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文
近日來,有關論文涉嫌造假查處情況的通報引發(fā)熱議,科研不端行為再次成為科技界乃至社會公眾關注的話題。這表明,整個社會已經意識到,面對我國走向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和邁向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新時代需求,對科研不端等科研失信行為的打擊亟待加強。
回顧新中國科技發(fā)展的艱辛歷程,今天之所以能邁向科技強國之路,與錢學森等老一代科學家開創(chuàng)的嚴肅、嚴密、嚴格的“三嚴”作風是分不開的。當前,我國正處于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院士與知名科學家應該以更高的科學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不論是自己做研究還是帶團隊,都應該嚴格自律、高度負責,都應直面問題、勇于擔當,不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托付。
從國家層面來講,借鑒近年來反腐敗取得決定性勝利經驗,能否實現(xiàn)對科研不端行為的零容忍,至關重要的應對之道有兩點。一是劃定強化治理的時間線,如以《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guī)則(試行)》頒布前后為界線,對于此后不收手的不端行為從嚴從重查處;二是要抓關鍵少數(shù),促其發(fā)揮榜樣作用,以高標準規(guī)范自律。唯其如此,才可能在科研誠信建設上走出疲于應對各種撤稿和論文代寫等事件的困境,扭轉科研誠信工作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被動局面。
對于影響較大的涉嫌科研誠信事件,可考慮公開調查報告,這在國際上也是比較常規(guī)的做法。在2002年的貝爾實驗室舍恩造假事件中,獨立的審查委員會提交并公布了長達125頁的結論性報告,確認舍恩造假。實際上,對相關焦點問題的質疑、解釋與判斷等信息的公布,不僅能提升類似耗時費力的案件查處工作的公開性與透明度,增強科技界和全社會對科研誠信建設的信心,而且有助于廣大科研人員利用這一難得的學習機會,在認識上更清晰,在實踐中更有效地避免“圖片誤用”與“圖片造假”等有違科研誠信規(guī)范的行為。
科技界乃至整個社會還應該超越對具體處置的簡單批評或肯定,針對相關事件暴露的問題展開開誠布公的討論。恰如有關專家坦言,一方面,如果存在大量錯誤使用,雖不能定性為造假,但也是不嚴謹或科研失范的行為;另一方面,是不是應對有關的學術權威和實驗室負責人的管理不善嚴格追責。就當下來看,特別是面對近年來我國科技人員在生物醫(yī)學領域動輒上百篇撤稿,且其中近一半涉及圖片不當使用的嚴峻現(xiàn)實,應以有關事件的查處為起點而不是終點,才有可能對科研不端行為起到強有力的警示與扭轉作用。
長遠看,中國的科技強國之路離不開科研誠信建設保駕護航,而其治本之道在于,通過良好的科研實踐,從機制上抑制科研不端。針對比較突出的論文發(fā)表中的圖片處理不當?shù)膯栴},國際科學界通過預注冊和預審核等機制的建立,在良好的科研實踐方面展開了很多有益的探索。2017年,德國萊布尼茲衰老研究所所長、細胞生物學家魯?shù)婪虮槐l(fā)表了8篇帶有數(shù)據(jù)錯誤的論文,其中包括圖像的編輯不當或重復部分。經調查,魯?shù)婪蛞蛭茨軐ζ漕I導的實驗小組加以適當?shù)谋O(jiān)督,被判定為“嚴重過失科研行為”,受到最嚴格的懲罰。此后,為了恢復學術聲譽,該研究所要求研究人員將研究數(shù)據(jù)提交到一個強制性的數(shù)據(jù)庫,在公開發(fā)表前對科研人員和博士生的論文進行預先審核,以此確保研究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在我國,近年來十分重視數(shù)據(jù)共享和倡導開放科學,但很多時候沒有落到實處。目前,我們應該從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發(fā)展的高度,將數(shù)據(jù)共享和開放科學視為知識創(chuàng)新方式和科研誠信建設機制的關鍵抓手,在加大數(shù)據(jù)共享的基礎上,通過預注冊、預審核等面向開放科學的知識創(chuàng)新與評價平臺的構建,使科研誠信實踐有機地貫穿于知識生產的全生命周期之中,切實有效地推進更高質量、更負責任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huán)球時報2021-02-10