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大偉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遼寧遼陽 111000)
莆田至炎陵高速公路尤溪中仙至三元莘口段YA10 標段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中仙鄉、坂面鎮境內,線路始于尤溪縣中仙鄉華口村,至湖美溪隧道中部結束,線路總體呈東西走向。上跨尤溪中仙至大坪公路,穿越六角崎山建六角崎隧道,出六角崎隧道在坂面鎮上村南側上跨湖美溪及Y094 鄉道建湖美溪大橋,經湖美溪大橋進入古跡村湖美溪山,在湖美溪山建湖美溪隧道,至湖美溪隧道中部結束。在標段起點處華口村,設華口樞紐互通連接既有廈沙高速。
YA10 標段線路右線起訖里程為K161+556.623—K168+550、線路左線起訖里程為Z1K161+576.642—Z1K168+550,線路長6.994 km,主要技術標準見表1。

表1 莆田至炎陵高速公路主要技術標準
智能張拉設備可以靈活采集預應力值,再根據實測結果與設計值的差值做出調控,使誤差減小在±1%,而傳統人工作業方法的誤差要求為±15%,可見智能張拉設備可以有效減小誤差,作業精度較高。
智能張拉設備具備高效采集作業參數的能力,除張拉應力外,還可及時測定鋼絞線的伸長量,經自動計算后判斷實測值與設計值的誤差,即該值需要在±6%以內,加之對張拉應力的控制,達到“雙控”的效果。
計算機與千斤頂采取一對多的數量配置方式,在計算機的操控下,同步對稱張拉。得益于計算機的協同控制機制,可以有效減小各千斤頂的張拉力差值,要求其在±2%以內,避免張拉失衡的情況。
張拉全程無需過多的人工參與,智能張拉設備能夠以自動化的方式完成各項操作,人為誤差明顯減小,包含加載速率、持荷時間在內的各項指標均得到有效的控制,傳統張拉方式下預應力損失過量的情況也不復存在。
系統以自動化的方式匯總數據并生成張拉記錄表,全過程中人工無法干涉,因此可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同時,也無需在張拉力等指標的測定、記錄工作中投入過多的人力資源成本,作業效率較高,經濟效益良好。
智能張拉設備具備遠程監控的功能,業主、監理、施工等相關單位可共處同一張“信息網”中,數據的交互水平提高,相關單位可根據需求及時調取數據,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有助于實現“智能控制,精確糾偏”的工作目標。
根據設計要求,對粗鋼筋和鋼絞線精準下料,需確保預留的張拉工作長度具有合理性。混凝土澆筑前,精準定位波紋管,若無誤則澆筑混凝土;以混凝土的實際狀態為準,待其初凝后,隨即抽出內襯管,向其中穿入提前加工成型的鋼絞線。按順序依次張拉,即先縱向、后豎向。其中,縱向束遵循對稱張拉的原則;而在豎向預應力筋張拉施工環節,首先從0#塊中心位置開始,逐步對稱交錯張拉。
以設計規范中的計算公式為準,經計算后確定理論伸長值,將其與設計圖中的值展開對比分析,進而根據差值的大小做進一步的規劃。差值較小時,將設計伸長量作為作業基準;差值較大時,需要分析具體的成因并再次計算,直至滿足要求為止。箱梁縱向線包含平曲線和豎曲線兩類時,其張拉復雜度較高,伸長值的控制需分情況考慮,即分段依次計算伸長值再疊加,由此得到整束的伸長值。
正式張拉前,檢驗張拉千斤頂。經試驗后,可以確定錨口摩阻損失值,將其視為最終的張拉應力,并按照如下方法展開計算,目的在于確定各級荷載的油表讀數:y=AX+B。其中:y 為油表讀數;A、B 為回歸系數,根據檢驗報告確定;X 為張拉力,包含設計張拉力和錨口摩阻損失兩部分。
按前述方法展開計算后,確定各級荷載的油表讀數,匯總結果,報監理工程師審批,若通過則可以作為正式張拉的作業控制標準。
張拉設備進場前,先對各類系統以及相關裝置加以標定,即傳感器系統、控制系統、千斤頂及油表,在此前提下方可投入使用。此外,施工期間需考慮標定有效期,若達到6 個月或是故障維護后,均要再次標定。
張拉設備是實現張拉作業的關鍵裝置,需妥善保管,定期做好維護和養護工作。錨具進場時,分批次有序組織質量檢驗,不可出現裂紋、銹蝕等質量問題,否則不予以使用。
