法,了解其創作心得,欣賞其具有代表性的非遺作品,形成活態化的多元化教學格局。“藝”與“術”相互補充、相互交流式的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動手能力。因為課程跨度為數月,每逢小長假等特殊節令來臨前,教師將非遺田野調查項目納入拓展作業范圍,讓學生們利用假期主動對本地非遺傳承人進行訪談,現場觀摩傳承人的手藝。
蘇北民間美術通識選修課的實踐部分則更為豐富。根據徐州市、江蘇省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情況,按其各自的工藝屬性進行了分類與學時分配,將其分為紙藝(邳州農民畫、徐州剪紙、邳州花鳥字)8學時,布藝(布玩具、刺繡、香包、兒童鞋帽)6學時,木藝(木玩具、木版年畫、邳州喜床畫)2學時,編織技藝(麥稈剪貼、草編、柳編技藝)2學時,材料技藝(民間花燈、皮影、風箏制作、鍛銅、藍印花布印染、沛縣織錦)2學時,雕塑(邳州紙塑獅子頭、糖塑、泥塑、面塑)2學時,雕刻(木雕、石雕、云渡桃雕、連云港水晶雕刻、貝雕、玉雕、瓷刻等)2學時??紤]到木藝、雕塑類、雕刻類、編織技藝、材料技藝和布藝類需要較高的相關專業能力,從紙藝、布藝中選擇 “徐州剪紙”“徐州香包”為課程實踐項目。徐州剪紙的教學已相對成熟,徐州香包地域特征明顯,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馬莊購買王秀英老人的“真棒”香包之后,更是名聞全國。另外,剪紙和香包展示場所在徐州市區相對較多,利于學生調研。
三、蘇北民間美術課程教學效果與延展
(一)非物質文化觀念逐漸養成
蘇北民間美術兩門通選課程的設立從2012年延續至今,已經完成30多期授課,教學相長,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非遺的部分項目面臨當代社會的新語境,如何延續、順應社會發展,進行“活態傳承”,是進行非遺保護的本質問題。培育大學生的非物質文化觀念,有助于他們理解傳統非遺依托的文化環境與當代社會的碰撞,解決如何傳承的問題。非遺的最重要特征并不在于其外在的形態,而是蘊藏在群體生活中的共同記憶、精神傳統和審美觀念,這種內在的包容、記憶和情感才是推動和維系非遺文化發展傳承的根基。所以,非遺通識選修課用泛化的非遺視野對蘇北民間美術進行了觀念普及,讓非遺文化能夠在大學這塊園地占據一席之地。
(二)非遺審美和技能體驗豐富校園生活與各項賽事
在蘇北民間美術兩門通選課的授課過程中,學生們對各類項目進行分析與挖掘,研究探討民間傳統文化中的審美來源及特征,以現代的心靈感知民間文化的審美內涵和情感記憶,在發現的基礎上,達成傳承、創新與分享的統一。同時,結合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創意思維,重新詮釋傳統審美,進行現代傳播與表達。2017年,由徐州剪紙及蘇北民間美術通識選修課衍生的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遺而不忘,傳有所承”——基于邳州非遺傳承人保護視角下“非遺+”體系構建的探究》,獲得第十五屆江蘇省大學生競賽暨“挑戰杯”全國競賽江蘇省選拔賽一等獎、國賽三等獎的好成績。這是非遺觀念生根發芽的美好碩果,學生們在創作過程中,深入鄉鎮進行調研,把握住非遺在民間社會群體中口傳心承傳承下來的 “活態性”,從保護民間審美文化的生命力,構思賦予其現代社會空間中新的生長可能性,在現代與過去不同的文化間實現認同,進行文化分享。與此同時,學生社團有計劃地開展非遺活動,“漢風彭韻”民間文化知識節、“弘揚民間文化,攜手社區保護非遺文化”“走進非遺,感悟文化”等非遺專題活動和“剪出精彩”“非遺保護公益廣告大賽”等賽事在校內外蓬勃開展,和傳承人密切合作,定期訪談,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的畢業論文逐漸增加。藝術學院的選修學生則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點,嘗試將非遺工藝與現代文化創意相結合進行文創設計,對非遺技藝進一步學習和提升,讓非遺工藝品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和審美需求,使大眾對非遺不再有隔世的陌生感。
四、結語
蘇北民間美術非遺通識選修課,統籌設計與規劃課程內容,至今已持續10年20個學期向全校開放課程。教師作為研究者與傳播者,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和轉化,加以闡釋講授給學生,通過項目化課程教學實現了對蘇北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喚,使得學生能夠在諸如剪紙、香包、木版年畫、農民畫等傳統非遺的內部知識深入學習,構建非遺認同,從而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學生實現了對非遺觀念的確立、對技術技能的積累、對非遺審美內涵的理解,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真正實現了教學互長的活態立體傳承教學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朱世平.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和技藝作品集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
[2]張娜,季中揚.觀念教育:“非遺”進高校的路徑選擇——基于南京農業大學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21(2).
[3]李錄成.非遺視域下地方高校傳承人培養模式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21(8).
[4]夏寸草.“非遺進課堂”綜合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思考——以上海市金山農民畫為例[J].裝飾,2016(9).
[5]張卓,劉汶萱.高等院校與傳承人協同參與下的非遺傳承實踐與反思——以陜西師范大學“研培計劃”第五期普及培訓班(泥塑)為例[J].藝術教育,2021(6).
作者簡介:馬茜(1969-),女,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與非遺研究;歐陽小影(1974-),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