檢查混凝土強度,確保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的90%,同時混凝土齡期≥7 d,滿足以上條件后即可開展張拉作業,應用預應力智能張拉系統,實施小箱梁張拉工藝。在正式開展張拉作業前,應對千斤頂、油泵、油表等張拉設備校驗檢查,審核張拉設備標定證書。
檢查鋼絞線的質量和完整性,若鋼絞線外表出現刻痕、燒傷等問題應及時更換,避免影響鋼絞線性能的發揮,同時要根據設計要求對鋼束進行編號,采用膠帶將鋼絞線端部包裹住,再開展穿束作業,由人工引導鋼束穿入孔道。檢查錨墊板內部環境是否符合錨板安裝規范,清理注漿孔內的黃油及混凝土,安裝錨板,調整錨板,保證錨板與錨墊板中心保持一致,并安裝張拉工作夾片。
為了提升張拉作業的效率,應在預應力張拉前,確定張拉設備相關參數,并校驗檢查千斤頂、油表、油泵及壓力表等設備的性能,測定預應力筋的彈性模量,保證張拉作業順利進行。
預應力智能張拉系統配備了智能傳感器,傳感器能夠實時動態收集、更新鋼絞線伸長量,再利用智能計算系統,利用張拉力與伸長量雙控系統控制原理,平衡張拉力與伸長量,控制伸長誤差。預應力智能張拉系統比較實測鋼絲伸長量與計算伸長量的不同,若兩者誤差超出±6%可反饋警示,提醒操作人員檢查異常,分析產生異常的原因[1]。
根據錨固回縮損失預應力的大小,可將預應力張拉作業劃分為10%、20%、100%三個等級。1 臺計算機中的預應力智能張拉系統控制可同時控制2 臺千斤頂設備,能操作2 臺千斤頂設備同時開展對稱張拉作業,同時帶有實時監控系統,能夠動態跟蹤張拉施工,推動施工的智能化與機械化水平,達到理想的張拉效果。
在開展預應力鋼絞線張拉作業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每一束鋼絞線的斷絲與滑絲情況,檢查斷絲與滑絲數量,若斷絲或滑絲數量超出安全允許范圍則返工處理,再次實施張拉。
完成張拉施工,且預應力張拉控制力趨于穩定達到穩定后,采用砂輪機,選擇冷切割工藝,預留3 cm,將鋼絞線端頭位置其他突出鋼絞線切割干凈,切割完畢后應及時落實錨固封閉作業。
(1)縱向束的張拉。張拉前,詳細檢驗各構件,如外觀、尺寸均需要達到標準要求;待混凝土實測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90%以上且滿足7 d 的齡期要求時,方可正式進入張拉環節。張拉采用大噸位群錨體系張拉,遵循雙控標準(張拉力和伸長量均要達標),按照既定程序由張拉設備自動完成張拉操作,若張拉力出現突變現象或伸長量超出許可范圍時,隨即暫停張拉作業,檢查后確定原因,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若恢復正常則繼續張拉。
(2)精軋螺紋粗鋼筋張拉。一次張拉到位,適配JLM-32 型錨具和張拉支架,將YC60G 型穿心式千斤頂穩定置于支架上。張拉至設計荷載后,持荷5 min,期間張拉力無異常下降則予以錨固處理。此外,考慮到各精軋螺紋鋼筋錨固施工質量要求,需分別按要求組織復拉。
(3)橋面板橫向預應力。橋面板橫向預應力束錨下張拉環節,宜采取單端張拉的方法,交替布置,要求該處的張拉力為1395 MPa。較特殊的是節段線端部的橋面板橫向預應力,該部分應當予以保留(暫不采取張拉措施),安排在下一節段的橫向預應力束張拉時同步操作[2]。
傳統預應力張拉施工需得到大量人員的參與,負責設備的操作、張拉力及鋼絞線伸長量的檢測、數據的記錄與整理等相關工作,員工工作量較大,效率偏低;在整個張拉過程中存在諸多人為因素的干擾,易由于個人工作態度和技術水平等原因,出現實際張拉效果偏離設計要求的情況。相比之下,智能張拉設備能夠按照特定的程序以自動化的方式完成各項操作,由此減小工作壓力,并有效保證張拉質量。
根據前述的有關于技術層面的分析可知,傳統人工張拉方法的人力資源成本投入較高,而且還很容易出現返工的情況,因此進一步增加了成本投入。智能張拉設備則可以減少人員的投入,也能避免因頻繁返工而導致的成本增加的情況,經濟效益優勢突出。
在莆田至炎陵高速公路后期束張拉施工中,通過智能張拉設備的應用,能夠以自動化的方式高效完成張拉作業,張拉力和伸長量兩項指標均可滿足要求,同時在此方面的成本投入較少,可以兼顧質量、經濟效益等多重要求,表明智能張拉設備具有可行性。通過本文有關于智能張拉設備應用要點的分析,希望所提內容可作為類似工程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